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P64)•1.历史条件•(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2)思想上:中国共产党全会召开,确立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党的基本政策及总任务。•(3)组织上:1949年9月,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考点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七届二中•2.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_________的国家。•(2)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独立主权•(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1949--1956)(P66)•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2)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2)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政协需要继续存在和发展,并发挥作用。•(3)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的方针。政治制度互相监督•(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P67)•1.背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2.政策•(1)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1954年通过的《》,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实施•(1)到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2)1965年,自治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西藏•4.意义•(1)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2)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3)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1956-现在)•(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1956-1976)•1.中共八大•(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2)内容: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的变化,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任务。•(3)意义:是探索中国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基本确立主要矛盾社会主义•2.“文化大革命”•(1)导火线: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2)开始的标志: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标志着“”全面发动。•3.“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1967年1月,以为首的上海造反派组织冲击中共上海市委,夺取了上海市的党政领导大权。到1968年9月,全国各地建立的新的权力机关,这实际上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文化大革命王洪文革命委员会•(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3)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4.“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江青•(二)历史的伟大转折(1976-1980)•1.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时间里,党和国家工作一直在徘徊中前进。•(2)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把党和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做出实行的重大决策。•(2)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980-现在)•1.初步构想: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P73)•2.修订宪法: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全面修改的《》,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P7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加快步伐(P74第二段)•(1)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2)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的形式确定下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4.意义: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依法治国根本大法轻巧识记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949—1956)易误辨析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政治协商会议,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5)“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6)《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容易误辩析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轻巧识记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1956—现在)思维升华“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践踏的主要表现(1)对国家体制的破坏:各地建立革命委员会,代替了原有的党政机关,成为集所有大权于一身的权力机构,国家宪法规定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都被破坏,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了重大的倒退。(2)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的公检法机关遭到严重冲击,无法正常工作,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3)对人民权益和尊严的侵害:从中央到地方,造反派打、砸、抢、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没有保障。•1.《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民主政治的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的政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石。•4.“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使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造成动乱局面。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和国家政治发展中具有转折性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时期,逐步制度化、法律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新时期的治国方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基本形成。•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史论一1954年宪法的特点•史料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解读史料反映了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这就是1954年宪法的主要特点。•史论二政协会议职能的变化•史料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存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解读史料反映了政协会议的职能由代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变为统一战线组织,或由立法机构变为政治协商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史论三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及民族区域自治的作用•史料(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解读史料表明我国各民族在地区分布上相互杂居、民族间相互同化,相互影响,各民族结成深厚友谊,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民族区域自治保证了祖国统一,促进了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史论四“文化大革命”留下的深刻启示•史料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解读根源于“左”倾错误的“文化大革命”,使民主和法制均遭到严重破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民主集中制是“文化大革命”留下的深刻启示。•史论五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史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建法制以来,我国加快了立法进程。据统计,五届全国人大立法60件,六届全国人大通过法律63件,七届全国人大上升至87件,八届全国人大117件,九届全国人大113件。•——《中国法制建设史》•解读史料表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建立法制摆到了优先地位,加快了立法进程,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民主与法制日益完善。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1.初步奠基(1949—1954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基本形成(1954—1956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形成。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宪法里有了更明确的规定,成为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3.严重破坏(1957—1976年):这一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4.发展完善(1978年至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它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探究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哪些鲜明的中国特色。•答案提示:(1)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2)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3)各民主党派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探究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什么特点。•答案提示:(1)全权性
本文标题:现代中国政治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40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