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B.它保证了苏维埃军事上的胜利C.它使工农联盟得到巩固D.列宁曾把它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直接途径2.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对巩固工农联盟起主要作用的措施是()A.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商品买卖B.由全面没收私人资本转向实行国家资本主义C.允许部分小型企业由私人经营D.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3.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看问题②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③只看到政策引起的直接的、表面的变化④没有从发展、辩证的角度来看问题A.①②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4.列宁说:“在苏联政权下,国家资本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社会主义取得可靠的胜利的条件。”对列宁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有()①是新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②苏联的无产阶级政权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先决条件③采用国家资本主义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④社会主义国家可以照搬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方面A.①②B.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5.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B.片面发展重工业C.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D.轻工业发展品种单调,布局不合理6.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各地出现农业集体化浪潮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的推动和压力B.对粮食需求的增长C.农民自愿、自动加入集体农庄D.“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推动7.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和新中国过渡时期实施的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A.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进而战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B.是两国发展社会主义的长期经济策略C.恢复和扩大了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秩序D.是人民政府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标志8.随着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①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②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③所有农户都参加了集体农庄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起来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④D.②③9.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问题,根本原因是()A.社会主义制度B.人民积极性不高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D.缺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整10.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共同点主要是()A.改革的重点放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在农业方面B.改革使社会经济全面振兴,人民生活有所改善C.改革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旧体制,积累了许多问题D.改革使军备力量大大加强,对外推行积极进攻战略11.戈尔巴乔夫进行政治改革的直接目的在于()A.解决苏联日趋尖锐的民族分离活动B.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C.适应西方“和平演变”的需要D.以政治改革推动经济发展12.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改革没有使苏联经济获得发展②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③使苏联成为超级大国④1975年以后,改革停滞不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④13.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A.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B.改变苏联重工业基础薄弱的面貌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D.改善人民的生活14.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就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D.都符合和适应了本国国情15.从苏联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②因为积重难返,苏联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③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④改革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6.材料一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列宁选集》卷四材料二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苏联史》材料三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苏联兴亡史》材料四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列宁选集》卷四请回答:(1)材料二中,列宁的话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说的?(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除了战争需要外,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还有什么?(3)材料三说明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4)材料四的“再后退”要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5)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后退”所取得的成效。(6)通过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列宁坚持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17.观察下图:片面的经济请回答:(1)上图反映苏联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不平衡的两部分分别代表着什么?(2)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是什么?1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材料二(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材料三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列宁选集》卷四材料四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支配余粮的自由……余粮的自由也就必须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列宁选集》卷四材料五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话时说:“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2)结合材料二,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实质。(3)材料三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何发生矛盾?(4)材料一和材料四中农业政策有何相同点?(5)通过材料五,你是如何理解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的经济政策?参考答案1.C2.D3.D4.D5.B6.A7.A8.B9.C10.C11.D12.C13.C14.A15.B16.(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推进社会主义发展,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3)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4)由商品交换退到私人买卖。根本目的是发展商品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5)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6)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17.(1)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经济发展不平衡。粗壮的半身代表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瘦弱的半身代表轻工业和农业。(2)1925年,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要求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发展的要求,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18.(1)措施:强制农民减少耕地、牲畜,提高农产品价格,国家补贴遵守减缩任务的农户,限制一定范围的农产品生产,重税惩罚超额产品。目的:使生产和消费趋于平衡,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2)罗斯福新政的实质:以国有化形式尽量避免资产阶级自由企业制度的竞争,以政府的力量全面干预、调节经济生活,缓解经济危机,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3)列宁的初衷是以上层建筑的力量来改造经济基础以及生产关系中的生产和分配问题,忽视了当时落后的生产力状况。(4)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产品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5)无产阶级专政国家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从而可以加速发展国民经济,这一做法是符合实际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干预方式遏制危机,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也是值得称道的。这说明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没有固定不变的经济模式。
本文标题: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82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