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鲁迅小说的细节描写-(1)
内容摘要细节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性格、丰富故事情节、渲染主题思想和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措施。一个精彩的艺术细节,往往会使作品形象生动,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细节描写是否真实、生动、典型,是否思想容量丰富,是衡量一部小说价值大小的重要因素。鲁迅小说中的素材全部来自自己深厚的生活积累,精心选材,深入挖掘,以极其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情节反映生活的本质。鲁迅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匠心独运,一直为读者所称道,本文试图对鲁迅小说细节描写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总结。关键词:细节描写形象特点目录一、精雕细琢的人物动作细节描写……………………………………………1二、形象逼真的人物外貌细节描写……………………………………………1三、烘托情感的外部环境细节描写……………………………………………2四、表露心迹的语言细节描写…………………………………………………4参考文献…………………………………………………………………………51也谈鲁迅小说的细节描写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小说中那些对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细枝末节(如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环境场面等)的细致入微的描绘。它是作者刻画人物性格、丰富故事情节、渲染主题思想和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措施。一个精彩的艺术细节,往往会使作品形象生动,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细节描写是否真实、生动、典型,是否思想容量丰富,是衡量一部小说价值大小的重要因素。鲁迅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一直为读者所称道。本文试图对鲁迅小说细节描写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总结。一、精雕细琢的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诗人在安排情节,用言词把它写出来的时候,应竭力把剧情中情景摆在眼前,唯有这样,看得清清楚楚——仿佛置身于发生事件的现场中。”这样,才能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都是靠准确的动作细节描写来塑造的。如《药》中描写围观的人们,“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一“伸”一“提”把人们的神态和体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把人们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病态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真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又如《社戏》中的“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地摸了一回,直起腰来说道,‘偷我们家的罢,我们家的大得多呢。’”一个“摸”字太精彩了。“摸”什么呢?“摸”的是豆,在“黑暗只是浓”的深夜,判断豆的大小,豆的饱满与否,只能靠“摸”,摸来摸去,捏来攥去,精心的挑选判断后决定“偷我们家的罢,我们家的大得多呢。”一个朴实的动作,一句简短的话语,阿发的无私大方,仗义厚道,热情好客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大凡伟大的作家,对用词是非常重视的。法国作家莫泊桑说过:“不论人家所要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我们再看看《孔乙己》中的一段“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的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此处的“摸”与站着喝酒时的“排”形成鲜明的对比:“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带着爽快炫耀,带着自赏自傲;而“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字则显得缓慢猥琐,显得沮丧悲苦,穷愁潦倒。这两个动作细节围绕一个“钱”字,不仅写出了孔乙己经济地位日渐低落,而且突出了他的穷酸迂腐,好逸恶劳,麻木不仁的个性形象。《孔乙己》中写孔乙己吃茴香豆的一段,先写他把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一人一颗”。孩子们吃完后,眼睛还望着他的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他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一段动态细节描写既写了孔乙己的动作,又写了他的语言和心理,非常生动形象。二、形象逼真的人物外貌细节描写细节描写也常在外貌描写中使用。在进行细节描写时,只需要抓住人物身上的某一特征,并对其加以描绘就能达到“借一斑观全貌”的目的。《藤野先生》中写藤野先生时,鲁迅写道:“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地,......”。这些外貌描写中,作者重点抓住了服饰的描写,一方面2表现了藤野先生的生活俭朴,一方面表现了他的生活随和、不拘小节、马虎、不讲究的性格特征,同时也表现出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文中写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将脖子扭一扭。实在标志极了。”作者抓住盘辫子这个细节,刻画了清国留学生的丑陋神态,揭示了他们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反映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物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好无意思。”鲁迅先生所说的这种“画眼睛”,就是选取那些最能表现人物精神、性格的外部形象的某些特征,来刻画人物。鲁迅先生根据现实主义创造典型人物的要求,适应短篇小说形式的特点,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和民间文学艺术形神结合、写形服从于写神的表现方法。在外貌描写上,他不求过分逼真的形似,而追求在形似基础上的神似。譬如阿Q,鲁迅对他的肖像并没有细致地描绘,他所告诉我们的只是这么几个突出的细节:懒洋洋的瘦伶仃、癞疮疤、黄辫子、厚嘴唇、旧毡帽。但这一切都是阿Q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地位的产物。