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漫谈河北当代戏剧之启示
1漫谈河北当代戏剧之启示史晓丽周磊河北省艺术研究所对于当代起始时间的界定,方家们素有争议,这里还是按照大家的习惯,从新中国成立伊始算起,漫谈自建国至今的河北戏剧。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课题,需要更翔实的考证和更严肃的论证,但既然是漫谈,言语间便多了些随意和率性,心情所至,笔触随之,从单个作者或者作品出发,关注多的就多说一些,关注少的自然是不好肆言,虽是希望由点及面,但囿于能力,恐怕难免也会以偏概全,能做到的只是有什么说什么罢了。戏剧是一门具有实践性、工具性的艺术形式,从而也就决定了其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即戏剧艺术通过再现社会现实来揭示社会关系及社会心理,同时必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思想等动态因素的影响。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戏剧创作要想保持住其作为文学形式所必备的思想性,则必然要在诸多社会、政治、经济等外来因素影响中保持主体发展的独立性。河北是一个戏剧大省,戏剧在河北历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早期戏剧萌芽状态中的参军戏、角抵戏等基本都发生在河北境内,之后经历过元朝的鼎盛、明清的分化、五四的发展,话剧、歌剧、京剧、丝弦、老调、梆子、喝喝腔、乱弹、秧歌等各种各样的戏剧形式在河北戏剧史上同放异彩,建国后虽然经历了来自意识形态、社会变革等诸多浪潮的冲击和淘炼,戏剧依然还在河北这块热土上发散着令人欣慰的璀璨之光,只要关注到这些光芒,我们便可以从中获取很多方面的启示。启示一:传统戏曲的改编新中国成立后,河北戏曲开始了其复兴和发展的阶段。根据全国“三改”(改人、改戏、改制)政策,河北省戏剧界对剧团、演员、剧目都做了大范围统筹性的清理,保证了戏剧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中国服务。在此期间,国家的大力扶持极大促进了河北省戏剧事业的复兴和发展。根据河北省文化局档案《1951年河北省旧剧团重点剧团统计表》的显示,当时河北省内有京剧、河北梆子、评剧等11个剧种,戏曲演出团体45个,戏曲从业者2500多人,直接反映了建国初期河北省戏曲团体的生存状态。而根据河北省文化局1962年的一份文件《关于进一步调整文化事业和精简人员方案》中所述,1957年河北省戏曲团体已经2发展到227个剧团,一万三千六百余从业人员,其中民营团体占绝大多数。民间状态最能体现出国家立场,民营剧团的蓬勃发展反映出建国初期国家对戏剧的扶持力度。之后虽然经过1961年和1962年两次较大精简,河北省依然保留下140多个戏曲团体,比建国初期的45个相较,呈现出很强的发展态势。此外,20世纪50年代,河北省还纷纷创办了省立乃至地区戏曲学校和戏曲研究室,也对全省戏曲发展起到了强劲的保驾护航作用。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戏曲舞台上增加了导演、舞台美术、音乐设计等行业,乐队的发展也更具有突出的现代性特色。在这样的繁荣发展中,1959年河北省还诞生了一个新兴剧种——唐剧,更为建国后河北戏曲的发展增添了有力佐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北省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很多,这一时期的戏剧成果也主要体现在传统剧目的改编上。很多改编后的剧目无论戏剧性还是文学性都远远超拔于原作,成为各自剧种的保留经典,如改编的传统剧目老调《潘杨讼》;丝弦《空印盒》;平调落子《借髢髢》《两狼山》《端花》;以及河北梆子《杜十娘》《宝莲灯》《窦娥冤》等,其中老调《潘杨讼》和丝弦《空印盒》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的改编精品,其改编后的演出在全国范围内都造成很大的影响,至今仍为各自剧种的保留剧目。研究和学习其改编手法,对于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借鉴传统基础上的发展老调《潘杨讼》和丝弦《空印盒》的改编原本都不是单纯的一出传统戏,而是改编者在立足剧种特点,掌控很多相关传统剧目的基础上艺术再创作的结晶。其中刘谷、方铮改编的六场老调戏《潘杨讼》写的是北宋年间潘杨两家的恩怨故事,掌朝太师潘洪为报私仇,在边关害死了杨家父子,杨六郎冒死回京诉讼。