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农业环境:是以农业生物(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等)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它是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等于自然环境的全部。(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质,一方面是要求人类在生产时应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另一方面又要求人类在消费时应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3)“三致”问题:即致癌、致突变、致畸。环境中致癌物诱发肿瘤的作用,称为致癌作用;能引起生物体细胞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称为致突变作用;能作用于妊娠母体,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先天性畸形的毒作用。(4)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或环境质量预测评价。是对可能影响环境的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开发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或其他一切可能影响环境的活动,在事前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活动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定,为防止和减少这种影响制定最佳行动方案。(5)“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6)环境保护: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称为环境保护。(7)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其中包括从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垃圾、炉渣、废制品、破损器皿、残次品、动物尸体、变质食品、污泥、人畜粪便等。(8)土壤环境背景值:在理论上应该是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构成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即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9)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和半封闭性水体中,接纳过多的氮、磷等营养元素,水体初级生产力提高,某些特征性藻类(主要是蓝藻、绿藻)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过程。(10)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变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11)环境:是指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存在的所有周围事物的总称。(12)自然保护区:在不同自然地带和大的自然地理区内,划出一定范围,将自然资源和历史遗迹保护起来,我们把这个特定的区域,叫自然保护区。有的称之为天然博物馆或称作自然资源仓库。(13)污染源:顾名思义是污染的来源;或污染物质的发生源。一般是把产生物理的(声、光、热闹、辐射)、化学的(无机物、有机物)、生物的(霉菌、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及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作污染源。14:大气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15:土壤净化:土壤净化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吸附、分解、迁移、转化)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16.固体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17.环境背景值:环境中的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人体组织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18.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19:环境:指大气,水,土地。生活居住区等。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20:环境本底值:环境在未受到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和能量分布的正常值。:21: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导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22: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破坏生态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23:环境自净: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和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而自身逐步退去,从而达到环境自然净化的目的,环境的这种自净作用叫做环境自净。24:环境污染:一般由于人为因素,环境的化学组成或物理状态发生了变化,与原来的情况相比,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具体来说,是指有害物质,例如工业的三废对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的污染。:25:全球环境问题:指对全球生产直接影响的,或具有普遍性,随后又发展为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也就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26: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和作用。27:生态平衡: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进行着,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都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的状态叫做生态平衡。28:生态足迹:在既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维持人群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它揭示了不同国家,区域,地区的人类经济活动消费自然资源的方式。29:适度人口:人口发展与国土资源和国民经济发展互相适应时的人口数量,称为适度人口。30:粮食安全:这一概念反应的是主要品种粮食的产销供求丰歉动态平衡关系的综合,即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维持健康生活所需要的粮食。31:生物化学需氧量:简称生化需氧量,用BOD表示,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轻微生物分解所需的氧量。(单位面积的污水所消耗的氧量)32:化学需氧量COD:COD即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33:需氧污染物: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有机化合物可在微生物的生物作用下最终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这些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氧气,故称需氧污染物。34:溶解氧:是水质的重要参数之一,也是鱼类等水生动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指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水中溶解氧的多少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35:植物营养物:主要指氮,磷,钾,硫及其化合物36:富营养化:水体中植物营养物质增加,使水体生物主要是各种藻类大量繁殖,并最终造成溶解氧急剧变化,使水体严重缺氧,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37:重金属:在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主要是指汞,镉,铅,以及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地重元素。也包括有毒的重金属。38:大气污染:自然界局部的质能变化和人类的生产活动,改变大气圈中的某些原有成分和向大气排放有毒物质,以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原来有利的生态平衡体系。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工农业生产,以及对建筑物和设备财产等构成损坏。即为大气污染。39: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指从各种污染源排出的物质,由一次污染物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的结果所生成的刺激性产物。40:光化学烟雾:是HC和NOx在阳光下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的刺激性产物。41:温室效应:大部分短波辐射可以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与此同时,大气能强烈的吸收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仅少量散失在宇宙空间中去,由于大气吸收的热量多,散失的热量少,使地球地球温度得以升高和保持,形成了大气的温室效应。42:温室气体:主要影响温室效应的众多微量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当它们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时,就加剧了温室效应,引起大气温度的增加。这些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里昂,一氧化碳等。43:臭氧层破坏:44:酸沉降:其科学概念包括湿沉降和干沉降。湿沉降值酸性的降水。干沉降指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程。等同于酸雨。45:噪声:一般认为是不需要的使人厌烦的并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妨碍的声音都是噪声。它不单取决于声音的物理性质,和人类的生活状态有关。46:微波污染:微波起着电子烟雾的作用给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危害人们的健康。47:固体废物:也称废物,一般指人类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生活等过程提取目的但分过后,废弃去的固态或泥浆状物质。48:危险废物:是一类对环境影响极为恶劣的废弃物,含义比较广泛,包括所有有毒的废品,以及对人体健康有影响或对环境造成危险的废物。49: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典型生态系统,拯救珍惜兵危野生生物物种保存重要自然历史遗迹,而依法建立和管理的特别区域。50:土壤污染: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三废物质直接或者通过大气水体和生物间接向土壤系统排放。当排入土壤系统的三废物质破坏了土壤系统原来的平衡,引起土壤系统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即发生土壤污染。51:环境经济学,污染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52:机会成本:称经济成本,是使用某项资源时,放弃了在其它项目中使用这一资源所带来的最大收益。从生产的角度也可以定义为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或服务而必须放弃的其它产品和服务价值。53:沉没成本:指已经发生,无法收回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回收的投资。54.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变规律的基本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55.环境要素的属性:1最差(小)限制性2等值性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4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56.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3/20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57.环境的分类:1聚落环境(以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中心)2地理环境(是是围绕人类的自然环境的总体)3地质环境(地理环境中出生物圈以外的部分)4宇宙环境(地球大气圈以外的环境)又称星际环境58.环境的功能特性:1整体性2有限性3不可逆性4显隐性5持续反应性6灾害放大型59.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与改善的科学。60.环境科学的分科:1环境学2基础环境学3应用环境学61.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62.我国的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问题1)森林生态功能仍然较弱2)草原退化与减少的状况难以根本改变3)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被占4)水灾害日益严重5)水资源短缺2环境污染严重1)大气污染仍十分严重2)水污染状况远未更本解决3)城市噪声污染严重4)工业固体废物增加63.环境问题的危害:1威胁生态平衡2危害人类健康3直接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64.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控制人口2必须有相当的经济实力3借助科技的进步解决环境问题65.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群体。66.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个体→种群(同一种类)→群落(生物)→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33.食物链:一种生物以另一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67.总产量:食物链中个营养层次在单位时间内所合成有机物质的量。68.净产量:在总产量中,生物需耗用一部分能量进行呼吸,剩下的则成为净产量。69.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70.赤潮: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大量繁殖的浮游生物往往使水面呈现红色、棕色、蓝色等颜色,这种现象发生在海域称为“赤潮”(因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爆发性急剧繁殖造成海水颜色异常的现象)(1)71.水华:上述现象发生在江河湖泊则称为“水华”72.水资源:一般仅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并逐年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水资源73.生态用水:从广义上说,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包括水热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狭义的生态用水主要是指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而需要的水74.生化需氧量:简称BOD,是指水中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氧的量(以mg/L为单位),生化需氧量越高,表明水中好氧有机物越多(水中有机污染物在好氧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好
本文标题:环境学导论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35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