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浅谈聋校数学教学中的学具操作与思维发展
浅谈聋校数学教学中的学具操作与思维发展培养聋生的思维能力是发展聋生智力的核心任务,也是听觉障碍儿童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聋生的思维发展由于言语形成迟缓、困难和缺陷,思维远远落后于正常儿童,而且思维发展较长时间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他们思维的这一特点不仅表现在学龄前期(3岁至6、7岁)学龄初期(6、7岁至11、12岁),即使到了高年级(11、12岁至14、15岁)这一特点仍然存在。聋生这种以具体形象为主的思维特点与聋校小学数学的抽象性形成了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如果教师教学过程中只用语言讲解,聋生很难听明白,教师必须提供充足而具体的感性材料,在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教学抽象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把握操作契机,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发展思维,培养其获取知识的能力。本文欲就如何通过学具操作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思维以及有关的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一、重视操作,激发兴趣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由此可知,操作是思维的重要途径,重视学具操作,要让聋生在操作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发展思维能力。动手操作既是聋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聋生积极参与,提高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聋生好动,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对他们来说,动手是一种乐趣。课堂上巧妙地安排聋生的动手操作,使所有的聋生都能自动手操作,可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唤起求知的欲望。例如学习“9加几”时,为了使聋生理解凑十法,教师就利用学具操作,放手让聋生摆一摆,先在桌上摆9个小圆片,再摆5个。“看一看我们一共摆了多少个圆片,怎样列式?你会通过摆一摆小圆片来算一算吗?比一比谁摆得又快又好!”聋生个个聚精会神地摆起小圆片,不时还和同桌小声商量自己的摆法。教师可以根据聋生不同的摆法,共同总结出口算的方法:把右边的一个圆片放到左边,与左边的9个圆片合起来是10个圆片,再与右边剩下4个圆片相加,就是14个圆片。所以9+5=14。又如在教“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时,预先在小黑板上出示:小红家养了8只鸡,5只鹅。鸡比鹅多几只?鹅比鸡少几只?我要求聋生把摆的鸡与鹅一一对应,这样聋生就很容易地看出鸡比鹅多3只,鹅比鸡少3只。经过拼摆、观察、讨论、探究等一系列活动,化枯燥的计算教学为具体形象的直观教学,利于学具掌握算理,更激发了聋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开发了智慧潜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二、二、适时操作,启迪思维教学中,教师指导聋生进行学具操作,能使聋生在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同时,较好地启动思维,探求数学知识,掌握抽象概念。如教学《认识正方形》时,教师让聋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聋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聋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聋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聋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聋生通过操作,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培养了聋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这两个概念时,聋生容易混淆,教师适时指导聋生操作,在操作中进行对比,辨清概念。如“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教师可让聋生将准备好的圆形卡片拿出来摆一摆,比一比。三、定向指导,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学具操作是为完成教学目的而设计的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因此,教师指导聋生操作中,注意把握学具操作的程序和结果,既有利于提示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基于这一点,在聋生动手操作前,教师要精心设计操作程序,让他们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巡回辅导,使聋生操作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切实为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服务,从而发展其思维。如教学“100以内退位减法24-19”时,指导学生看着版式“24-19”,分三步进行小棒操作并思考:第一步让聋生摆出24根小棒,第二步指导聋生思考:从24根小棒里减去19根应该怎么办?第三步让聋生对照操作过程,想一想24根小棒减去19的竖式笔算方法。经过老师这样定向指导学生操作和思考,聋生就能顺利地归纳出退位减法的笔算法则,这样以操作为手段,以表象为桥梁,过渡到抽象思维,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理清了算理,而且发展了聋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四、分析综合,发展思维当聋生从学具操作中获得了感性知识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启发聋生思维,引导聋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形成知识概念,并要求聋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当引导聋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再让聋生概括出:“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时教师就问:1、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什么?2、梯形的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怎样?3、为什么要除以2?老师通过这种紧密结合聋生操作过程的“问”和“答”,较好的训练和培养了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的综合表达能力。使聋生在操作、思考、分析、综合中,真正理解了“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的计算公式。这样让聋生边操作,边思考,边叙述,在聋生动脑、动口、动手中,培养了聋生的分析能力、比较能力、综合能力等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同时,使聋生在学习中能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聋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聋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总之,教学中重视聋生的学具操作,为聋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借助学具操作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探索,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使聋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参考资料:(1)张宁生著《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2)刘梅:《中国教育探索》2004年第6期《适时运用学具促进思维发展》。(3)叶立群主编《特殊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文标题:浅谈聋校数学教学中的学具操作与思维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73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