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现代文学30年期末试题填空题:1、《新青年》文学革命开始的发难之作是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2、从1921年起,文学团体层出不穷,两个成就最高的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3、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4、鲁迅的《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5、剧作家曹禺“生命三部曲”是《雷雨》、《日出》、《原野》6、新诗第一人是胡适《尝试集》,第二人是郭沫若《女神》7、沈从文的成熟中短篇小说是《边城》8、戴望舒代表作品《雨巷》;徐志摩代表作品《再别康桥》9、巴金作品的两个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分别是《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分别是《家》、《春》、《秋》10、“汉园三诗人”指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11、文学革命最开始发起者是陈独秀、胡适,响应者是钱玄同、刘半农12、郁达夫自叙传小说来源于欧洲的浪漫主义和日本的“私小说”13、巴金作品《寒夜》主人公是汪文宣和曾树生14、京派两种小说体式是讽刺体和抒情体15、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的三部诗集分别是《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其代表诗是《弃妇》16、第三个十年小说代表作家及作品:钱钟书《围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名词解释:乡土文学: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20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创作较多的受到鲁迅的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简答题:1、狂人形象:文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者和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斌哥只答这么多哦)2、乡土小说对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影响:乡土小说对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用巨大。大部分作家从关心个人的感伤情绪、个人回忆到关注社会和民众,从浪漫理想转向对现实的探索;并纠正旧小说遗留的简括式叙述方式,加强实地描写,加强场面人物的细节描写,小说的重心由情绪、情节的发展转向以人物为中心的刻画。许多乡土作家从早期的主观抒情,越到后来越归向客观写实,甚至讽刺,让现实主义在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得以加强和巩固。3、新月派诗理论尝试: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造,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另一尝试是加强诗歌中的叙事成分。他们进行了现代叙事诗的试验,同时还做了“新诗戏剧化,小说化”的努力。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相适宜,新月派明确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闻一多进一步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后期新月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十四行诗体”的转接与创造。4、海派小说初期特点:第一,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第二,过渡性地描写都市第三,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第四,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5、毛泽东在延安会上的讲话:讲话内容: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内容与形式,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等问题。讲话的中心问题: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毛泽东提出文艺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然后再是为了城市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服务。在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上,毛泽东认为艺术家,作家的政治立场如何转变,思想如何朝工农兵靠拢,即世界观和思想情感的改造问题。要求:先普及后提高,先通俗后优雅。唯一途径是到广大最丰富的生活中去体验,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是一切文学与艺术的原始材料来源。文学批评的标准是关于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提法以及文艺批评中实行政治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提法。6、纯诗:1926年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纯诗”这一概念,即“纯粹的诗歌”。穆木天所谓的“纯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主张“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当”;二是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早期象征派诗人提出“纯诗”概念,在其更深层面上,意味着一种诗歌观念的转化,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7、郭沫若《女神》艺术特色:思想内容:五四时代精神与诗人个性的高度融合冲破一切束缚,毁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对光明力量的歌颂艺术特色:创造绝端自由、绝端自主的自由体诗具有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比喻想象夸张奇特借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寄托诗人理想,表现与五四相一致的时代精神《女神》的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建筑在泛神论的思想基础上论述题:1、阿Q形象接受史:(1)无论是20年代的启蒙主义思潮,还是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救亡运动思潮,都提出了“民族自我批判”的时代课题,阿Q也就自然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于是人们关注“阿Q精神”的核心:精神胜利法。并指出阿Q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阿Q正传》正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2)50年代至7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强调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阶级分析,于是阿Q就被视为“落后农民的典型”,关注重心也就发生了转移。首先强调的是阿Q是未庄的第一个“造反者”,其次小说后半部对阿Q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描写也引起了普遍重视。(3)80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尽管关注的重点并无变化,却给予了完全不同的意义解释,强调的是阿Q造反的负面,即使阿Q成为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他将以自己为核心重新组织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结构,辛亥革命的教训也被阐释为“政治革命行动脱离思想革命运动”,忽略了农民的精神改造。