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第一课MicrosoftWord文档
1班级姓名临清一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课时学案课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型:新授主备人朱秀玲使用时间:2011.12.13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说出百家争鸣的背景。能力目标:从历史事件中归纳历史结论,做到论从史出。学习重点和难点1.知道诸子百家2.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3.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过程一.课始检测: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主要变化?二自学尝试(一)“百家争鸣”的背景1.时间:2.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3.背景: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文化:。4.历史意义: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二)儒家思想1.孔子:主张(1)核心思想是“”。(2)政治上(3)主张“克2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4)教育上主张“”,打断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地位和影响:儒家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被后世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被后世尊称为“至圣”2.孟子:主张:(1)“”。(2)提出“”的民本思想。(3)主张“性善论”通过仁政来。地位和影响:对孔子思想继承和发展,被后世尊称为“亚圣”3.荀子:主张:(1)“”和“”并用。(2)提出“”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3)提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地位:对儒家思想加以吸收和改造,又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三点拨﹒展示1.怎样理解“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1)(2)诸子百家2.如何理解儒家的民本思想答:(1)(2)(33.道家老子:生平: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庄子:生平:战国时期。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主张:评价:奴隶主贵族的代表。4.墨家:评价: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35.法家韩非子:评价: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四.反馈练习1.同学们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开展研究型学习,拟定了一些研究题目。下列题目符合史实的是①《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②《百家争鸣:中华文化的巍峨高峰》③《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④《商鞅变法:开场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2.有人做过统计,《论语》上书中,“仁”字的出现概率很高,达109次之多。这一现象说明()A.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B.“仁”的思想在春秋时已经成为主流C.孔子一贯很重视“仁慈”D.“仁政”为春秋多数统治者所接受3.下列是几位参观南孔家庙的游客在孔子像前回顾孔子学说言论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A.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治国,二者有一即可B.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他不爱财C.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收学生冉雍就是明证D.孔子的教育思想彻底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4.假如到山东旅游,导游会带我们去亚圣庙,从中会了解到的政治主张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仁爱待民,以德服人”C.“天道自然,无为而治”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5.18世纪的启蒙学者,从中国的文化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政府的目标是人民的幸福,如果背离这个目标,人民就会造反和革命,直至把它推翻。下列思想不能体现这一道理的是()A.民贵君轻B.君舟民水C.为政以德D.君权神授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7.下图是韩非子“法、术、势”思想主张示意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法”是核心,是“术”和“势”的落脚点B.“势”是核心,是“法”和“术”的出发点和归宿C.“术”是核心,“法”和“势”为“术”服务4D.“法、术、势”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君主的权利8.“兼相爱,交相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明生峭其法而严刑”。上述言论体现了哪些学派的观点?()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④墨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五.归纳小结1.百家争鸣出现的必然性(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文化)2.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3.诸子百家的主张及评价。六.作业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是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3.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4.“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A.墨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5.战国时期墨家对实用科技较为关注,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墨家对科技感兴趣B.墨家代表的是平民,是生产的实践者C.其他学派鄙视科技D.墨子本人是小生产者6.在一次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在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7.“仁义礼制,政之本也;法令刑罚,政之末也。无本不立,无末不成。”这一言论的基本态度是()A.尊儒抑法B.尊法抑儒C.儒法并用D.外儒内法8.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甲——儒,乙——法,丙——道B.甲——儒,乙——道,丙——墨C.甲——墨,乙——法,丙——道D.甲——道,乙——墨,丙——儒5临清一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课时学案课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型:新授主备人朱秀玲使用时间:2011.12.13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说出百家争鸣的背景。能力目标:从历史事件中归纳历史结论,做到论从史出。学习重点和难点1.知道诸子百家2.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3.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过程二.课始检测: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分封制、宗法制、王位世袭制、礼乐制度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主要变化?分封制崩溃、宗法制瓦解。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铁犁牛耕出现,个体农耕取代集体耕作,工商官营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商人。二自学尝试(二)“百家争鸣”的背景3.时间:春秋战国时期4.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3.背景:政治:分封制崩溃、宗法制瓦解、礼崩乐坏。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阶级关系:奴隶主贵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封建地主阶级逐渐成为统治阶级,小生产者成为重要的力量,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视。文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4.历史意义: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儒家思想1.孔子:主张(1)核心思想是“仁”。(2)政治上反对苛政,主张德政。(3)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4)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打断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6地位和影响:儒家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被后世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被后世尊称为“至圣”2.孟子:主张:(1)“仁政”。(2)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主张“性善论”通过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地位和影响:对孔子思想继承和发展,被后世尊称为“亚圣”3.荀子:主张:(1)“王道”和“霸道”并用。(2)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3)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地位:对儒家思想加以吸收和改造,又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三点拨﹒展示1.怎样理解“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互相诘难、批驳,展开争论。(2)诸子百家冲破礼法束缚,四处游说,促进了文化的觉醒。2.如何理解儒家的民本思想答:(1)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强调“节用而爱人”;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2)它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而是一种加强统治的策略。(3)虽然它与我们当前提倡的“以人为本”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3.道家老子:生平: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道”;一切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庄子:生平:战国时期。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主张:世界万物是相对的。对现实社会的悲观。追求精神的自由。评价:奴隶主贵族的代表。4.墨家:墨子的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尚贤”,反对任人唯亲。评价: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5.法家韩非子:“依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评价: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二.反馈练习71.同学们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开展研究型学习,拟定了一些研究题目。下列题目符合史实的是①《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②《百家争鸣:中华文化的巍峨高峰》③《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④《商鞅变法:开场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2.有人做过统计,《论语》上书中,“仁”字的出现概率很高,达109次之多。这一现象说明()A.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B.“仁”的思想在春秋时已经成为主流C.孔子一贯很重视“仁慈”D.“仁政”为春秋多数统治者所接受3.下列是几位参观南孔家庙的游客在孔子像前回顾孔子学说言论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A.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治国,二者有一即可B.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他不爱财C.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收学生冉雍就是明证D.孔子的教育思想彻底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4.假如到山东旅游,导游会带我们去亚圣庙,从中会了解到的政治主张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仁爱待民,以德服人”C.“天道自然,无为而治”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5.18世纪的启蒙学者,从中国的文化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政府的目标是人民的幸福,如果背离这个目标,人民就会造反和革命,直至把它推翻。下列思想不能体现这一道理的是()A.民贵君轻B.君舟民水C.为政以德D.君权神授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主要
本文标题:第一课MicrosoftWord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74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