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我眼中的物流金融物流138汤淑萍2013011686参考文献:[1]张红丽,第三方物流企业金融服务运作模式及其选择分析,物流金融,2011[2]王东,以企业竞争力为视角的物流金融研究,物流金融,2011[3]龚纪刚,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研究;以中国台湾企业成功经验为例,物流金融,2011[4]孟祥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及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7(2):22-23;[5]李蔚田,物流金融,现代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6]崔显林,我国物流金融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风险和对策,物流科技,2009,6[7]张子林,陈有禄,浅析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企业导报,2010,5[8]丁勇萍,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及其风险控制,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9,5[9]=Gbkklv7LPNAV_5oBaQ73q4fFU-ingdL0P-ZRPwut8yig2E9UNlbwTNF-h-mbNDuH9e3l6vV3dyHVZgV1Ce4x5k3_0lGMm2dYmgfrMXSbokq[10]=jYfg6zEDN0Im2i4gDB5POwTwsp1oj3V9-1bOaYVObKrC0gicN2LmLS_p0ahUOXt2Dmuc2VACxAwF3EWOTFIo6_B8aozyUO2GwFfvqngAnIW#一、物流金融产生的背景(一)贸易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剩余产品的相互交换,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它不仅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使社会相互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导致了货币的产生,产品之间的相互交换渐渐演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这直接引致了商业和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的出现。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财产私有制,原始社会的末期出现了阶级和国家。于是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易最终超出国家税的界限,形成了最早的对外贸易。接着几次世界大战使贸易范围不断扩大,信息技术,互联网等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开始不满足于面对面地进行贸易,开始出现跨时空的贸易,跨时空的贸易使得出现了交易条件的困难,需要中间物流的服务,因此促进了早先物流企业的产生。(二)物流的发展相对来说,我国的物流行业起步较晚,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现代物流业也得到迅猛发展,当物流企业的发展在市场上趋于饱和状态,它就不得不考虑到自身的转型,一些大型传统物流仓储企业由于时机的成熟,业务的不断扩大,本身也具有较大规模、良好行业信誉、充足资本储备、信息流的畅通以及银行对其能力的充分信任,因此在物流金融业务拓展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优势。(三)结算方式的发展19世纪末期,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货物开始大量长途跨国运输,但由于买卖双方分居两地,对贸易伙伴的资信情况不甚了解,因此往往不信任对方,不愿意把货物或货款先交给对方,害怕一旦对方违约,将使自己钱货两空。同时,在货物买卖中,卖方希望在发货后立即得到货款,买方则希望收到货物后再付款。为了缓解这些矛盾,商人们创造性地发明了信用证制度,首次使不在交货现场的买卖双方在履行合同时处于同等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重新找回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场交易所具有的安全感,解决了双方互不信任的矛盾。我们知道,采用汇付进行预期付款,是买方处于不利地位,而采用汇付进行迟期付款则是卖方处于不利地位,而采用托收方式,即使是即期交单付款方式,对卖方来说,也是一种迟期付款。因为,卖方必须在装运后,才能获得全套收款的单据。一旦买方拒付货款,即使货物的所有权还在卖方手里,卖方的损失还是难以避免的。为了使买卖双方都处于同等地位,人们发明了信用证支付方式,由银行出面担保,只要卖方按合同规定交货,就可拿到货款,而买方又无须在卖方履行合同规定的交货义务前支付货款。信用证是有条件的银行担保,是银行(开证行)应买方(申请人)的要求和指示保证立即或将来某一时间内付给卖方(受益人)一笔款项。卖方(受益人)得到这笔钱的条件是向银行(议付行)提交信用证中规定的单据。例如:商业、运输、保险、政府和其他用途的单据。二、物流金融的定义及运作模式金融和物流的结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400年,但是物流金融是近几年才在我国流行起来的,学术界对于物流金融不止一种提法,但是在我看来,简单地说物流金融就是物流与金融相结合的产品,它使得物流企业不单单是只有运输、仓储、配送等等这些功能的企业,它较大程度地,并且直接地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利润,以及服务水平,是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一次革命。同时它还能帮助企业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一)商品货权和库存混合融资模式商品货权和库存混合融资模式是结合运用权利质押和动产质押的模式。权利质押模式需要考察仓单的信息和真实性,而动产质押模式需要对动产的价值、进出进行管理等。两种模式的共同之处表现在两种业务模式都属于质押范畴,被用来作为规避贷款风险的手段,两种模式实质上都要关注商品的价值极其浮动和变化,业务参与方相同,都包括银行、借方企业和物流企业。(二)厂商银融资模式厂商银融资模式是商品经销商从生产厂家购买货物时,提前向银行存入部分价格风险保证金,银行代经销商支付货款,然后生产商以银行为收货人向指定的仓库发货,货物到仓库后由第三方物流公司代银行验收冰进行质押监管。厂商银融资模式一般用于以预付款方式购买商品的国内贸易结构中,采用的金融工具多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国内信用证。涉及银行、生产商、经销商、物流公司四方,从风险控制角度,生产厂家按合同要求交付合格商品的履约能力、物流公司的监管能力和质押商品的销售变现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实践中该融资模式多围绕大宗商品重点生产企业,对其经销商提供集中融资。(三)融通仓模式融通仓模式以物流公司为中心建立一个融质押商品仓储与监管、价值评估、融资担保、物流配送、商品处置为一体的综合性物流服务平台,银行根据融通仓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现状、资产负债比例及信用程度,授予融通仓一定的信贷额度,物流公司可以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由融通仓直接监控质押贷款业务的全过程,金融机构则基本上不参与该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四)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供应商接到经销商订单后,向银行提出融资申请,用于组织生产和备货;获取融资并组织生产后,向经销商供货,供应商将发票、送检入库等提交银行,银行即可办理应收账款保理,归还订单融资;应收账款到期,经销商按约定支付货款资金到客户在银行开设的专项收款账户,银行收回保理融资,从而完成供应链融资的整套办理流程。