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现代化视角下的邓小平理论的教学
现代化视角下“邓小平理论”教学的思考——以高中岳麓版《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为例[关键词]核心概念,邓小平理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3-0038-07对于“邓小平理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内容标准规定: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笔者据此作了前测:邓小平理论包括哪些内容?它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哪些问题?通过本课学习你最希望了解哪些内容?对你来说学习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根据前测统计笔者发现:对于前两个问题多数学生回答不清楚,他们最希望了解這些理论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学习的最大困难是:這一课理论概念太多,不能很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理论。出现這样的情况,我们不妨从教材、课堂教学等层面来分析一下原因。从教材编写看,這部分内容分三目,按照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时序编写,涉及的史实主要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南巡”讲话、十四大、十五大,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教材力图让学生在历史事件的演进中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但同时,也容易引导学生关注了历次会议的内容,却不能将之与邓小平理论联系在一起,更不能很好地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内容。从课堂教学层面看,教师往往注重其理论的发展过程及意义的教学,忽略对产生背景的深入分析;注重课本基本史实的教学,忽略对理论内容的深刻阐释。更有甚眷,讲到這部分内容,已近期末,时间紧,也就只是画画考点而已。反思教学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从“现代化”這个邓小平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出发,探讨“邓小平理论”的教学思路,从而为模块(Ⅲ)“思想文化”教学提供一些借鉴。一、运用学术成果,准确界定核心概念要以“现代化”视角进行“邓小平理论”教学,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现代化?邓小平理论包括哪些内容?邓小平理论解决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哪些问题?带着這些问题,我主要研读了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谭来兴的《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史考察》、虞和平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历程》、陈占安的《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书系》、王炳林等《抉择——共和国重大思想决策论争纪实》等著作。在深入研读相关著作的基础上,我对“现代化”“邓小平理论”有了更准确的理解。(一)现代化的内涵历史学家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指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就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一般认为,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及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丰富的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除了上面指出的几个方面外,邓小平理论体系还包括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各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发展的科学体系”。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现代化”“邓小平理论”等基本概念,這是成功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二)重要概念的理解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的概括,是理解、认识历史规律的基础,既是历史思维的“细胞”,又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单位。“在历史史实与历史规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中学历史教学过程极为重要的环节”。由于教科书的叙述比较简略,教材对“社会主义初级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未做具体的阐释,因此,教师要将它们的核心内涵揭示出来。1直接解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根据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需要阐明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我国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這个历史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這个阶段”。深入理解以上问题需要以史实来说明中国改革开放前有哪些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情况,造成怎样严重的后果。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曾经走过了一些弯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共和国经历了风风雨雨,将近不惑之年,终于认识到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這个认识来之不易。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基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這个基本国情,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這条基本路线的内容可简单概括为“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富强”是现代化的首要目标。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解决国际国内一切问题提供物质基础。“民主”是一个国家政治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民主既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也是现代化的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一。“文明”体现了文化现代化的要求。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整体现代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在此,再次重温“现代化的内涵”。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思考:“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使用了“温饱”“小康”等词语,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三步走”战略从改善人民生活的角度出发来描述现代化的目标,尤其是使用了“温饱”“小康”“中等发达国家”這样与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词语,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這样有利于人们在自己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中,直观体验、感受和认识现代化目标,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投身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更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這样的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2通过具体事例,变抽象为具体历史概念是在丰富的感性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教学中,要通过生动具体的历史材料让学生触摸历史,避免从理论到理论。在教学中,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這两个难点,我选取了跟大家生活密切联系的“瓜子问题”和大家比较熟悉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例1:邓小平三谈“傻子瓜子”11980年,邓小平看到了杜润生送来的“傻子瓜子”问题的调查报告后,当时就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给予肯定,并对一些人对姓“社”姓“资”的争论,表示要“放一放”和“看一看”。這是邓小平最早谈到的“傻子瓜子”问题……2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说:“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那个能影响到我们的大局吗?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31992年春,邓小平在其著名的南方讲话中再次提到“傻子瓜子”: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一百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像這一类的问题还有不少,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动摇我们的方针,影响改革的全局。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长期保持稳定。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坚定不移。……有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傻子瓜子”的起承转合,其实暗合着我国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发展进程,极具代表性,显然,“不能动”意味着政府不能干预,要保护市场经济,這就在实践上肯定了市场经济的存在。這则材料实际上为“计划与市场”的争论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脚,有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必将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次旷日持久的争论画上了句号。市场经济从敌人转变为客人,又从客人最终转变为主人。也正是由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成功地加入WTO。例2:“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材料1:“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在江苏江阴,有个“天下第一村”——华西村。村里农民家家住着四五百平方米的楼房和别墅,家家有小轿车,存款少则百万,多则千万。老人有丰厚的养老金,孩子上学全免费。华西农民的幸福日子,让前来参观的国外客人们羡慕不已:“如果允许,我宁愿上這里当一个村民。”2011年全村销售收入超过550亿元,向国家缴税85亿元,年人均收入达8.5万元。华西村富裕的最大特色主要不在于财富总量,而在于共同富裕。华西人富裕之后,不忘左邻右舍及经济欠发达地区,致力于实现更大范围的共同富裕。过去的华西村只有0.96平方公里,如今的华西村版图已经达到了34平方公里,人口由过去的16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3万多人。华西村对于周边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扶助,通过派干部、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先后在宁夏、黑龙江建设了两个“省外华西村”。其中,宁夏华西村在前几年就已成为“亿元村”,村民收入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翻了近四番;黑龙江华西村也已成为“北国第一村”。问题:华西村是怎样带动周边及其它地区走向共同富裕之路的?意图:通过“天下第一村”的材料,感性认识“共同富裕”以及华西村是如何带动周边及其他地区走向共同富裕之路的。材料2:“先富论”激发人们的致富梦20世纪80年代“个体户”“万元户”“老板”“下海”成为流行语。90年代中期“一万两万贫困户,十万八万不算富,百万才是刚起步,千万以上才是富”的顺口溜。意图:“先富论”激发了人们被压制多年的致富梦,90年代的顺口溜也一定程度地上反映了较80年代富裕程度大大地提高,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材料3:“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這个亏。”“从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整整二十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一九七八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二百五十美元。”意图:正确理解“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综上所述,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是
本文标题:现代化视角下的邓小平理论的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42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