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燕园远去的笛声-读书笔记
林焘先生简介林先生研究工作领域涉及汉语史、现代汉语、汉语方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等领域。主要研究方向语音方面。1958年的北大汉语教研室集体编写的《现代汉语》是全国高校中文系设立现代汉语课程以后的第一部教材。编写时恰逢《汉语拼音方案》诞生,所以语音部分是围绕《汉语拼音方案》与普通话的关系这个中心来写的。这个编写框架对后来各种现代汉语教材的语音部分的编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五六十年代的《现代汉语补语轻音现象反映的语法和语义问题》《现代汉语轻音和句法结构的关系》在语音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提出的语音结构和句法结构的不完全对应问题,迄今仍然是语音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文革期间,进行过古代汉语的教学工作,参与编写了《古代汉语》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改革开放后,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从传统语音学专项实验语音学。1979年在北大中文系恢复建立了语音实验室,使北大中文系成为全国最早培养实验语音学方向研究生单位之一。在林先生的带领下,该实验室在轻重音、语调和时长等问题上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因之成为国内语言学界颇有特色和最重要的语音实验室之一。1983年林焘先生独立撰写了《探讨北京话轻音性质的初步实验》是他第一篇实验语音学方向的学术论文。1984年《声调感知问题》是林先生和王士元教授合作研究产生的第二篇文章。为了将语音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林先生和王理嘉教授合作编写了《语音学教程》,它一直是中文系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语音学课程最重要的教材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还致力于北京话语音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和北京官话形成过程的研究。他对现代北京话的形成历史和北京语音社会变体的研究,在方言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行的较大规模的北京话调查所获得的大量口语材料今天已经成为十分珍贵的北京话的历史材料。林先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林先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心的首任主任,并且在岗位上工作了十一年之久。他一针见血的指出语音教学中存在的毛病:用眼多,用耳少。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大方向上,他指出“汉子教学和语音教学时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等等。而且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他还带领自己的学生进行过“洋腔洋调”课题的研究,这个课题使用实验语音学的手段对美国学生的汉语声调和语调问题进行了分析,这种研究方法在当时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是居领先地位的。退休后,仍然孜孜不倦的继续学术研究,林先生从事学术研究的起步学科是汉语史,退休后,他又回到了他的“本行”,撰写了《“入派三声”补释》和《日母音值考》等学术论文,其中第二篇文章充分反映了林先生深厚的汉语语言学功底,为林先生的汉语音韵学和现代语音学的研究同时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2006年10月20日,第七届中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在北京大学召开,林先生作为主席主持了大会的开幕式。因疲劳过度病倒,28日与世长辞,享年85岁。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致辞林先生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心的负责人,高瞻远瞩,十分清醒的认识到科研和基础建设对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经常召集骨干教师,在自己家中开会,讨论发展规划,编写汉语教材,自己也不辞辛苦,还两次率领中心老师参加世界汉语教学大会,推动北大对外汉语教学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晚年仍不顾年是已高,参加汉语中心的五四科研讨论会,悉心指导青年教师。