(4)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转向对“阿Q精神”的人类学内涵的探索,并作出了另一种分析: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了人的一切生存困境,是一次绝望的轮回。“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几乎是无可非议的,但这种选择又确实丝毫没有改变人的失败的屈辱的生存状态,只会使人因为有了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实环境的奴隶。2、赵树理评书体小说形式:首先,扬弃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的框架,而汲取了讲究情节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结构特点。其次,在描写与叙事的关系上,吸取传统评书式小说手法,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事故事中,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中,通过自身的行动和言语来展现其性格,少有静止的景物与心理描写。小说叙事风格明快、简约,富于幽默感。有意将小说作为通俗故事来写,他对小说叙事结构和语言的探索获得了突出的成就,实现了艺术性与大众性的比较完美的结合。3、老舍小说“京味”与“幽默”:取材充分表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与风俗描写,创作运用北京市民俗向浅易的语言,揭示北京文化心理结构。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正是主观情愫与北京市民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客观描绘的统一,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等等。幽默是一种乐观,看做生命的润滑剂,带有北京文化的幽默趣味。4、茅盾老通宝形象及意义:老通宝是一个质朴善良、勤俭忠厚而又没有觉悟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在他身上有着自发的反帝意识,但他尚未走向反抗斗争的道路,思想上沿袭着沉重的思想重负,保守固执迷信,恪守着安分守己的处世哲学。但在蚕事活动中,他有魄力有决断,有丰富的经验,经验帮助他取得了春蚕的大丰收,但是面临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统治下的农村破产的形势,老通宝的经验就显得不够用了。“丰收成灾”控诉了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也说明了农民走传统的创业发家道路是走不通的,这是老通宝形象意义的所在。现代文学复习的知识整理一,填空1、1918年周作人发表__“人的文学”___和《平民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2、1921年10月,郁达夫的_《沉沦》____集的出版,标志着创造社自我小说的兴起。3、闻一多于1928年一月出版的《死水》,真正体现他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三美”__音乐美___、__建筑美___、_绘画美____奠定新诗格律理论的基础。4、在艺术上,鲁迅的两部散文集各呈特色,__《野草》___深沉含蓄,具有诗的凝练;《朝花夕拾》流畅清新,表现散文的通脱与舒展。1、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2、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刊登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这是一份最激烈的向封建主义宣战的檄书,以文学的形式揭露(“礼教吃人”)的罪恶,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五四时期是郭沫若的诗情爆发期,诗集(《女神》)便是它喷发出来的璀璨珠玉。二1小诗:1923年,同时出版了冰心的《繁星》与《春水》,以及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引起了人们对“小诗体”的关注与兴趣。小诗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小诗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于诗歌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捕捉自己内心世界微妙感情与感受的努力。2、问题小说这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曾盛极一时的一种小说类型。当时一些持“文学为人生”的作家和受易卜生“社会问题剧”影响的作家,开始以小说形式,提出并反映自己感兴趣的社会人生问题的小说。代表作品有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庐隐的《海滨故人》,叶绍钧的《一生》,王统照的《沉思》等。这些小说描写民间疾苦,发掘社会的腐败现象,书写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的苦闷,探讨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写法上偏重于客观写实,有的注重主观写意,但都凝聚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探讨。3乡土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显露出流派风范,是写实派作家在坚持“为人生”文学观念的前提下,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克服“思想大于形象”的通病,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归趋。以其刚健、清新、质朴之气使创作界面目一新,又由于挟带着各地乡情民俗的记实和描写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呈现出自觉可贵的民族化追求,对现代文学的整体格局也有长远的影响。4新格律诗:20世纪20年代以新月社为依托而形成的新诗流派。代表人物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以1924年创办的《晨报副刊。诗镌》为主要文学阵地。反对诗歌情感的放纵,主张节制与理性;同时在形式上强调新诗的格律化,以闻一多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为理论纲领。创作上,闻一多的《死水》、《静夜》,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等堪称新格律诗的范例。5《文学改良刍议》:著名学者胡适是积极推动白话诗的先驱者。他1917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1916年底,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将其《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稿寄给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发表在第2卷5期上。接着,陈独秀在下一期刊出了自己撰写的《文学革命论》进行声援。翌年,1918年5月,鲁迅又在该刊第4卷5期发表了《狂人日记》。于是,中国现代文学迈出了艰辛的第一步6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7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以革新以后的《小说月报》为会刊,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主张“为人生而艺术”,提倡写实主义。8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是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推崇“直觉”与“
本文标题:现代文学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44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