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第七章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
第七章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一、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改革开放的性质、意义,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辩证关系。掌握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对外开放也是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从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途径,正确分析和看待改革开放中的各种问题,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二、授课时数:4学时三、本章基本概念改革;开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四、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4.对外开放是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教学难点: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本章教学基本内容:问题的引入: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当时中国确定的目标是用20年时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要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要达到7%~8%以上。当时全世界没有几个国家相信,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如此落后,能够实现长达二十年时间的高速增长。虽然在20世纪60-70年代亚洲的“四小龙”采取“出口导向”战略,利用国际市场的优势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实现了高速增长,然而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与“四小龙”有很大区别,仅我国东南沿海五个省份的面积就是“四小龙”的五倍,人口是其四倍,然而我们实现了持续25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世界上许多学者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这就是改革开放,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最突出贡献,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创造。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既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时期最鲜明的特征。第一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的提出: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长期以来存在多种说法。其实,所谓社会发展动力问题,实质就是用什么力量去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问题。过去在极左思想影响下,我们曾经认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是阶级斗争;后来又认为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明确将其概括为两个字:“改革”。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正确途径。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如何理解邓小平的改革理论?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重要问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引起和决定这对矛盾的根本因素。生产关系按照生产力性质和要求不断改变自身形式,是这一矛盾运动变化的必然结果。在阶级社会中,当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从根本上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就必然起来同代表落后生产关系的统治阶级进行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仍存在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科学地总结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批评了苏联领导人和理论界的错误观点。毛泽东指出:说精神上政治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国家强大的社会发展动力,不说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样—来,矛盾的普遍性这个规律,在他们那里被否定了,辩证法在他们那里就中断了。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社会总是运动发展的。在社会主义时代,矛盾仍然是社会运动发展的动力。毛泽东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重大贡献在于,他出色地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问题。但是,遗憾的是毛泽东未能找到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正确方法和途径。由于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上的理论失误,他仍然沿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理论观点,试图通过“文化大革命”的途径来解决这些矛盾,在探索中陷入了失误。3.邓小平: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还指出要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新思路,形成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新学说。(1)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性质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充分肯定并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论断,科学地总结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全面地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理论失误,并结合新的历史特点,透彻地分析了社会基本矛盾在杜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2)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解决的方式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但完善加以解决;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3)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要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和目的决定的。判断一次社会变革是不是一次革命,最根本的是坚持生产力标准,看其是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从根本上决定社会的发展变化。邓小平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这是因为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直接推动力。任何革命都是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邓小平强调: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改革就是要清除这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和弊端。改革要求从根本上变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就是要革命,不要改良,不要修修补补。”这种实现经济体制转变所具有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深刻性使改革成为一种革命。改革虽然不是本来意义上的政治革命,但是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来说,它的作用和意义并不亚于革命。(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的对象、方式和目的决定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一,改革的对象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作为“第二次革命”的改革,其对象不是人,而是旧体制。我们的改革是要变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体制,而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为了巩固而不是削弱第一次革命带给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以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对象认识的变化,促进了改革的发展。第二,社会主义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的渐进式的改革。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既定目标和党的基本路线,有步骤、有秩序的进行。(可举例: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在我国改革中的表现(“价格闯关”、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对比中、苏改革的异同。)第三,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场伟大而深刻的改革,必然要触及到某些阶层和个人的利益和权力,但是归根到底这是在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改革,是为了巩固而不是削弱第一次革命带给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和基本出发点。人民利益标准是我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三个代表”思想的落脚点。(3)“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容: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体现。“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根本判断标准,人们就可以大大解放思想:一切符合这个标准的东西,都应当大胆采用,对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都应当大胆吸收和借鉴;而一切违背这个标准的东西,不管它看起来多么“正确”、多么“革命”,都应当大胆加以革除。“三个有利于”标准排除了离开生产力标准抽象争论姓“社”姓“资”的教条主义干扰,对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涉及经济,还包括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不仅是对社会物质关系,也是对思想关系的一场深刻变革,将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革故鼎新的深刻变动。1.从改革所涉及的内容看,改革是全面系统的: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到城市逐步展开,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管理体制等等领域,既涉及到生产关系中许多方面和环节,又牵涉上层建筑中许多方面和环节。(可举例:经济体制改革、经济运行方式转变、社会分配方式改革等)2.改革所引起思想观念方面的变化更是巨大。(举例)3.改革开放的初期,面对巨大的阻力,改革的风险和艰巨性不亚于第一次革命。(举例:小岗生产队分田到户)改革越深入,越要涉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这就更增加了改革任务的艰巨性和时间的紧迫性。现代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大发展,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缺乏的国情,更增加了改革任务的艰巨性和时间的紧迫性。(可以当前经济改革热点为例简要分析)改革,就是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式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历史上一切社会形态在总的量变过程中进行部分质变的通用方式,也是一种时代潮流和世界潮流,是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客观期盼。改革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具有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重大问题。三者中任何一个出了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另外两者,而且会直接影响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第一、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管理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等全面改革。只有广泛而深入地进行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改革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反过来,也只有持续不断的发展,只有通过发展给人们带来实在的利益,改革才能持续下去,深入下去,才不会半途而废。所以,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必须把握改革力度,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由单项改革到综合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进。把改革力度与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才能使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第二,发展是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的,社会主义要强大,体现优越性,关键在发展。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时,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同志也反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
本文标题:第七章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91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