因此,阿Q外貌上的这些特征,对表现阿Q的阶级本质和性格,就成为不可缺少的,富有表现力的东西了。《故乡》中成年闰土的外貌是:脸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又粗又笨,而且开了裂,皱纹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鲁迅先生只抓住了几个突出特征,就把闰土这一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了。鲁迅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站着喝酒而穿着长衫的唯一的人”,“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这样描写长衫又脏又破,一方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有一件长衫,另一方面说明他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鲁迅抓住孔乙己外貌细节的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要面子的特点,把一个穷困潦倒、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封建知识分子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鲁迅在《祝福》中把祥林嫂眼神、气色的变化与精神的变化结合起来描写,突出地表现了祥林嫂精神的变化,写出了她悲惨的一生。从“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到“没眼神”,“两眼圈上黑圈”,到“眼睛凹陷下去”;从”眼色青黄”到“瘦削不堪,黄中带黑圈”无不形象逼真。这些细节描写,使鲁迅小说中的风土习俗,人情世故穷形尽相,令人信服。“可见,现实主义重视细节的真实,一来是为了加强真实感,而更重要的却还是为了要更好地揭示生活的本质。离开了这一根本的目标,细节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三、烘托情感的外部环境细节描写“一切景语即情语”。关于环境描写鲁迅说过:“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觉得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上却多有背景),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不疏导一大篇。”所以,有人认为鲁迅小说的重大特点和亮点之一,正是在于作者十分注重写好人物活动所依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环境描写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不同的人物或同一人物的不同心情下对环境的感受不同,只有赋予环境以文章的感情基调,才能具有同悲同喜的感染力。如小说《祝福》中对雪景的细节描写,第二段,“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雪很大,雪飘得很乱,正衬出年底大典镇上的忙碌。第32段,“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头一句“夜色笼罩”可以表现人物心情压抑;后一句以有声衬托无声,表现冷寂凄凉的气氛,衬托“我”心境的3孤寂沉重。第88段,“微雪点点的下来了。”这句是在祥林嫂和柳妈谈话前对雪的第3次描写。“微雪点点”,柳妈的话也一点点地给她投下了阴影,这句话对后面情节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全文最后一段,是对鲁镇的大段描写。在结构方面,飞雪又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在情节方面,作者拿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团团飞舞的雪花”衬出鲁镇很热闹,而被压迫者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惨死在雪地里,在热闹中寂静地死去,就更富悲剧色彩了。又如《孔乙己》中“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在众人的欢笑声中,在飒飒的秋风中,孔乙己离开了人们的视线。鲁迅高明的笔法,塑造了貌似喜剧的环境,将人物的命运显现的更加悲剧。真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再如《药》中第一部分作者描写的环境是黑沉沉的,为夏瑜的牺牲制造了肃杀的气氛;买药回来后,“太阳也出来了”,明写华老栓的高兴、充满希望的心情,暗写夏瑜作为革命者不被百姓理解的悲伤;结尾坟场上的凄凉的景象,实写两位母亲的悲痛的心情,见到坟场上的花环,夏瑜的母亲竟然认为这是“天”的旨意,寄希望于乌鸦飞上坟顶,以证明自己的判断。生母都不能了解自己的儿子,暗示出了革命者献出生命的悲哀。还有《在酒楼上》这篇小说,人们把它称之谓“最富鲁迅气氛”的一篇小说。文章中六处描写雪景。刚开头,“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这句烘托出人物落寞、烦闷的内心感受,再次定文章基调为沉闷、压抑。第五段中有对“废园”和“老梅”的描写,“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老梅和山茶花是我独立品格和独立意志的象征,也反村了随后出场的吕纬甫今日的软弱和不彻底的劣性。这是艺术的曲笔,是全文的神韵。它也与后面的一段文字形成呼应: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许多积雪从被他压歪了的一枝山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天空的灰色来得更浓,小鸟雀啾唧的叫着,大概黄昏将近,地面又全罩了雪,寻不出什么粮食,都赶早回巢去休息了。寄寓了作者对现代知识分子以独立人格独立意志与桎梏重重的生存境况相抗衡的期望。这样的描写有助于深化主题,更有助于形象地再现人物品格。老梅和山茶花是废园的魂魄,是小说中灰暗、颓败的故乡氛围里最浓墨重彩的亮色,是生机和活力的象征。接下来对雪的描写“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大风一吹,便飞得满如空烟雾。……”这里的雪是柔雪,依恋、滋润着老梅和山茶,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觉得北方故不是我的旧乡,但来这里又只算是客,不免带些哀愁。后面有一段“楼上又添了烟气和油豆腐的热气,仿佛热闹起来了;楼外的雪也越加纷纷的下。”这一段雪衬出环境热闹,“我”和“吕纬甫”打破隔膜,聊的热闹些了。最后一段同样是对雪描写“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只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这一句“黄昏”、“不定的罗网”可以反映人物前途黯淡,疲于奔波,也可看出整个社会都是动荡和不稳定的。鲁迅这几处描写雪景的细节,顿使文章生辉,达到了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再看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
本文标题:鲁迅小说的细节描写-(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137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