呼丕显智擒潘洪回朝,寇准被指派审案并判潘洪边外充军,最终杨家得以在出征边关的路上,将潘洪及其已经投敌的二子一网打尽,家仇国仇一并报清;毛达志改编的十场丝弦戏《空印盒》讲述的是明代新任钦差巡按何文秀与老家院周能乔装私访惩治贪官陈坚的故事,何文秀主仆二人凭借机智巧辩,躲过了贪官陈坚的恶奴暗算,却因所有旅店拒收外乡人,不得不借宿烟花院,酒后不慎将巡按金印丢在妓院,被鸨儿密交陈坚,陈坚以保卫察院之名胁迫何文秀,生死存亡之际,幸亏老家院周能想出妙计,从陈坚手中夺回金印,最后如期剪除赃官恶霸,大快人心,戏剧性和文学性都属上乘。1954年河北省第一届戏曲汇演大会中,老调《潘杨讼》获荣誉奖。1959年,该剧还作为改编传统剧目的范本在当年的河北省戏剧汇演中获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i。1960年,《潘杨讼》进京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贺龙、徐向前、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彭真、万里及文艺界知名人士田汉、老舍、梅兰芳、马连良、阿甲等先后观看了演3出并给予了很高评价;中国文联向演出剧团赠送了“老调不老,枯木逢春”的锦旗;老舍先生在《人民日报》撰文《好戏真多》,称赞了《潘杨讼》的演出,并特别赞誉崔澄田所饰演的潘洪是“一个应得一百分的潘洪”;张庚等戏剧名家也在《新民晚报》等报刊上纷纷撰文予以高度评价。同年年底,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拍成电影在全国播映,更进一步扩大了老调剧种在全国的影响。而由石家庄丝弦剧团首演的丝弦《空印盒》一经演出,便在业内外造成了很大影响。1957年该剧进京演出,周总理观后曾为该团题字勉励“发扬地方戏曲富有人民性和创造性的特长,保持地方戏曲的艰苦朴素和集体合作的作风,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好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1958年,石家庄市丝弦剧团携此剧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演出。1960年冬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影片。剧本首发于1958年1月《剧本》月刊,河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后收入《戏曲选》第一册及《中国地方戏曲集成·河北卷》,影响非常大。《潘杨讼》借鉴的传统剧目来源是老调传统剧目《下边庭》《调寇》《夜审潘洪》、河北梆子《掰箭会》以及京剧、川剧《参御状》《密松林》等有关剧目情节。《空印盒》的改编来源于丝弦传统剧目,无确切文字记载,只能推断其改编蓝本可能是现存的丝弦传统剧目《杭州失印》(又名《空印盒》)和《何文秀赶考》(又名《空被套》)。此外还有很多其他剧种的传统剧目与《空印盒》的内容相仿,如越剧《何文秀》、河北梆子《胭脂褶》、京剧《失印救火》、武安落子《抱灵牌》ii等,基本可以推测毛达志要么改编《空印盒》之前就已熟谙大量不同剧种的传统剧目,要么在改编这部戏的同期关注了所有相关题材的传统剧目,都能不同程度地证明改编者的传统戏剧知识积淀深厚。所以,立足本剧种特点的前提下,参考借鉴传统戏曲剧目,同时注重突出作品的戏剧性和文学性,是成功再创作传统剧目的必要基础,这一点《空印盒》尤其出彩。演出成功后,当时全国很多兄弟剧种都曾尝试移植该剧,但是《空印盒》的剧种特色过于鲜明,移植很难取得同样的成功,虽然在戏曲移植传播方面留下了一些遗憾,但从侧面更印证了丝弦《空印盒》独特的剧种个性。改编后的《潘杨讼》和《空印盒》之所以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和艺术影响,绝非空穴来风、无源之水。2、丰满紧凑的叙事结构中国传统美学影响下的文学作品一般都会洋溢着“邪不压正”这样的中国传统道德理念。“正邪二元对立——斗争——一元大统”的叙事结构,不仅能够满足中国不同受众群的道德评介和审美心理,而且符合中国传统戏剧张力的营造习惯。只是针对传统戏曲改编工作来说,这种叙事结构的紧实,需要在创作前确立剧作的中心语汇,并围绕该语汇夯实符合现4代性审美习惯的叙事构架。《潘杨讼》的前身结构完整,人物丰满,涉及到的戏剧冲突主线是潘杨两家的私人恩怨和忠奸斗争,其间又混夹着赵德芳与赵光义的皇族恩怨、呼丕显和潘洪的智斗角逐、寇准和赵德芳分别立足官方和检方的掣肘张力等戏剧冲突,如果只是将这些矛盾简单合并,势必造成故事庞杂、线索含混,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也会非常混乱。