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一课_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
-1-第一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理想引领方向,信念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不仅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也是革命军人必须始终坚守的政治信念。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国际格局深刻调整的新形势,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挑战,面对国家深化改革的新情况,面对部队建设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要深化培养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首要的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进一步使之融入血脉灵魂,真正内化为崇高人生追求和强大精神支柱。一、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通向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道路决定前途,道路维系命运。6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这条道路,扎根神州大地,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人民意愿。在当代中国,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什么道路,能够解决中国发展进步的问题,我们决不能-2-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能走这条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辉煌成就印证正确的历史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各项建设事业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从1978年到2010年,经济保持年均9.8%的增长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万亿元,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达到2.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9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均居世界第一位。同时,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捷报频传,机场、港口、高速公路和铁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华夏大地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截止2009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增长到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长到5153元,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三是我国国际地位大幅提升。目前,我国已与171个国家建立外交关-3-系,参加近300个国际条约、150多个国际组织,在解决诸如反恐、防核扩散、气候变化、国际维和、人道主义救援等问题发挥着重要建设性作用,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赞誉。四是国防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军兵种结构逐步优化,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建设取得进展,一批信息化水平较高的新型作战平台研发成功,新型主战装备、电子信息装备和保障装备协调发展、形成体系,“神舟飞天”、“嫦娥探月”梦想已经实现,“北斗导航”、“天河一号”等陆续问世,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逐步走开,我军已经发展成为一支诸军兵种合成、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并开始向信息化迈进的强大军队。事实无可辩驳地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的道路。特有优势提供可靠的胜利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但得到了中国人民的高度认同,而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成为热议的话题。可以预见,随着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更加彰显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这是因为,我们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作指导。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相-4-结合,探索形成的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化特征,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进步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有着鲜明的实践特色;深深扎根中国土壤,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特征,反映时代要求,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有这样的理论指引方向、凝聚力量,我们就能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中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有一套先进的制度体制作保证。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成功地进行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领域的深刻变革,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各方面的制度体制,为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比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我们具备了应对重大风险的防范能力,在国际金融危机中-5-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有效保障人民真正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有利于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我们有一个坚强的组织领导作支撑。我们党作为一个拥有7700多万党员、37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大党,掌握着全部国家机器,在全国人民中拥有崇高的声誉和威望,特别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具有治党、治国、治军的高超政治智慧和卓越领导才能,完全能够驾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这些年来,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有效应对汶川、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妥善处理台海危机、拉萨“3·14”事件、乌鲁木齐“7·5”事件,等等,根本在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英明领导、科学决策。只要坚持党的领导,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宏伟蓝图昭示光明的发展前景。回顾过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一个个建设奇迹;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6-义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去年10月份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根据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结合国际国内新形势,对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规划部署,进一步开启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篇章。发展目标鼓舞人心。五中全会深刻总结“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成就和经验,综合考虑未来国际国内发展的趋势和条件,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些目标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关切期盼,是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顺利实现这些目标,将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发展思路科学明确。全会提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重点落实好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社会建设等十大任务,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这一总-7-体思路,贯彻了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体现了顺应时代与立足国情、着眼当前与放眼长远、统筹全局与把握重点的有机统一,抓住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全局性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就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讲,这不仅是解决以往那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发展方式的紧迫需要,也是应对国际竞争新挑战、抢占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的必然要求。比如,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各国都在谋求发展方式的调整,美国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英国着眼发展低碳经济、数字经济,“构建英国未来”;欧盟宣布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世界各国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节能环保、低碳经济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在世界经济结构深刻变革的大趋势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在新一轮的国际经济格局调整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的英明之举,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发展举措务实有力。为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的目标任务,全会就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等方面,-8-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比如,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提出要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上,提出要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提出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上,提出要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等等。这些举措针对性操作性很强、力度很大,只要全面抓好贯彻落实,我们就一定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新成就、实现新发展。二、正确认识当前经济社会中的突出矛盾问题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9-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问题。对此,部分同志关注和议论比较多,存在的疑虑和困惑也不少,程度不同地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我们善于运用辩证的思维、发展的眼光、联系的观点去观察社会、分析形势、认识问题,坚持在科学思辨中解开“扣子”、统一思想。正确看待就业难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大学生毕业生找工作难、城镇青年就业难、农村劳动者进城务工难等问题依然突出。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我们有些同志心生困惑,为什么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越来越好,人们找工作却越来越难呢?还有的同志对个人今后转业退伍安置存有担忧。到底该如何看待就业难这个问题,我们应当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复杂的经济形势来认识分析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并且正值适龄人口劳动高峰期,加之我国长期面临青年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碰头”局面,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相当突出,这是其他国家不曾有过的。根据人口结构测算,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400万人,而在经济正常增长条件下,就业岗位每年只能安排1200万个左右。此外,我国农村还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每年需要转移的大约-10-800万-900万人。像2010年大学毕业生就达到了630余万人,是10年前的5倍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大量农民工包括青年农民工,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技术工人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却相当紧缺,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这些都增加了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应当看到,我们党和政府对解决就业问题高度重视,先后推出一系列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比如,在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国家在落实和完善已有政策的基础上,又及时推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促进措施:实施“岗位拓展计划”,拓宽大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的主渠道;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对大学毕业生创业实施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小额担保等一体化动作和服务;实施“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免费就业公共服务;举办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就业服务月专项活动,等等,这些政策措施越来越细、越来越实、越来越成体系,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多种渠道和重要保障。再比如,在促进农民工就业方面,国家
本文标题:第一课_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74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