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热处理工艺复习资料答案
第一部分热处理原理1.奥氏体形成过程:奥氏体形核,奥氏体长大,剩余渗碳体溶解,奥氏体成分均匀化。控制奥氏体晶粒度的方法:合理选择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采用快速加热方法,利用重结晶细化晶粒,向钢中加入合金元素,控制钢的原始组织。奥氏体转变的形核位置咋爱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上。奥氏体化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加热速度越小,奥氏体晶粒越粗。原始组织越细,奥氏体转变越快,碳含量越高,奥氏体转变速度越快。2.本质细晶粒度:本质细晶粒钢加热时,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小;本质粗晶粒钢加热时,倾向大。强碳、氮化物形成元素,在钢中形成熔点高、稳定性强、难溶的Ti等化合物,有效阻止晶粒长大。起始晶粒度:加热速度越快,相变温度越高,形核率急剧增大;原始组织弥散度越大,奥氏体起始晶粒也越细。在一定的加热速度下,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得到的实际奥氏体晶粒越粗大。3.p的片层间距取决于p的形成温度。其力学性能主要取决于两相界面积的大小和渗碳体的形状、分布等。形成温度A1~680°时So(150~450)为p,形成温度680~600°时So(80~150)为S,形成温度600~500°时So(30~80)为T;形成温度越低,So越小,HBW越高。魏氏体组织:沿母相特定晶面析出的针状或片状显微组织。粒状p与片状p比较,在碳含量相同的钢中,粒状p组织中铁素体呈连续分布,位错运动阻力较小,故粒状p的硬度和屈服硬度略低于片状p,但塑性较好。4.M无扩散性相变,贝氏体半扩散型相变,珠光体扩散性相变。5.马氏体分板条M和透镜片状M两种形态,前者含碳量低,亚结构是位错,后面的含碳量高,亚结构是孪晶。M片的粗细取决于A晶粒的尺寸。6.MfMsMdToAsAf7.B分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贝氏体转变过程受碳原子扩散控制;贝氏体的形成温度越低,强硬度越高,塑韧性越低。8.Ms就是M转变转变开始温度;影响Ms点的因素:A化学成分的影响;A化温度的影响;塑性形变和应力的影响;预先存在的p或B组织转变的影响。9.影响B强度的因素:B铁素体晶粒大小、碳化物的弥散度和分布,B的强度随转变温度降低而升高、碳及位错密度的作用、B的韧性:B铁素体晶粒大小及碳化物的形态和分布。11.金属的强韧化机制:细晶强化、固溶强化、第二相强化、形变强化。12.合金元素如何影响C曲线位置、临界冷却速度、淬透性大小:钢中的合金元素只有溶入A中,才会对过冷A转变产生重要影响、除Co之外,其他常用合金元素均会增加过冷A的稳定性,C曲线右移;当合金元素存在于未溶解的碳化物和夹杂物中,C曲线左移。C曲线靠左,Vc上升,淬透性低、C曲线靠右,Vc降低,淬透性高。第二部分热处理工艺1.原始组织较细时,加热温度取下限;原始组织粗大又不均匀时,取下限。保护气氛:指在给定温度下,能保护被加热的工件表面不发生氧化、脱碳或其他化学成分变化的气氛。可控气氛:指气氛成分可按所要求的氧化—还原、脱碳—增碳效果进行控制的混合气体。其主要区别:保护气氛可是混合气体,也可是单一组分的气体,而可控气氛都是混合气体。单一组分的气体,其成分固定不变,无法控制。加热速度:低温入炉预热加热到温入炉高温入炉2.消除过热:正火或完全退火消除。过烧不可消除,工件只能报废。3.退火的应用:调整硬度、消除应力、改善不良组织、细化、均匀化组织、为最终热处理做组织准备。