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燕歌行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2.朗读全诗。3.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一、边塞诗二、作者三、背景四、整体感知教学内容1.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边塞诗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边塞诗3.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有创新。边塞诗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蓚(今河北景县),早年生活困顿,随父旅居岭南。开元中他曾入长安求仕,并于开元十八年(730)至开元二十一年(733)间,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希望能从军立功边塞,但却毫无结果。后寓居宋中近十年,贫困落拓。天宝八载(749),他因有人举荐,试举有道科中举,授封丘尉。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乱起后,他从玄宗至蜀,拜谏议大夫。自此官运亨通,做过淮南节度使和蜀、彭二州刺史。代宗即位后,他入朝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作者高适为唐代边塞诗派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世称“高岑”。早年漫游燕赵,即有《塞上》、《塞下》、《蓟门五首》等作;作于开元二十六年之《燕歌行》最为脍炙人口。旧史谓其“五十始为诗”,殆非事实。高适诗反映生活面较宽,乐府、古风尤为擅长,颇为杜甫所推许。殷璠评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河岳英灵集》)。严羽名其诗为“高达夫体”(《沧浪诗话》),说明其自有独特风格。《新唐书》本传谓其“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所作诗当时就有入乐者。薛用弱《集异记》记与王之涣、王昌龄旗亭赌唱之事,虽未可尽信,然当时伶人已大唱其诗者,当非诳语。作者背景1、阅读诗前“序”:“开元二十六年(738),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张守珪)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背景补充介绍:如“序”所云,此诗是有感而发的。其所“感”之事,则与谁有关?(张公)“张公”何许人?(张守珪)当时,张守珪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另外,高適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適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人?哪些景?什么事?人:将帅士卒思妇景:塞外秋景事:战争文本研读1、诗中那几句是写将帅士卒的?反映了将帅士卒怎样的精神面貌?男儿本自重横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2、由将帅士卒的精神面貌对比看出诗歌的主旨是什么?谴责将帅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3、诗中揭示主旨的诗句是那几句?试作简要分析。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4、诗人是如何表现主旨的?通过描写战役的全过程。5、如何划分诗歌的层次?战役的全过程。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出师失利被围结局(心愿)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5、在写战役的过程中,诗人还写了塞外的秋景,请找出来并作简析。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什么景?景的特点?有何作用?边塞秋末自然景色孤城落日,衰草连天衰败——官军兵力(枯竭),残兵败卒凄凉的心境。衬托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表现出什么?表现出征人绝望无奈的心情。大漠茫茫更见荒凉,征人与思妇相隔万里,相见无望小结:在战役进展过程中穿插写景,既表明战役的地点,战争的惨烈又烘托出士卒的心情,渲染气氛。同时也揭露将帅的罪责。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从士卒和思妇的角度写出“久”“怨”。“久”:士卒愈遭冷遇,愈感寒心,思乡之情愈切。“怨”:不在出征,而在边将无能、决策失当造成久戍不归。为什么要写征夫和思妇的这段内容?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如此危急的绝境,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思考:诗中有哪些“沉痛语”?为什么“不堪多读”?•“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些诗句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表现了边塞士兵的凄惨状总结㈠思想内容: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沙场死战、两地相思等)。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且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㈡艺术特色: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三)本诗的风格:雄浑悲壮,风骨凛然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边塞诗(月明羌笛戍楼间)1、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效祖国的激情。《出塞》2、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凉州词》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衬托将士的豪情或厌战)和连年征战的残酷。《从军行》4、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厌恶战争。《兵车行》《征人怨》5、描写塞外的壮美风光。《使至塞上》26•边塞诗常用意象:•边塞诗常用手法:金鼓旌旗、烽火羽书、边关戍楼、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投笔表示弃文从武,长城表示守边的将士,楼兰表示边境之敌,吴钩表示武器或有勇武豪情。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乐景哀情哀景豪情)、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虚实相生。•《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有何作用?答: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28•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答: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答:后一句写景,前三句叙事抒情。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题目“征人”,第一句中有金河、玉关;第三句中有青冢;第四句中有黄河、黑山,诗人用了这些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答:第一二句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第三四句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本文标题:燕歌行边塞诗鉴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197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