所以,确立中心语汇,进行必要的取舍,从而保留和提升原剧本的精华,对每一个改编者的艺术再创作能力都是重要的考验。《潘杨讼》的中心语汇是“智斗”,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中,要想帮助处于劣势的杨家获取诉讼的胜利,除掉受皇上和其爱妃潘娘娘庇护的“国师”潘洪,只能智取不可强攻,而凭借智慧的力量以弱胜强,势必会使审美受众的道德心理得到更强烈的满足感。合理取舍,《潘杨讼》的所有情节都紧紧围绕着“智斗”这一语汇,有效夯实了全剧的叙事结构。第一场“寿堂呈状”中杨令公的七儿媳出场交代了潘杨讼的缘由,“恨潘洪施毒计苦害杨门,杜金娥丧夫君痛不欲生,六兄长原本想上殿参本,怎奈他私自回朝不能见君,多亏了八王爷把计来定,籍寿辰参御状要把冤申。奉母命带丫环寿堂料理,这寿堂比灵堂令人痛心!”杨老令公明明已在沙场被潘洪所害,但杨家人依然如同老令公在世一般为其做寿,其“外穿紫罗内穿孝”的“大不孝”举动中的反常和辛酸尽显杨家之“弱”的同时,也将潘杨两家不可调和的深仇大恨尽数呈现在观众面前,揭示了潘杨两家争斗中“智斗”语汇确立的必要。因为没有“丧事喜办”,不可能诓来宋王爷,开始艰难卓绝的潘杨讼案,没有八王爷赵德芳的巧妙唱和,皇上不可能接受杨家对潘洪的诉状,更不可能一步步地降下三道圣旨,从而引出第二场将计就计的“边疆擒贼”。“边疆擒贼”来自《下边庭》一折,原作中此折内容多是交代故事,很多细节描写与主题并无关系,所以整体显得罗嗦。改编本从“智斗”出发做了必要的舍弃,从而将潘洪的形象由简单的飞扬跋扈改得更为老奸巨猾和谨慎小心,年轻正义的呼丕显的表现也更加富有层次感,整场戏充满令人屏息的紧张,富有张力。奉旨前来犒军的呼丕显实为缉拿潘洪回京受审,但在老谋深算且拥兵百万的潘洪面前明显处于劣势。面对剑拔弩张的潘洪,年轻的呼丕显镇定自若,煞有介事地宣读完皇上向潘洪“问安”和“犒军”的两道圣旨后,整个局势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潘洪以为警报解除,开始放松警戒。二者矛盾趋于缓和的同时,也将矛盾的解决推向未知的可能。呼丕显开始在对抗中逐渐赢取主动,佯装初次听得杨家父子已死的消息,进一步麻痹敌人,却不小心被潘洪的干儿子看出破绽。面对再起戒心的潘洪,呼丕显并未慌乱,而是顺势指摘潘洪治军不严,其下属没有规矩,巧妙地化解了自己的危机,同5时诱使刚愎自大的潘洪中计误杀了一员大将。斩杀黄龙,潘洪本意是要威吓呼丕显,结果却被聪明的呼丕显利用,借机拉拢了黄龙之弟黄旭,巧妙瓦解潘洪阵营,加上内应柴干和陈琳带兵相助,潘呼二人的优劣局势迅速反转。这场戏改编后即使单演,结构也非常完整,放入全剧中,潘洪此节的落败和后面遇到机会便绝地反击、死不认罪的表现形成一波三折的戏剧效果。原作中“夜审潘洪”一折后,寇准拿着潘洪认罪的口供上殿请宋王定夺的情节只是一场非常简单的过场戏,而改编后,这个“金殿结案”的情节成为全剧“智斗”的重头戏,娘娘要求皇上宽宥潘洪,潘洪翻供诉说冤枉,佘太君上殿盯本,左右为难的皇上将最终的评判权推给八贤王赵德芳,而八贤王把官司又推给寇准,于是,寇准继审讯潘洪之后,再次被推至矛盾的浪尖峰头。几乎所有的人物性格都在此节得到了充分展现,各种复杂交错的矛盾也齐齐汇聚且几乎不可调和,剑拔弩张中,观众的审美参与得到了最充分的调动。和《潘杨讼》一样,丝弦《空印盒》也是一出彰显智慧魅力的正邪二元对立戏,不同的是,《空印盒》的故事背景及人物设置似乎更加单薄,正义方代表有巡按何文秀、家院周能,邪恶方则有贪官陈坚、恶霸孙龙,再加上被孙龙霸占的李月英和给陈坚献印的鸨儿,就是基本人物构成。而《空印盒》的绝妙之处在于,即使是这样一目了然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改编者居然写得简洁中隐含复杂、轻松中暗藏杀机,即使从现代观点来看,《空印盒》的戏剧性和文学性也更值得琢磨。现在保留下来的剧种剧目中,与丝弦《空印盒》情节重叠较多的有:京剧《失印救火》、河北梆子《胭脂褶》,以及越剧《何文秀》。如果毛达志在改编《空印盒》时确实参考了这些剧目,那么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是对其参考借鉴的最恰切评价,“智斗”则是其“拿来”的基本标准。京剧《失印救火》和河北梆子《胭脂褶》中年轻巡按叫白简,私访地方为河南洛阳县,除了贪杯,县令并
本文标题:漫谈河北当代戏剧之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146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