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现代文学考纲答案升级版
11.现代文学的性质、名称界定、发生的条件准备。(1)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及名称的界定。现代文学,又称“新文学”,发端于1917年1-2月间,即《新青年》杂志倡导文学革命时;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召开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文学。五四“新文学”的“新”的涵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主题,新的内容,新的人物,新的语言,新的形式,新的传播,新的队伍,新的成绩。在五四文化启蒙的时代氛围中,启蒙文学显示出急切的功利性,内蕴着强烈的政治色彩;文学负载着启蒙的重任进入现代化的历程,启蒙和革命的话语霸权造成了文学的排他性;对文学社会功利性的强调,演变成后来革命文学对文学政治工具性的进一步强化。(2)掌握现代文学性质的两种观点:从文学的艺术性质上看,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从文学的时代和社会性质来看,是无产阶级影响和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文学。(3)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条件准备。在近代的思想文化启蒙运动中,现代文学具备了发生的条件①启蒙主体——近代知识分子角色的转换;②启蒙媒介——近代报业、杂志、学会的涌现;③启蒙工具——白话文的倡导;④启蒙资源——近代启蒙思想的兴起。(4)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文学革命、“五四”白话文运动、“五四”运动三种容易混淆的概念。这几种概念是对“五四”时期所发生的文化变动的称谓。其中,“五四”运动具有实在的(狭义的)时间意义,特指1919年反帝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1915、文学革命1917、白话文运动三种概念前面的“五四”,只是一个特定的时代。2.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各时期的主要内容。(1)“五四”时期(1917-1927也称为20年代文学,为新文学的生长期)掌握鲁迅、周作人、胡适、郁达夫、郭沫若、叶绍钧、冰心等一批举世闻名的作家的创作。(2)30年代文学(1927-1937发展期)掌握中长篇小说的三大高峰——茅盾、巴金、老舍的创作,掌握沈从文的小说与曹禺的戏剧。(3)40年代文学(1937-1949.7成熟期)掌握新文学在解放区、国统区、上海“孤岛”及香港等地全面开花的发展态势及不同地区的创作情况。掌握张爱玲与赵树理的小说。2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文学革命的先声、发生与进展1.文学革命的先声(1)了解近代文化思想的变迁了解近代中国知识界的文学思想演变过程。近代中国知识界的文学思想演变过程有四阶段三种文化思想:四阶段:自近代以来,中国的有志之士坚持不懈,前仆后继,探索着救国救民之路。洋务运动失败而有维新变法,维新变法失败而兴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失败而爆发新文化运动。“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一翼,是中国近代文化变革的必然产物。三种文化思想:其一,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洋务派的文化思想。代表人是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其主张:“中体西用”。“中体”指在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上固守中国的封建传统;“西用”指在物质文化上,学习西方科技,“船坚炮利”,解救民族危机。其二,以政治维新为中心的改良派与革命派的文化思想。改良派主张:“从事科学,讲求政艺”。他们认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首先要学习西方政治体制,实现君主立宪。代表人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革命派的主张:推翻清朝专制体制,建立民主的共和体制。代表人是孙中山。其三,以伦理道德革命为中心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代表人是陈独秀。他主张:“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改造国民精神,重建中国人的精神文明。(2)了解近代的语言革新,掌握“诗界革命”、“新文体”的内容。近代的语言革新经历了三种形式:其一,音标文字运动。洋务运动开展后试制拼音字母。“欲为易识之字,非用拼音之法不可”。要创造一种与汉字并行、专门用于文化普及的书面语言形式。音标文字渐变成汉字的注音字母,成为汉字的辅助工具。其二,“诗界革命”与“新文体”。“诗界革命”倡导者是黄遵宪。论诗主张: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杂感》)把口语写入传统格律诗中,反对模拟古人。梁启超开创“新文体”(报章体)。主张:“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推广接近口头语言的浅近的文言文。以文学为手段,强国保种,革新社会。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通过新道德、宗教、政治、风俗、学艺,达到新人心、人格(即达到新民目标)。其三,白话文运动。“崇白话而废文言”。“五四”文学革命在“言文一致”旗帜下,否定了传统文言文的正统地位,使白话文提升到中国文学的正宗地位,并成为现代书面语言的主要形式。(3)了解近代的文学变革。了解文学观念的变革及翻译文学的繁荣。其一,文学观念发生变革,传统诗文格局被打破。“小说界革命”和西方话剧的输入,使“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戏剧取得了正统文学的地位。现代新文学开始形成“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的整体格局。其二,晚清翻译文学繁荣。翻译家有严复、林纾、包天笑、苏曼殊等。林纾译《巴黎茶花女遗事》是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清末民初革命者、文学艺术家、奇僧苏曼殊第一个将拜伦、雪莱诗介绍给国人。其所创作的六部爱情题材小说,以三角方式,感伤的情调,影响了“鸳鸯蝴蝶派”。《断鸿零雁记》(1912、文言文)用第一人称叙述,带有自传色彩,小说具有现代意识,被誉为民国初年第一部成功之作。西方文学传入中国,催促新文学的诞生。32、掌握文学革命的发生与进展1917年1、2月发生的文学革命,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1)从思想启蒙到文学革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掌握文学革命的内容: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2)文学革命的宣言。掌握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与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新文学是白话的文学,写实的文学,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代表人:胡适、陈独秀、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胡适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1)提出文学“八事”,将白话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正宗”。