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
道统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唐代韩愈明确提出道统说以来,儒家学者在思考儒家与佛、道两家的关系时,道统一直起着明确自我归属的作用。在儒家内部,道统则起着划分学术与学派界线的作用。道统思想是儒学发展的一个内部动力,同时又对儒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本文试图以对道统的哲学内涵的分析为基础,来解读宋代理学中道学与心学两派的道统之争。一、道统的哲学内涵道统一词是由朱子首先提出的,他曾说过:子贡虽未得道统,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后。(《与陆子静·六》,《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若只谓言忠信,行笃敬便可,则自汉唐以来,岂是无此等人,因其道统之传却不曾得?亦可见矣。(《朱子语类》卷十九)《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序》)朱子虽然最早将道与统合在一起讲道统二字,但道统说的创造人却并非朱子,而是千百年来众所公认的唐代的儒家学者韩愈。韩愈明确提出儒家有一个始终一贯的有异于佛老的道。他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原道》,《韩昌黎全集》卷十一)。他所说的儒者之道,即是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同上)道,概括地说,也就是指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义道德。千百年来,传承儒家此道者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同上)这个传承系列类似于佛教所说的法统,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也就是朱子所说的道统。自从韩愈提出道统说以来,历来解说道统者都未能超出韩愈道统说的框架,即从道与统两个方面来理解道统。前者是逻辑的,后者是历史的。甚至可以说,直到现代,人们对于道统的理解也并未超出韩愈的水平。韩愈以及儒家学者所强调的道统,其哲学上的内涵究竟为何,或者说当儒者强调道统之时其用意如何,这些都尚有待于作出说明。对儒家道统说进行哲学的分析,可以把儒家的道统归结为三个方面:认同意识、正统意识、弘道意识。首先说认同意识。当一个儒者谈及道统之时,表明了儒者本人对于儒家思想的认同。子贡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论语·子张》)这表明孔子以及整个孔门认同的是文、武之道。孟子也有两句颇具代表性的话。他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在这里表明了自己是仲尼之徒、圣人之徒,自己所认同的是圣人之道。认同意识也即是鲜明的立场意识。当韩愈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这表明韩愈认同的是儒者之道,他的学术立场站在儒家的立场上,而不是佛老的立场上。认同意识对于道统来说是最基本的,没有对于古圣先贤的思想认同,也就无从谈及道统。儒者对于儒家道统的认同,往往是自觉与自愿的。自觉是从理智上对于儒家学说以及价值理想的认同,自愿则是从情感上对于古圣先贤的尊敬与崇奉。其次说正统意识。正统意识的发生是由于儒家内部多个学派或学术分支并立的情况下,具有道统意识的儒家学者往往把自己或自己一派视为儒家正统,而把儒学内部的异己、特别是学术观点与自己有较大分歧者视为异端或非正统。如牟宗三先生说:大体以《论》《孟》《中庸》《易传》为主者是宋明儒之大宗,而亦较合先秦儒家之本质。伊川、朱子之以《大学》为主则是宋明儒之旁枝,对先秦儒家之本质言则为歧出。牟先生以宋明理学中程朱一派为旁枝,而以陆王一派为正统,当然也不免有以继正统而自居的意思。正统意识也即是道统正统意识。但儒家内部的正统之争也是学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正如牟先生所说,宋明儒学他们对于孔子生命智慧前后相呼应之传承有一确定之认识,并确定出传承之正宗,为定出儒家之本质。儒学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儒学思想的生长点也不是单一来源,后世儒者的思想倾向与背景也不一,因而对于儒家本质的理解产生各种各样的分歧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儒者基于自己对于儒家本质的理解,在标榜自己为正统时,所捍卫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正统地位,而更为重要的是捍卫自己所理解的儒家的本质。所以正统意识中还包含着强烈的卫道意识。再次说弘道意识。以继道统而自命的儒家学者具有强烈的担当意识,认为自己是道统的继承者,传续道统和弘扬道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学术使命。如孔子言: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孔子此处所说之文,朱子注曰: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不曰道而曰文,亦谦辞也。'兹',此也,孔子自谓。(《论语集注·子罕》)孔子以继文王之道而自命。至孟子则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具有道统意识的儒家学者,既然把自己视为道统的传承者和担当者,那么就会认为自己有义务将儒者之道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然后还要传接下去。也就是张载所说的为去圣继绝学。道统的基本内涵,应该包含以上三者。自孔孟始,儒家思想中便有了一些道统的因素。关于后世儒家列为道统之传道谱系表中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大都以崇敬和赞扬的语言提到。可以说,道统因素在儒家思想中是自始至终都存在的。但为什么又以韩愈为道统说的正式提出者呢?我想主要是在于韩愈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具体的传授谱系: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矣。(《原道》,《韩昌黎全集》卷十一)而这个具体的道统谱系把道统所包含的认同意识、正统意识和弘道意识也具体地表达出来。认同意识、弘道意识自不必说,就正统意识而言,韩愈道统说中也有之。韩愈说:孔子之道,大而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正而皆得性之所尽。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益分(《送王秀才序》,《韩昌黎全集》卷二十),孔氏之后,儒分为八,究竟哪一派得孔子正传呢?韩愈以为:孟轲师子思,子思之学,盖出曾子。自孔子没,群弟子莫不有书,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同上)这表明了韩愈对于儒家本质的理解,即儒家创始人的思想当以孟子的发挥和解释为标准,……故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同上)。另一方面,韩愈虽未明确把自己列入道统,但其谓圣人之道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自谦说: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与孟尚书书》,《韩昌黎全集》卷十八)不仅有继任道统的意思,而且还有学为正宗的味道。对于这一点,韩愈的学生李翱说:孔氏去远,杨朱恣行,孟轲拒之,乃坏于成。戎风混华,异学魁横,兄尝辨之,孔道益明。(《祭吏部韩侍郎文》,《李文公集》卷六)兄便是指韩愈而言。李翱将韩愈与孟子并提,确认其归属孟子之学的正统在位。再如唐末的皮日休评价韩愈说:千世之后,独有一昌黎先生,露臂瞋视,诟于千百人内。其言虽行,其道不胜。苟轩裳之士,世世有昌黎先生,则吾以为孟子矣。(《原化》,《皮子文薮》卷三)这也同样是承认韩愈的儒学正统地位。
本文标题: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156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