此外,他还借助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多次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中心做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为中心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不遗余力地促进中心的科学研究。青年教师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事业上受到挫折甚至对前途失去信心时,都会情不自禁的拨通林先生的电话,不由自主的奔向林先生的住所。林先生和夫人,都会给予关心和鼓励。林焘先生十分关心《汉语教学学刊》的创办和编辑工作,从刊物的名称到办刊宗旨,都凝聚着林先生的心血。在第一辑编辑中,林先生都做出了贡献。不幸的是在第二辑出版前夕,他却永远离开了我们。曹文老师致辞曹老师以日记的形式开头,简要摘录了9月26日到10月29日之间的几件事情。从摘录的简单的几句话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出,由平日里温馨的气氛一直到最后沉痛的悲伤氛围的变化。从简单的几个词语惊诧、担心、连夜、噩耗和最后的挽联中就可以感受到曹老师与林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曹老师介绍了自己从关注林先生到努力备考最终成为林先生的弟子的经历。在林先生的指导下,曹老师不敢有半点的放松,直到现在也一直遵照执行。在曹老师第一次以正式代表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上,曹老师学到了很有意义的一课,这对曹老师在以后参加的学术会议上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林先生的学术影响力下,曹老师也不负众望,出版了《汉语发音与纠音》和《汉语语音教程》。最后,曹老师写到了林先生及其夫人对聋康事业的关心。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还义不容辞的参加了中国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讨论会。表现出了林先生的善良和仁爱。吴宗济先生致辞吴先生回忆了在半个多世纪前国内语音学研究的情况,并由此写到了自己和林先生的情谊。在林先生的努力下,使得实验语音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吴先生简短的文章中对林先生流露出的赞赏,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林先生的博学卓识。王士元先生致辞在朱德熙先生的介绍下,王先生和林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维系了三十多个年头。林先生写了几件林先生夫妇到伯克利访问的经历,表现出了林先生对广博知识充满好奇、对人生乐观进取、对人真挚诚恳的态度。在林先生和王先生的合作和交流中,林先生受到启发有做出了一个精巧的实验,把一个字后面紧接的轻声字的基频大幅改变,会决定这个字听起来属于哪一个声调。是后来许多研究藉以奠基的沃土。林先生对学生很关心,很早把学生沈炯送到伯克利深造,王先生到香港后,又推荐孔江平跟他修读博士。王理嘉先生致辞王理嘉先生和林先生相处了五十多年,和林先生同甘苦共患难,写下了对林先生的深切思念。他们从燕大到北大,从学生到教师、从教师到科研,从建国初期最早的思想改造运动到十年“文革”磨难都厮守在一起。最初林先生被指定照应指导他的日常生活,但当时林先生才二十九岁,相对于那些名教授来说,林先生和他的课外接触反而比较多。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有两件事,一是周日在蔚秀园的溜达和在林先生家色的小憩。一是1951年燕大国文系为抗美援朝捐款义演京剧。都是小事却令王理嘉先生受益终生。林先生身体康复后开始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并从一开始就走在了最前列。在大跃进、经济困难以及文革时期林先生和学生们一起吃苦受累,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在学术上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文革后的发展时期,虽然林先生已近花甲之年,但仍然在多方面取得了成就。开设北京话调查、北京话研究等课程,为北京话留下宝贵的资料。在实验语音学领域发动研究所、知名教授、各地高校对推动促进国内高校实验语音学的发展,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在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方面林先生也提出指导性意见,促进了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的飞速发展。张家騄先生致辞张先生和林先生是从1979年开始交往的,在林先生的影响下,张先生受益良多,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张先生写到了林先生胸怀宽、无门户之见无经济考虑,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除去学习和研究工作,对学生的生活情况和为人处事以及将来的工作都会关怀备至。