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第三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第三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第一节会计要素一、会计要素的含义●对会计对象(资金运动)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可分为静态会计要素与动态会计要素两大类。二、会计要素的内容(一)资产1.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2.资产的基本特征3.资产的构成内容企业的资产按其流动性标题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概念:是指企业可以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营业周期——一般为1年,某些特殊行业(如轮船、飞机制造业)可能以超过1年的单件产品的生产周期为一个营业周期。变现——转变为货币资金。内容:流动资产主要包括:概念:是指企业不能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内容: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二)负债1.负债的定义负债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2.负债的基本特征3.负债的构成内容(1)企业的负债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负债(偿还期不超过一年)和非流动负债(偿还期超过一年)两种。(2)按偿付的方式可分为以下两类:▲货币性质负债▲非货币性质负债(三)所有者权益1.所有者权益的定义所有者权益也称股东权益,是指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剩余权益。它在数值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以后的余额。其实质是企业从投资者手中所吸收的资本及其增值,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本钱”2.所有者权益的特征3.所有者权益的内容包括投入资本、利得与损失和留存收益等。4.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的区别▲是否需要偿还的区别:后者需要偿还;前者一般不需要归还。▲享有权益内容的区别:后者只有按期收回本息权;前者具有参与利润分配和企业经营管理双重权利。▲清算时求偿权的区别:后者拥有优先求偿权;前者则没有。(四)收入1.收入的定义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2.收入的特征3.收入的内容广义的收入包括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入等;狭义的收入仅指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商品销售收入(如汽车制造企业销售汽车收入)等。★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其他业务所产生的收入(如汽车制造企业销售积压材料收入)等。●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统称为营业收入。(五)费用1.费用的定义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2.费用的特征3.费用的构成内容广义的费用包括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成本、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净损失、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等;狭义的费用仅指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和期间费用。(六)利润1.利润的定义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2.利润的特征3.利润的构成内容企业的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营业利润)、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以上两部分之和称为企业的利润总额。从利润总额中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差额称为企业的净利润。三、划分会计要素的意义1.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科学分类,是实现会计反映职能,分类、系统的反映会计对象的需要。2.会计要素是设置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基本依据。3.会计要素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框架。第三节会计等式一、会计等式的含义及种类1.会计等式的含义也称会计平衡公式,或会计恒等式。它是运用数学方程的原理描述会计要素之间数量关系的表达式。2.会计等式的种类(1)基本会计等式①组合方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②对基本会计等式的理解▲第一,基本会计等式体现了同一资金的两个不同侧面:资金存在形态与资金来源渠道;▲第二,以货币计量时,会计等式双方数额相等;▲第三,资产会随负债、所有者权益增减而成正方向变化。※资产会随着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而增加※资产会随着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而减少③基本会计等式的作用◆表明了某一会计主体在某一特定时间点所拥有的资产权属关系;◆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及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方法建立的理论依据。(2)动态会计等式①组合方式:收入-费用=利润②对动态会计等式的理解▲第一,利润的实质是实现的收入减去相关费用以后的差额。收入大于费用时为利润;收入小于费用时为亏损。▲第二,利润会随着收入的增减成正方向变化;※利润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利润随着收入的减少而减少▲第三,利润会随着费用的增减成反方向变化。※利润随费用的增加而减少※利润随费用的减少而增加(3)扩展(综合)会计等式①组合方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②对扩展会计等式的理解第一,资金两个不同侧面的扩展:资金存在形态与资金来源渠道。第二,等式双方是在数量增加基础上的新的相等。扩展会计等式的形成过程分析A.将两个等式合并:[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B.由于“利润”可增加“所有者权益”,变化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C.将上面B中的第一个公式移项即成: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二、经济业务及其影响会计等式的类型1.经济业务的含义●应办理会计手续、能运用会计方法反映的经济活动。亦称作交易或事项。2.经济业务的基本类型(1)经济业务影响基本会计等式的类型(2)经济业务影响扩展会计等式的类型归纳(四类)1)使等式双方要素同时增加、增加金额相等,等式保持平衡。例:收到投资者投资100000元,已存入银行。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100000+1000002)使等式双方要素同时减少、减少金额相等,等式保持平衡。例:用银行存款偿还欠款5000元。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5000-50003)使会计等式左方要素有增有减,增减金额相等,等式保持平衡。