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发表,是继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第三年制定的推动“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这必将对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客观评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找出“三农”问题的差距,评估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对制定相关政策、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一、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评价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和进程,更好地指导新农村建设实践,有必要制定一套能够描述新农村建设的指标体系及其标准,对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进行监测和评价。(一)评价依据和原则从评价依据看,应注意把握以下五点:1.全面贯彻和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五项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体现这五个方面的内容。2.贯彻和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建设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举措,新农村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应与农村全面小康目标协调一致。在制定新农村评价指标和标准时,参照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标准”。3.参照当前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农村发展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两番,届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基本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可以参照这部分国家有关农村发展指标的平均水平,制定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标准。4.参照当前城市发展的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统筹城乡发展。根据城乡居民收人水平和消费结构差距以及相对应的增长速度推算,目前我国农村落后于城市20年左右。因此,当前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是制定新农村标准的重要参考依据。5.参照百强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目前我国百强县发展水平接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因此,可以把百强县的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作为制定新农村标准的参照依据。(二)指标体系根据上述五个评价依据,通过对各个预选指标的可行性量化分析,确定五个方面26项指标及其标准,构成了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生产发展方面这里选择7个指标:用粮食自给率反映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用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反映农业抗自然风险能力;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反映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用人均肉类拥有量和人均奶类拥有量反映畜牧业发展;用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反映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情况;用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反映城乡统筹发展情况。2.生活宽裕方面生活宽裕具体体现在收入、消费(包括吃、住、行、用等),以及医疗、贫困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分别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住房条件、农村生活用汽车拥有率、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来反映。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包括电话、电视和计算机三个方面,强调农民信息化的重要性,主要有两个考虑:一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消费非常重要,信息就是生产力;二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适应新技术革命变化的需要。3.乡风文明方面乡风文明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学习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分别用人均受教育水平、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乡镇图书馆覆盖率和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来反映。4.村容整洁方面在农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要内容是保护好水资源、森林和空气。新农村要干净、卫生和整洁,具有现代生活的村容村貌。我们选择了安全饮用水比重、清洁能源比重、卫生厕所比重、室外道路和森林(草地)覆盖率来反映村容整洁情况和农民生活环境。5.管理民主方面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用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和对村民自治的满意度来分别反映这两方面内容。村民自治是党在农村实现基层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实现政务公开是落实村民自治的重大行动,也是基层民主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新农村建设的十大差距(一)农业资源严重不足,现代化水平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难度大与国际比较。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发达国家的1/9,其中,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重不足1/2。农业现代装备条件差:单位耕地拥有拖拉机台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发达国家的1/3;科技进步率比发达国家低22个百分点,但每亩施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多,农地污染严重。总的看,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见表3)。(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居民名义收入水平落后于城镇10年,实际值落后于城镇13年(三)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十分明显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名义值落后于城镇12年,实际值落后于城镇15年以上,消费结构落后10年。(四)农民居住质量差,农民饮用水、生活能源、卫生厕所和室外道路状况与城市居民差距巨大(五)农民文化素质低,农村仍存在大量的文盲半文盲.劳动力扰业和转移压力大(六)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地区差距大(七)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刚刚起步,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最大(八)农村贫困程度是城市的3.6倍,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90%(九)农村基础设施虽有所改善,但不平衡,贫困地区仍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十)农村污粢严重,环境保护难度大无论是在发达地区,还是在落后地区,农村环境污染均很严重。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效果总的看,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有利于刺激农民消费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一)粮食生产潜力有望突破1万亿斤我国粮食增产的潜力将主要依靠单位产量水平的提高。单产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中低产田改造和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良种改良和科学种田技术的改进。我国尚有中低产田8亿亩,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启动。