正火的应用:1细化组织、消除过热缺陷2调整硬度,多用于wc≤0.45的碳钢,3一般工件用正火代替调质处理,4消除过共析钢的网状碳化物、为球化退火和淬火组织作组织准备,5用于淬火返修件,以消除淬火过热组织。均匀化退火对晶粒影响和消除:1、氧化、脱碳严重,2、均匀化退回后应完全退火或正火,细化晶粒;3均匀化退火并非对所有成分、组织不均匀现象都很有效。如对由于合金元素偏析造成的带状组织,应反复锻打,将枝晶打碎后再均匀化退火。正火处理的实质:使工件完全奥化、发生伪共析转变。消除高碳钢的网状二次渗碳体:正火+二次渗碳体。球化退火前的过共析钢进行正火的目的:使p组织增多变细。4.碳钢的淬火加热温度:Ac3+(30°~50°C)。亚共析钢的亚温淬火的组织:M+少量均匀分布的铁素体,性能:提高亚共析钢韧性、强度略有降低。5.高温形变淬火6.P115图单介质淬火所得组织性能:应力大、易开裂。双介质淬火既使工件获得足够硬度、淬硬层深度,又减小应力,使畸变、开裂倾向明显减小。M分级淬火:显著降低淬火应力、硬度低。B等温淬火:下贝氏体硬度较高、有良好韧性,变形开裂倾向极小。水:随水温升高,冷速降低较快;油:低温区冷速较慢,有利减小淬火畸变、开裂,高温区冷速太慢,对环境有污染易失火。理想的淬火介质的冷却速度:高温区冷速慢;中温区冷速快vVc,低温区冷速慢。7.P115图8.P122催入淬火介质的常用方法9.淬硬性:指钢在理想条件下淬火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是反映钢的淬硬能力的一个指标。其主要取决于M中的碳含量,而与合金元素关系不大。11.二次硬化的原因:由于碳化物弥散析出和(或)残留A转变为M(或B)所致。实质:多次回火后,硬度上升。12.按淬火内应力的形成原因可分为:热应力和相变应力。冷却速度越大,淬火应力越大。残余奥氏体过多时,钢的硬度降低、尺寸增大。消除、降低影响:减少残余奥氏体(Ar)13.低温回火组织:M性能:脆性、内应力下降,硬度提高(55~64HBC)应用:工具钢、滚动轴承、丝杠中温回火组织:T性能:较高硬度、强度(40~50HBC)一定韧性、高的弹性极限。应用:各种弹簧、弹性元件、热模锻和要求较高强度的轴承、刀杆。高温回火组织:S性能: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应用:表面强化、预先热处理回火M:保持了淬火M的高硬度、内应力、脆性有所降低回火T:高的弹性极限和抗拉强度,并有一定韧性回火S:强度适中、良好的塑性韧性(颗粒状的渗碳体均匀分布在等轴状α晶粒内)(S:细的p)14.M中碳原子的偏聚(20~100°)、M的分解(100~250°)、残留A转变(200~300°)、碳化物析出与转变(250~400°)、α相的回复、再结晶和渗碳体的聚集长大(400~600°)15.消除第一类回火脆性的方法:降低钢中杂质、细化A晶粒、加入Mo、W等元素、采用等温淬火代替淬火加回火、加入Cr、Si、Mo、W等元素使发生回火脆性的温度避开所需进行的回火温度。消除第二类回火脆性的:降低钢中杂质含量、假如能抑制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合金元素、W、Mo等、细化A晶粒,降低单位面积上的杂质偏聚量、避免在脆化温度区间回火,或在脆化温度以上回火加热后快冷、对亚共析钢采用亚温淬火,使杂质元素分布于铁素体中、采用形变热处理,以增大晶界面积。16.硬度偏高解决措施:按回火规范重新回火;硬度偏低解决措施:返修、重新淬火、回火。17.感应淬火常用钢:Wc=0.4%~0.5%的中碳钢或中碳合金钢。钢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淬硬层深度主要取决于频率。
本文标题:热处理工艺复习资料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170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