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意义吉水中学徐菊根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矣!乎?洪承畴为明朝大臣时,深受崇祯皇帝宠幸,他自己也得意洋洋,曾在厅堂挂出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后来洪承畴在松山战役失败后降清,于是有士人将他这副对联各加一字使其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一、而的用法及其意义一、作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你,你的)二、助词复音词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与“已”组合,罢了已而:不久三、连词(一)、“而”表转折关系用法的判断“而”连接的两个词或句子,这两个词或句子中表示彼此对照,意思相反,或者说是一对反义词,这时“而”表转折。1、小学而大遗。(韩愈〈〈师说〉〉)2、刘氏安矣,而晁氏危。(汉书〈〈晁错传〉〉)3、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归有光〈〈项脊轩志〉〉)4、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史记〈〈屈原列传〉〉①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③或而不从师(韩愈《师说》)④当此之时,民无讥者,而君反以罪臣。(刘向《晏子治东阿》)⑤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寡人之于国》)(二).“而”字带两个词组或两个分句,其中一个词组或分句带有“无”“不”“非”等否定词,这时“而”表转折关系,译为“却”“竟”“可是”如:(三).“而”连接两个分句,前后分句有意念上的相反,且“而”放在后一分句的句首,这时“而”表转折关系,译为“却”“可是”“但是”等。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苏轼《石钟山记》)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二、“而”字表修饰关系用法的判定(一)、形容词+而+动词“而”表修饰且多译为“地”。例:1、徐而察之“徐”为形容词,“察”为动词,“而”表修饰译为“地”。2、汝姐在吾怀,呱呱而泣。“呱呱”为形容词,“泣”为动词,“而”表修饰译为“地”。3、独怆然而涕下“怆然”为形容词,“涕”下为动词。“而”表修饰译为“地”。二)、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而+动词“而”表修饰,多译为“地”。例:1、吾尝终日而思矣“终日”为时间名词,“思’为动词,”而”表修饰译为‘地’。2、何不按兵事甲,北面而事之。“北面”为名词,“事”为动词,“而”表修饰,译为“地”三)、动词1+而+动词2动词1和动词2同时发生,不分先后,动词1和动词2的位置不能调换,但动词1不作谓语,用来修饰动词2,表示动词2的方式、状态;动词2是句子的中心词,是谓语。如果动词1的前面有副词,那么,“而’就表修饰。可不译,例:1、吾尝跂而望矣“跂”是动词,”望”也是动词,”而‘带二个动词,“跂”的前面有副词,那么“而”表修饰。2、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为何者?”“按剑”为动宾结构,是动词性词组,不是谓语动词,是用来修饰跽的,“跽”是句子的谓语动词。3、提刀而立三、“而”表承接关系用法的判定动词1+动词2两个动作的发生有先后之分,动词1先发生,动作完成后,动词2再发生,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1、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撞”这一动作发生之后,“破”这一动作才发生。“而”表承接,可不译。2、拔剑切而啖之。“切”这一动作完成后,“啖”这一动作才发生。四、“而”表并列关系用法的判定(一)、动词1+而+动词2动词1和动词2的位置调换,不影响句子的意思,那么,”而”表并列,可译为”又”,或不译。例: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二)、形容+而+形容而表并列。例:剑阁峥嵘而崔嵬“峥嵘”、“崔嵬”是形容词,“而”带两个形容词,那么而表并列。五、而表假设关系用法的判定主语+而+谓语“而”放在主谓之间,表假设关系。例: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是主语,“无信”是谓语,“而”放在主谓之间,表假设。2、子产而死,谁能嗣之。“子产”是主语,“死”是谓语,“而”在主谓之间,表假设。六、而表递进关系用法的判定动词+而+动词两个动词位置不能调换,后一个动词的程度更深。两个分句后一分句在意义上比前一个分句更进一层。译为“而且”“并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七、而表因果关系的判定,前项是因,后项是果,一般连接两个句子,“因此”“所以”。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八、而表目的关系,后项是前项的目的,“来”“用来”“以使”或不译。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九、动词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表比喻:如,如同,好像(4)复音虚词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②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而后,相当于“才”,“方才”③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练一练1、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3、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4、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5、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6、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7、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9、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10、儿妾食麦而已。11、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并列承接接着目的为了转折修饰假设如果转折因果因而修饰语气词代词你的二、“何”字的用法一、疑问代词1、何+句末语气词+?何作谓语,译为“为什么”如:何也?、何者?、何哉?2、何+动词何作宾语,句子倒装,译为“什么”如:何辞为?3、何+名作定语译为“什么”如:何事不语二、副词1、何+形容词译为“多么”“何等”如①莲叶何田田②开国何茫然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2、何+动词、助动词、副词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3.代词与“如”、“若”、“奈”连用,表示“怎么样”如:今日之事何如?【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例: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例:何以战?【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3、然则何时而乐耶?4、何敢助妇语。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疑问代词,作谓语疑问代词,作宾语疑问代词,作定语副词,怎么副词,表程度,多么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何”字。