这一模式以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的信用迁移为主,物流跟踪控制为辅,解决了融资企业的信用缺失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等,效果良好。(五)其他融资模式物流金融是一个蓬勃发展、不断创新的领域,具体案例中的模式设计千差万别,关键是控制货权把握商品价格,保持商品总值对融资敞口的保障效应。除了物流融资业务以外,物流费用保理、物流结算、物流担保、物流保险等业务也可以纳入物流金融的广义范畴。三、物流金融运作各环节可能产生的风险及风险管理法律风险:在物流金融业务因为涉及多方主体,质押物在各主体之间流动时容易产生所有权纠纷,但如今我国的法律中与物流金融相关的法律并不完善,而且缺乏指导性文件可以依据,此外,我国尚未建立流动资产评估体系,使质押登记制度不健全,导致业务往来中容易由于标准法律合同样本的缺失引发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的法律纠纷。比如,法律法规中就没有明确规定仓单内容是否需要明确记载,如何识别仓单的合法持有者,以及仓单是否可以分割和合并使用等。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从金融机构角度上进行分析,一方面指融资企业的信用,一方面指物流企业的信用,如融资企业在质押过程中使用走私物品,利用他人的货物进行质押或者在动态质押换货过程中以次充好,增大质物风险,也可能在垫付融资模式下,买卖双方对物流企业进行欺诈,骗取物流企业的垫付资金,物流企业信用指其为帮助中小企业为获取融资,提供不真实或虚假的数据等,造成金融机构的资金风险。人才风险:物流金融业务操作环节复杂,业务品种繁多、质押物种类多、涉及客户多且市场环境较大,需要大批懂物流、金融、法律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而我国现代物流发展时间较短,熟悉国内外物流金融且能开展物流业务的双重人才是少之又少。在实践中由于员工素质的参差不齐和工作岗位理解能力的偏差,容易出现监守自盗、内外欺诈、抵押物落空、信息失真和评估价值出错等经营风险。环境风险:环境风险来源于政策环境和物流行业的市场资源。目前我国物流金融业务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这种单一的融资方式容易受政策环境的影响,当国家采取银根收缩政策时,金融机构会缩小对中小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授信额度;提高企业融资门槛;缩短融资期限等,这都有可能导致物流企业或中小企业违约,引发供应链上的经营风险。其次,据调查,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规模在百人以下,受规模和资本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企业在员工素质、信息管理能力、风险防范和物流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现状,这将给物流金融运行带来市场运作风险。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主要指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如设施设备陈旧、功能单一与信息网络技术落后,信息不完整,工作效率不高;价值评估体系不完善,造成质物不足和落空;标准化程度低,在货物的仓储、装卸和运输等过程中缺乏基本设备的统一规范等等。应对策略:加强信息化管理: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后,其客户数量多、客户地理位置分布更广、客户价值识别难度提高、个性化服务需求导致服务方式变得更多元化等,这些变化迫使银行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需要收集和处理大量信息以保证决策的可信度,对此,建立一个强大的信息系统将有效的保证服务质量和效率,控制经营风险。同时,物流企业在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利用内部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可以有效协调各个部门和花捏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防范和减少内部操作失误。加强信用管理:对融资企业,通过对客户资料的收集、客户档案的管理、资信的调查实现客户信用分级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合同与结算过程中的信用风险防范制度等,对客户实现全方位的信用管理;避免和杜绝质押对象为走私、违禁物品、产权不清物品,防止质物风险。对物流企业,考虑其作为物流金融中的中间角色,对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物流网络、质押评估能力、物流技术使用开发,信息系统完善情况等建立信用评价机制。根据物流的流程状况,确定物流配送各个环节的资金成本,及时监督和支持物流企业所用资金,减少资金投入的盲目性。作为政府,也应该从宏观上,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评估系统,采取严厉的失信惩罚机制,使金融物流在社会信用保障机制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完善政策法律法规随着物流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参与到物流金融行业的人会越来越多,各当事人的利益诉求也会不同,政府部门应加快出台相关政策,如市场准入机制、质物接收流程和监管监察机制;物流金融服务流程和收费标准等,从而理顺相关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加强人才培养人的因素的影响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在业务中,需要员工识别和评估风险、监管质押物、向客户设计物流金融方案、进行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创新等,员工的素质将决定物流金融的风险。四、物流金融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前景谈及物流金融的现状就不得不想到物流发展的现状,相对来说,我国的物流行业起步较晚,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现代物流业也得到迅猛发展,在我国,物流金融的主力其实还是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在金融物流服务中,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更加复杂,除了要提供现代物流服务外,还要跟金融机构合作一起提供部分金融服务。目前,国内物流金融业务发展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物流金融业发展速度也很快。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对相应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总量巨大的需求。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大约有16万亿元的资产由于受到法律等方面的限制,不能用于担保借入信贷资金。仅以第三方物流企业所需的市场为例。近年来,我国第三方物流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01年我国
本文标题:物流金融大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13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