例:生产产品领用材料4000元。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4000+40004)使等式右方要素有增有减,增减金额相等,等式保持平衡。例:某债权人将其原借给本企业的借款60000元转作向企业投资。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60000+600003.经济业务类型影响会计等式的规律每项经济业务发生后,至少要影响会计等式中的两个会计要素(或一个要素中的两个项目)发生增、减变化。其规律为:三、会计对象具体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会计对象具体内容——会计要素1.六大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是资金运动的具体体现;2.六大会计要素可以完整的反映资金运动的两种形式:◆相对静止状态◆显著变动过程1)反映资金运动的相对静止状态●反映该状态的会计要素及其表达方式●主要作用:反映资金运动在某一时点上停留的状态(财务状况)2)反映资金运动的显著变化过程●反映该状态的会计要素及其表达方式●主要作用:反映资金运动在某一时期内显著变化的过程与结果(经营成果)作业:假定某企业8月1日的资产为8000元,负债为2000元,所有者权益为6000元。本月发生收入3000元,发生费用2000元。根据资料计算:该企业8月31日该企业的财务状况。并用会计等式表达出来。题解:资产:8000-2000+3000=9000负债:2000所有者权益:6000+1000=7000资产(9000)=负债(2000)+所有者权益(7000)第二章会计核算基础会计核算基础是指会计核算应当具备的前提条件,以及在这个前提下进行会计核算的应当遵循的标准和质量要求。第一节会计假设一、会计假设的定义◆也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为保证会计工作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等所做的基本假定。二、会计假设的内容1.会计主体假设(1)会计主体假设的定义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所服务的特定的经济组织。◆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2)会计主体假设的意义◆明确了核算的空间范围,解决了会计核算谁的经济业务、为谁记账的问题。◆是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和全部会计质量质量要求原则建立的基础。2.持续经营假设(1)持续经营假设的定义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以会计主体持续、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其破产和清算等特殊情况。(2)确立持续经营前提的意义◆明确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和内容(资金正常运动期间发生的经济活动)。◆是“会计分期”假设和实际成本原则和配比原则等建立的基础。3.会计分期(1)会计分期的定义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资金运动)划分为相等的会计期间。◆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2)确立会计分期前提的意义◆解决了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明确了何时记账、算账和报账。◆可以分期结算账目、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使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等原则的建立成为可能。4.货币计量(1)货币计量的定义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辅之以实物量、劳动工时等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解决了会计核算的方法。◆采用币值稳定的货币为前提。(2)确立货币计量前提的意义◆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能用以计量所有会计要素,也便于综合。◆使历史成本原则、可比性原则等原则的建立成为可能。第二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含义◆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内容1.可靠性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2.相关性原则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将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3.可理解性企业提供的的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运用。4.可比性原则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纵向可比;●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的横向可比。5.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的法律形式作为依据。6.重要性原则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7.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或保守性原则。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8.及时性原则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第三节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及其要求一、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含义(一)会计要素确认●将交易或事项作为一项会计要素加以记录的过程——初始确认;●将交易或事项作为一项会计要素列入财务报告的过程——最终确认。1.初始确认条件(1)符合要素定义;(2)有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3)有关价值可靠计量。(二)会计要素计量●对交易或事项引起的会计要素变动金额的确认过程。1.会计计量属性的种类2.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采用其他成本计量属性时,应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二、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要求(一)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有关的,应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有关的,应作为资本性支出。(二)收入与费用配比●因果关系的配比: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费用之间的配合比较●时间关系的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三)历史成本计量●也称实际成本计量,或原始成本计量●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价●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成本变动,除法律法规另有
本文标题:第三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126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