A.隐隐何甸甸,便会大道口B.如太行、王屋何?C.豫州今欲何至?D.作计何不量?E.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F.何不试之?G.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怎么样,把……怎么办;代词,哪里副词,怎么代词,为什么;副词,怎么通“呵”,呵问何等三、“乃”字的用法及意义一、第二人称代词你的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家祭无忘告乃翁二、副词1、时间副词,“乃”译为“才”,表动作行为发生或结束得晚,一般用在动词谓语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②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2、乃+名词+也“乃”表判断译为“是”如:①此乃天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乃+副词(状语)“乃”表意料之外译为“却”、“竟然”如:①今其志智乃反不能及②乃不知有汉4、乃+动词表两个动作承接的很紧“于是”“就”如:①乃使人复葺南阁子②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5、乃+数量词译为“仅仅”、“只”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固定用法:【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例:无乃尔是过与。【乃尔】译为“这样”。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指出下列各句“乃”的意义(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2)至七月,乃扶病入觐()(3)羽复引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4)良乃入,具告沛公()(5)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6)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7)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副词,竟然才仅于是你的是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并列关系,译为“又”只,仅仅1.与例句中的“乃”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A.家祭无忘告乃翁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C.此乃勇士也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解析】例句中“乃”是副词,就。A.代词,你的;B.就;C.判断词“是”;D.副词,竟然。四、“乎”字的用法及意义一、乎+名词乎作介词,相当“于”,在文中有不同的意思。1、“在”“从”“到”“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对,对于,向”吾尝疑乎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或问乎曾皙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对向二、“乎”位于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反问、推测、感叹等语气)“吗,呀,呢,么,吧”儿寒乎,欲食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日食饮得无衰乎疑问或反问感叹揣测表感叹,不译揣测三、副词或虚词+“乎”,在句中,表停顿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邪。(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莫邪)四、形容词+乎,即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找出“乎”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将闾乃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天乎!吾无罪!”B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C欲安所归乎?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D为介词其余为语气词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③知不可乎聚得④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⑤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⑦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介词,相当于“于表示推测,“吧语气助词,表示句中停顿语气助词,表示感叹语气助词,表示疑问相当于“于”,表示比较用于形容词词尾五、“其”字的用法及意义一、代词1、其+动词+名词(宾语)那么“其”作主语,或动词+其“其”作宾语,代词,译为他、他们、它们。如: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2、动词+其+名词“其”译为他的、他们的或那、那个①爱其母,施及庄公②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③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3、其+数量词译为“其中的”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他那个4、活用为第一人称,“我(我的)”“我自己”也可代第二人称,“你、你的”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勾践灭吴》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二、其+动词或形容词位于状语位置“其”作副词表语气:揣测“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反诘“岂、难道、怎么”婉商“还是”祈使“一定、千万、应当”其皆出于此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也其孰能讥之乎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推测)大概(希望)应当,一定婉商还是(反问)难道、岂(强调)真的三、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表选择“其……其……”“是……还是……”其若是,孰能御之。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四、助词,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义。夸夸其谈路漫漫其修远兮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解释下面文段中的12个“其”字。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谓于犬曰:“羊数詈君,其⑥言不堪入耳,君竟无所怨,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君其
本文标题:文言虚词的用法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58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