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王涛本学期运用对分课堂小结
1初次运用对分课堂教学遇到的问题——基于《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课程的尝试(河西学院王涛)一、课程介绍《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以下简称《行为观察》)是培养幼教师资专业技能的课程。本课程为学生提供观察学前儿童心理与行为的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准确评价幼儿发展水平,为教育活动确定准确的发展起点和最近发展区;与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结合使学生能够初步开展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在选修本课程之前,需要完成《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学前游戏论》、《基础心理学》、《学前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各领域教学法等相关课程,最好与《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同期开设。该课程需要16周完成,共计32学时。二、问卷发放情况本人从2014年9月开学的第二周开始运用对分,参与的班级主要:2014级的2个班级(1个普通班,1个艺术方向班,两个班级入学成绩有较大差距);2013级的2个班级。四个班同时完成《行为观察》课程的学习。在期末时对上述四个班级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95份,回收后有效问卷共计181份,有效率92%。本文所作分析,一方面结合对分教学问卷统计结果,另一方面是建立在本课程期末教学反馈问卷的基础上。三、本学期初步运用对分课堂的反馈(一)教材情况的反馈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对于“目前我们采用的教材是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教科书”这一问题的评价中,7%的同学非常认同,58%的同学比较认同,27%的同学保持中立,7%的人不很认同,1%的同学很不认同。对于“当前选用的教科书是否合适?”,3%的人表示非常认同,61%的人比较认同,28%的同学保持中立,7%的不很认同,1%的人很不认同。从调查看,这个教材的选择基本合理,但是没能照顾到全部学生的需要。分析其原因: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不同,对教材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大二的学生相对与大四学生而言更认可教材具有挑战性,而大四的学生对教材的要求更加多样化,持中立态度的学生也更多(大二学生持中立态度的占21%,而大四学生持中立态度的达到32%),他们希望教材中应该有“便于理解的、丰富的案例”、“教材更应该告诉我们如何操作这些观察方法”、“理论要与实践结合”等。大四的学生参加过教育实习,对于实践操作的要求较高;大二的学生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前期的专业知识铺垫太单薄会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所以,建议这门课程可以再大三下半学期或者大四上半学期开设比较合理。2(二)对分教学各环节的分析1.讨论环节在运用对分课程的过程中,主要把握“隔周讨论”的要求,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留出1个学时给学生课堂讨论。课堂讨论过程基本沿用“组内讨论——组间讨论——教师总结”的组织形式。讨论环节一再调整,最开始是根据每个班上学生讨论情况,逐渐缩短或者删去组间讨论的方式,弥补小组内讨论时间不足的问题;学生讨论了几周之后,课堂纪律有些松散,所以在第二阶段,为了督促学生讨论,还要求每个小组将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写在黑板上,一般会有6—10个问题,对于本组提出的问题,请其他小组回答,最后由教师和其他同学合作完成这些问题。到最后几周,主要围绕期末作业展开,根据完成情况,教师先点评优秀作业案例,再由小组内讨论,最后每个小组发言,点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三个阶段中的讨论主要根据教师对教学任务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观察而定,总体来说能够推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了解,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小组讨论跑题、讨论时间不够、学生希望教师参加每组讨论等。如何分组,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意愿而定,可以随机分组,也可固定分组。参与对分教学的四个班级中,只有一个班级乐意选择固定分组的方式,其他3个班基本上以随机分组为主。通过观察发现:随机分组的班级中,也有一些同学会自发结合成固定小组。学生在随机分组时主要考虑教室内座位安排、人际关系这两个因素。而采用固定分组的班级,由于每个小组人数较多(6名),每次讨论时,每小组也会随机又分成两个小组讨论。目前学校设计的桌椅不太适合搬移,这对讨论也有一定影响。相对于其他两个环节而言,讨论环节对学生而言是最为困惑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一方面为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多困惑,“吐槽”也最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问题”很难。