如果50%的中低产田得到改造,将新增良田4亿亩,按每亩增产100公斤计算(即达到目前全国平均亩产300公斤水平),可望增加粮食生产能力800亿斤。如果进一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改造和引进优良高产品种,则在未来5年内,单产水平有望提高10%,即每亩增加30公斤左右。还可增加粮食生产能力近900亿斤。因此,初步测算,我国在基本保持现有耕地总量情况下,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和推广良种及农业现代化进程,可使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万亿斤以上。(二)“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速度有望达到5%以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民收入增长难度明显加大。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有力保证了农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特别是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对农民收入增量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农业税的全部免除,今后农民增收将更加依靠国家的“多予”和推动农村劳动力加快流动和转移,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新机遇。首先,农业收入和牧业收入有望稳定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产量。只要农产品价格不出现“九五”时期大幅度下跌的情况.农民从农业得到的收入就不会下降。根据今后一个时期内农产品供求情况分析。农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的可能性很小,特别是畜牧业收入应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因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量将稳步提高。畜产品价格从长期看是增长的趋势。根据过去10年的平均增速和今后的需求增长预计。农民人均农业收入年均增加70元是有保障的(过去10年农民从农业得到的收入平均增量是人均45元)。农民来自二、三产业收入有可能快速增长。新农村建设项目将为农民创造二、三产业发展机会。过去10年,农民来自二、三产业人均收入年均增加额是47元,今后5-10年,农民二、三产业人均收入每年有望新增80元左右。农民工资性收入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特别是农民在本地务工收入可能会大幅度增长。因为新农村建设项目将大量使用当地农民工,为农民就业创造机会。过去10年,农民人均在本地务工收入年均增加30元左右,初步预计,今后5-10年,农民人均本地务工收入年均增加60元是有可能的。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取决于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量和工资率提高两个因素。从人数来讲。不确定因素较多,一方面,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将有更多的农民进城;另一方面,农村条件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吸收部分农民工回流。因此,劳动力外出和转移的数量取决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和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但不管怎样,外出人数将保持稳定增长,这是大势所趋。从工资率角度看,有利条件较多,主要是重视农民工权益保护和今后农民工供求关系可能趋紧。综合测算,如果农民外出务工和转移人数每年新增500-1000万人,则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人均将增加70-120元。两者合计,工资性收入有望增加120-170元。综合测算,“十一五”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有望增加280-330元(未考虑物价变动因素),年均增长5%以上。(三)每年增加农民消费1500多亿元1.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从2004年情况看,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为0.74,如果农民收入每年增加300元,则农民人均消费每年能增加200多元,农民消费总水平年均能增加1500多亿元。2.农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长空间巨大农村在耐用消费品方面还存在着庞大的市场空间。目前我国农民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除摩托车外,大多都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洗衣机、电冰箱、移动电话、彩电的拥有量分别只相当于城镇居民的42.1%、22.2%、36.6%和62.3%。预计“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5%左右,2010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4500元左右。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达到3000元。那么,“十一五”期间整个农村将新增彩电消费5000万台,新增洗衣机和电冰箱消费各4000万台,加之新旧换代的数量。农村耐用消费品增长还是有相当大空间的。随着信息化、道路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电脑、手机、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在“十一五”期间也会快速增加。(四)农业GDP有望增加2000亿元,全国GDP有望增加4000亿元。根据过去20多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增加值回归分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0亿元。将推动农业增加值增加20亿元。如果国家“十一五”时期用于“三农”建设方面的投资每年新增1000亿元,将直接拉动农业GDP增加2000亿元。如果新村建设对农村投资环境的改善。有可能刺激农户和非农户投资增加,则农村投资增速将提高,对农业GDP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如果考虑产业联动效应和投资乘数的影响,农村投资增加对宏观GDP的影响更大。2004年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74,投资乘数为3.9,如果国家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每年增加1000亿元,则拉动宏观GDP近4000亿元。(五)社会效益不可估量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无法用数据来衡量的成效,如加快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缓解社会矛盾,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心情舒畅。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推动各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实现城乡统筹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四、新农村建设的五点建议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一定要做好规划,分步实施,务求实效。从实际操作上看,重在“新”字,注意全面,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一)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扩大良种覆盖率,在建设现代农业上取得新进展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农业尚未摆脱传统农业的局面,增强农业的发展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希望在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特别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希望在于改造现有的中低产田和推广应用良种。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增加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科技这两方面的资金投入。(二)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努力造就一代新农民中央决定今后两年内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的决策是英明果断的。国内外实践证明,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是最高的。舒尔兹测算:教育投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70%;占国民收入增长的33%。韩国新农村运动中,国民精神教育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标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92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