这是中国文学革命的第一声进军号角。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1917.2)高举文学革命大旗“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将矛头对准封建主义。文学革命开始。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文学的使命是助长人性的解放,反映“人生诸问题”,表现人的“理想的生活”。其贡献是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3)新文学社团与文学期刊的涌现。掌握先驱者:《新青年》与《新潮》作家群的创作情况。掌握四大社团(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新月社)成立时间、代表人、刊物、主张及主要成绩。了解影响较大的社团:莽原社、未名社、狂飙社、浅草社、沉钟社(被鲁迅赞誉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弥洒社、湖畔诗社、民众戏剧社、南国社等成立时间、代表人、刊物、主张及主要成绩。掌握四大文学期刊:《新青年》、《少年中国》、《星期评论》、《新潮》创刊时间、代表人及主要成就。了解三大报副刊:《晨报》副刊(孙伏园主编)《时事新报·学灯》(宗白华主编)《民国日报·觉悟》(邵力子主编)创刊时间、代表人及主要成就。(4)文学革命的对立面——新文学阵营对封建复古派的斗争。了解“双簧戏”式模拟论战内容与代表人。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摹仿保守派口吻,在《新青年》上发文《文学革命之反响》。刘半农用白话文复信《奉答王敬轩书》,逐一批驳王敬轩观点。了解新文学者与鸳鸯蝴蝶派的斗争。鸳鸯蝴蝶派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得名于19世纪晚清小说《花月痕》中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民国初年。是近现代十分有影响的大众通俗文学流派,在城市中下层市民中拥有大量读者。内容主要是言情、武侠、黑幕。其刊物主要有《小说月报》、《礼拜六》等。代表人:包天笑、徐枕亚(《玉梨魂》)、周瘦鹃、李涵秋(代表作是《广陵潮》)等。文学主张(或文学思潮):小说是“游戏”、“消遣”的工具。3、掌握文学革命初期三次针锋相对的论争。①与封建守旧派的斗争。刘师培、黄侃等人创办《国故》月刊,以所谓“昌4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宗旨,反对新文化。对林纾的斗争。林纾在译介方面有贡献,但嘲讽白话文运动,发表《致蔡鹤卿太史书》《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等,提出“文言不当废,白话不当用”。用文言小说《荆生》(田其美、金心异、狄莫)《妖梦》,影射诋毁新文学倡导者。②与学衡派的斗争。1922年1月《学衡》月刊在南京创刊,代表人是南京东吴大学教授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这些穿着西装革履的封建文人的口号:昌明国粹,融化新知。③与甲寅派的斗争,1925年7月,北洋军阀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章士钊,鼓吹“读经救国”,禁止学生用白话作文,参加爱国运动,表现出明显的御用性质。4、了解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1)了解新文学倡导文学的独立观念。新文学整体格局形成:有表现人生、社会作用,有独立的审美功能,具有文学独特的内涵。(2)掌握文学革命倡导者的理论建设。胡适的文学历史进化论,陈独秀的社会文学论,李大钊的新文学论,周作人关于人的文学论。中国现代文学自此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掀开了自己的理论史。(3)了解新文学思潮的诞生。西方文艺思潮的引进过程中,新文学建设者纷纷以“拿来主义”的眼光从国外引进各种文艺思潮、文学流派。陈独秀对欧洲现实主义的介绍,胡适对易卜生主义的介绍,茅盾对左拉自然主义的介绍,郭沫若对歌德、惠特曼浪漫主义的介绍,鲁迅对北欧、俄国文学以及尼采、厨川白村的介绍,周作人、郁达夫对日本文学的介绍等。外国文艺思潮通过民族化的选择和扬弃,植生在中国的土地上,从而推动了中国新文学思潮的形成。(4)掌握新文学思潮的形成。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如文学研究会等。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如创造社、新月诗派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如象征诗派等。无产阶级文学思潮,如初期革命文学倡导。第二章鲁迅的创作(一)(二)(一)了解鲁迅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早期进化论思想、文学思想。1.鲁迅是位爱国者、文学先驱者、共产主义者。1898年到南京求学期间读到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受到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1906年,在日本留学,受到“幻灯片”事件的影响,茁壮而麻木的“看客”给他留下了终身不灭的印象,遂“弃医从文”,立志改变人的精神,致力于批判国民性。1917年,当风行一时的《新青年》大张旗鼓地发起“文学革命”时,鲁迅仍未能改变自己颓唐的心情,仍躲在S会馆里抄古碑,以排遣自己内心的寂寞。正是在这种寂寞的心情中,应新文学朋友们的邀请,几乎是同时开始了白话小说、白话诗和白话散文的创作。鲁迅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时,他已近“不惑之年”。2.鲁迅前期是个进化论者,1927年后由于“血的教训”和“革命文学论争5的启迪”,鲁迅认识到“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从而“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友人,以至于战士。”后期的鲁迅已是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者。3.鲁迅的文学思想,从进化论历史观到阶级论历史观。开放的现实主义文学观:(1)现实主义的基本方向:为人生——直面现实(2)浪漫主义:主观真诚(3)象征主义:哲理化与情绪化。(二)掌握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作《呐喊》与《彷徨》的篇目及命名由来、人物形象、两大小说情节及结构模式、思想贡献、艺术创新。《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1.篇目、命名由来《呐喊》:1923年出版,收集1918至1922年所作14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呐喊·自序》“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
本文标题:现代文学考纲答案升级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44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