在讨论开始的时候,难以开启讨论,不知道该讲什么;讨论过程中,由于语言表述能力差,思路不清等原因,经常发生争论,存在很大分歧,致使讨论难以进行;学生对讨论结果持怀疑的态度,认为通过讨论获得知识点不全面,甚至对自己的分析结果比较怀疑;还有一少部分同学认为容易跑题;也有同学认为组员之间不能相互配合;讨论时间也不合理,有的同学认为太长,有的则认为太短,意犹未尽;直到期末,仍有少数同学表现出“不适应”、“适应缓慢”,希望教师多讲解,少讨论。2.教学环节教学环节中,仍以学校拟定的教学大纲为主线,按照对分课堂的原理,精简教学内容,缩短讲课学时。对分教学对于“教哪些知识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反复揣摩知识点的之间的关系、难易程度,在讲解每章节的内容框架的基础上,讲一些重点、难点问题。通过问卷反馈发现:学生开始对教师的课堂讲解的要求更高。运用对分课堂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3水平更加认可,这是对教师更加信任的一种表现,但通过其他问题的补充提问,也发现学生对教师“讲”的要求更高:第一,希望“教师应把重点和难点讲解的再清晰,便于自己理解”。相对于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往学生在老师讲完课之后,很少对教师的讲课内容提出疑问,而现在迫于课堂讨论、作业的压力,课下不仅要认真复习,还要反思,甚至有的同学希望“讨论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对教学内容开始产生种种疑问,而课上听讲的质量直接影响课下复习的效果,因而开始关注教师的讲解是否合理;第二,同学们还需要教师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辅助材料,如视频、参考文献等,大二的同学还希望教师多提供参考工具书等。3.学生自我吸收环节这个环节关系到学习效果和课堂讨论环节的成效,但是也最缺乏教师的监督的一个环节,对学生学习的责任心、自我监控能力都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所以问卷中有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会“拉大同学之间的差距,好的同学更好,差的同学跟不上”。但是客观的说,学生之间基于学业上的差距本身就存在,但是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变化对学生学习力的影响更加明显。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基本能维持到每周3个小时左右的自学。单纯从学习时间的角度看,自学时间较长,大部分学生以复习为主,少数学生还能做到预习。但是从讨论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来看,学生自学环节中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第一,自主学习耗时长,效率低。虽然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去阅读,但是学习效率低,阅读能力弱。本课程所选择的教科书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适用的,但是学生升入大学之后,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方面与高中相比,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考前死记硬背的方法比较容易通过期末考试,常常出现“看书抓不住重点”之类的问题。第二,不会做读书笔记。填写问卷的学生中,明确反映自己不做读书笔记的学生只有1位。同学们做读书笔记“侧重数量,不重质量”。从笔记内容和问卷结果看,笔记中主要是摘抄教材中的目录和板书内容,然后简要附上自己阅读时“想出的讨论问题”,这些想法还不一定全部都能在讨论环节展示出来,而能够写出自已阅读后的反思、体会的同学不到25%(43位)。(三)学生对对分教学的整体评价强调教学方式以教师的讲授法一统天下的方法被简单称为“传统方法”,运用对分之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改变,相对于传统方法而言,学生认为对分教学方法比较好。4对于保持中立的63位同学,结合其再开放式问题的陈述,发现:(1)其中有22位同学明确表示对分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仍存在一些担忧,比如:讨论环节中存在较多问题,自己可能不是很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讨论,讲解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太差,阅读过程比较痛苦。(2)有7位同学对这个方法的学习结果比较怀疑,认为没有涉猎所有的知识点;还有同学希望“传统方法和对分教学多结合”,其实目的是让教师多讲,自己少讨论。(3)有3位同学明显反对意见,表示出不适应。从整体反馈结果分析,大部分学生对对分教学的方法是持肯定态度的。结合本人在各个环节中的分析,目前采用这种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阅读能力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日常阅读量少,知识结构单一,阅读后不善于归纳、总结、反思,加之写作能力略显单薄。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教师教学观念提出更多的疑问。
本文标题:王涛本学期运用对分课堂小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30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