如果说1925年刘半农在北京大学建立语音乐律实验室,是为中国实验语音学奠基的话,那林焘先生在1979年开始筹建现代语音实验室和培养研究生就是对中国实验语音学的开拓与发展。林茂灿先生致辞林茂灿先生着重讲了林焘先生在汉语音韵律方面的成就。在轻声问题上指出轻音中的音高变化,看做是因为读音自然的结果,在分辨轻重音时以时长的变化为主。并且强调着指出轻声或者轻音不是第五个声调,轻声是轻音,它是与重音相对的。第二指出轻音有结构轻音和语调轻音两种,第三指出语音结构的层次和语法结构的层次完全是两回事。同一句话,它的语音层次和语法层次可以完全不同。但是,这两个层次也并不是毫无关系。第三强调韵律在教学中的作用。杜荣挽联平生清白无憾事留给儿孙榜样身林宁、林明、林还、王晓路、王庚、林聪的回忆看了著名学者对林焘先生的怀念之后,我了解的更多的是林先生的学术和教学成就,以及他们和林先生的交流和合作。接下来看了林先生的家人对他的追忆,我又进一步从生活中了解了林先生。我看到的每一篇文章中家人写到的林先生住院时的情况,我就会想象到他虚弱的身体、憔悴的面容、身上插满各种医疗仪器却还牵挂着学术事业、牵挂着学生、牵挂着家人,对来看望他的学生和亲人仍然竭尽全力微笑,以礼待人。想到这里自己都已经哽咽了,这是对一个慈祥的老人的不舍。从别人的怀念中,我可以感受到林先生身心的坚强、宽广的胸怀、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对工作极强的责任心、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那份坦然、那份执着让我敬佩不已。我相信对那些曾经有幸和林先生同甘苦、共患难的人来说,他们对林先生更是万般不舍,似乎林先生还会像往常一样,满脸笑容的出现在大家面前。就像王庚先生说的一样,这就像庄周梦蝶,到底哪个是现实、哪个是梦境、又有谁能说的清呢?从林先生的家人对他的追忆中我知道林先生曾经经历过三次生死劫,在国家不稳定的年月里吃过那么多的苦,却还能有那么大成就,事业、家庭、兴趣爱好都顾及到,这让我很震惊。就像他的儿女说的一样,能够活到85岁高龄,虽然有一些运气因素,但主要还是个人的精神因素在起作用。这让我感受到精神力量的无穷大。林先生是因为“多器官衰竭”而离开我们的。如果不是生理上的无法挽救,林先生一定还会挺过来的。读了林明先生的文章我才知道,原来林明先生从小就是重度神经性耳聋。如果不是林先生为他付出那么多,他就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成就,甚至他可能不会说话。林先生确实影响了他的一生。能有这样一个父亲一直鼓励着自己该有多幸福啊!像林明先生这样先天就有残疾的孩子还能在这样祥和的环境中快乐自信的成长是多少残疾孩子的梦啊!林先生作为一个父亲他真的做到了,他是伟大的。而且他不仅关心自己的孩子,他同样关心和林明先生一样的孩子。他仍然不顾年事已高,参加中国残联康复协会听力语言康复委员会第七届学术讨论会。林先生一生都在为国家做贡献。林焘先生《浮生散忆》读了林先生自己写的回忆录,我好像是跟着林先生重新走了一遍人生旅途。看着他度过欢乐的童年、看着他艰苦学习、看着他追寻自由、看着他组建家庭、看着他忧国忧民、、看着他吃苦受罪、看着他安享晚年,林先生一生经历了太多太多,在那样战火纷飞、黑白颠倒的年份,林先生经历了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折磨,但是他却坚强的挺过来了。当他能够踏踏实实安心从事教学和研究的时候,已经年近花甲,但他却在花甲之年肩负起了发展中国实验语音学的重任。对这样一门文理结合的新兴学科,林先生一切从头开始,为其作出了重大贡献。我突然想起了时势造英雄这句话,如果没有经历这么多坎坷,也许就不会成就林先生的丰功伟绩。林先生那一代人经历了太多磨难,这也更让他们珍惜新社会的幸福生活、更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求。所以就更能成就他们的梦想。小记看了两天的书,了解了林焘先生的生平,正好怀着好奇心去了一趟北大。北大真的很大,也真的很有文化气息,我们无论是看到古建筑还是现代建筑,它们都搭配的那样和谐,没有清华校园里古建筑和现代建筑的明显区分。我们进去就开始找“未名湖”,这个许多著名学者曾经散步过的地方,充满神秘感的地方。转了好多路,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个湖,站在那里的一刹那,我就在想,也许我脚下的这块石头,林先生就曾经踩过。我想象着林先生和他的夫人在湖边散步的样子,他们就是在这里学习,在这里散步的。看到未名湖边的那座塔,我就想起了在文革时期,林先生被扣的帽子,居然是国民党的特务,要用炸药炸掉未名湖边的这座塔,当时林先生觉得不可思议,现在想起来真的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啊!我不禁感慨到,这就是林先生呢要炸的那座塔啊!我看到了写着鹤鸣园的石头,还有那么多园,也不知道是哪一个了。能够生活在这么幽静的院子里,多幸福啊!
本文标题:燕园远去的笛声-读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197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