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电影心理学——从众心理在电影心理学课上,我观看了《剪刀手爱德华》这部电影,其中主人公他的剪刀手可以修剪出巧夺天工的园艺雕塑,可以修剪出最独特漂亮的发型,由此爱德华在小镇上受到居民的欢迎,甚至开始出名上电视,受人邀请合作开美容院等等。但是,随着爱德华被陷害,被诬告,流言四起,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原本欢迎他,喜欢他的小镇居民却态度180度般地转变,他终于被视为异类开始排斥。或者说,使得爱德华这一变化的原因,正是小镇居民的存在的心理现象——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从众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从小孩子的模仿攀比到青年人的追赶“流行”,从社会管理的遵纪守法到消费中的“喜新厌旧”,乃至婚姻中的“赶潮流”等等都是从众心理的外现。从众行为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对规范压力的自觉遵从,即不丧失个性的合理从众,另一种是盲目的、去个性的不合理从众。对集团规范压力的服从,是建立在道德自觉基础上的规范行为,是正常的、健康的、合理的心理体现,是被社会所公认的合乎“规尺”的行为。它是个体对集团规范内化的结果。如爱国、遵纪、守法、尚德、随俗(风俗)、共识等规范从众行为,即使在没有多数人出现的场合也是一种自觉和自愿,既是一种集体的行为,也是个性的表现。这种规范从众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培养高尚的品德,建立健康和睦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也是从众心理积极的方面。而另一种则是从众心理的消极方面,消极的从众心理是盲目的、丧失个性的心理顽疾。毫无疑问,这种盲目的、去个性的消极从众行为及其心理对社会有诸多危害。首先,从众心理混淆了人们的是非界限,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几乎在任何群体中,人们都惧怕孤立。为了保持与群体意见的一致,不致因坚持己见而被众人讨厌、打击,只能从众。历史上的“指鹿为马”和“皇帝的新装”的故事都可以说明从众心理所造成的后果。其次,从众心理容易演变成政治方面的狂热冲动,或者相反。“文化大革命”就是大规模的从众心理显现,失去理智的人们陷入激情之中,从而酿成持久的劫难。从政治上的狂热走向对政治的厌倦和反感,几乎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当一种政治狂热没有实现预期的愿望,接下来就是对社会流弊的听之任之。例如从众心理造成了经济生活中的“一哄而起”。“重复建设”屡禁不止;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公款吃喝玩乐猖獗;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企业经营困难,大批职工下岗,国有资产流失愈演愈烈。现阶段我们社会上的各种乱象不得不说都有从众心理在“推波助澜”。最可怕的是从众心理萎缩了人的思维品质,异化了人的心灵。如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让很多人开始思考老人跌倒了要不要扶的问题,前段时间的“深圳外企女在地铁口晕倒死亡”、“小月月事件”也让人不得不怀疑是人心冷漠了?还是心有余而不敢扶的无奈?其实其中的从众心理这一个原因就是造成现在人们这样一种心理状况的关键因素。表现相互来的就是从众心理是个体在群体中缺乏自信、缺乏勇气、缺乏责任感。从众心理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将产生销蚀瓦解作用。它的去个性,弱化了人的责任感、正义感,降低了人的精神境界,磨钝了人追求真理和理想的锋芒,使人退化至动物世界,与人类日益文明进步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例如近日沸沸扬扬的香港占中事件,多数人也是利益集团下诱惑和误导下的盲目参加所谓的“雨伞革命”,竟不知这是多大的错误。从众心理的产生比较复杂。英国著名心理学家麦独孤在1908年所著的《社会心理学引论》一书中,提出人类有11种本能,其中两种本能“屈从本能”)和“群居本能”即自卑感和孤独感就是从众心理的根源之一。不只人类,在动物界,如牧群、鸟群也可以发现这种“从众”的现象。人类的从众既有由于恐惧孤独而产生的本能成份,也有其社会属性的作用。造成从众心理强化的最主要的原因当是来自“集团”的压力,亦可以解释为别人这么做,我也这么做。综上所述,从众行为及其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对积极从众应予以肯定,对消极从众应加以引导。通过加强民主法制教育,疏通心理障碍,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增加公开、公正、公平竞争机遇,实施合理的奖罚制度,扶植社会正气,抑制邪气等措施予以转化,使消极从众转化为积极从众。“增强个人对自己能力信心的任何因素都会减少遵从性。”对消极从众及心理所产生的危害不可等闲视之,消极从众一旦演化成全社会效法的行为,就会使规范失效,社会失控,进而可能引发更为强烈的链式的负面效应。所以,学会善用从众心理,对我们而言,尤为重要。
本文标题:电影心理学从众心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129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