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导入新课请欣赏昆曲《牡丹亭·惊梦》选段。此选段是白先勇策划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惊梦》,在对我国昆曲有了初步印象之后,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原著,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学习目标1.通过对《牡丹亭·游园》的研读,了解在“理”(封建礼教)与“情”的冲突中,“情为何物,一往而深”的内涵。2.在欣赏过程中,穿插了解中国戏曲在程式与行当方面的知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著作的解读,让学生体会主人公对“至情”这一理想王国的追求,懂得珍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至爱。过程与方法:通过播放戏曲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引发学生欣赏这一文化瑰宝的兴趣。作者简介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出身书香门第,为人耿直,敢于直言,一生不肯依附权贵,曾任太常博士及一些下层官职,四十九岁时弃官回家。他从小受王学左派的影响,结交被当时统治者视为异端的李贽等人,反程朱理学,肯定人欲,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汤显祖虽然也创作过诗文等,但成就最高的还是传奇。他是我国古代继关汉卿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他的戏剧创作现存主要有五种,即“玉茗堂四梦”(或称“临川四梦”)及《紫箫记》。“玉茗堂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这四部作品中,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汤显祖文化艺术中心汤显祖大剧院剧情介绍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封建礼教对她管束很严,有一次她在丫鬟春香的帮助下偷偷来到后花园,看到春光明媚,不禁发出虚度青春的感叹。杜丽娘游园回来做了个梦,梦见和书生柳梦梅在牡丹亭畔梅树下相会,令其念念不忘。梦醒后,相思之情更加炽烈,但现实与梦境反差太大,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经皇帝调解,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作品讲解一、《牡丹亭》的不朽魅力,在于它创造了一组“牡丹亭意象”,通过对选段的欣赏,这组意象该如何理解?解析:汤显祖以横溢才华、生花妙笔创造了一组有着丰富内涵与审美意蕴的“牡丹亭意象”。这组戏曲意象以杜丽娘梦中之“牡丹亭”为主体,包括杜丽娘梦中之湖山石边、牡丹亭畔、芍药栏前,柳枝、梅树,以及杜丽娘写真、柳梦梅拾画玩真之妙笔丹青。“牡丹亭意象”是杜丽娘惊梦、与柳梦梅幽会激发爱情的环境,环境的姹紫焉红、诗情画意烘托出两人爱情。它又象征与赞美了杜丽娘青春的美丽与爱情的美丽丰盈、富有生命力。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芍药娉婷娇娜、风姿绰约,自唐至明代一直被誉为名花双绝,清香流溢艳压群芳。亭名牡丹,栏为芍药,正是以其姹紫焉红的风姿意象让人想像杜丽娘青春的美与丰盈,她的爱情艳异丰满、富有生命力。而湖山石边,一湾流水,更显风流婀娜多姿。与牡丹亭、芍药栏同时出现的是柳枝、梅树,是杜丽娘柳梦梅爱情的信物,也是杜丽娘、柳梦梅梦中爱情的寄托。柳枝、梅树,同牡丹、芍药都是历来诗人爱咏之物,这些意象早就浸润了丰富的诗意诗性。牡丹、芍药、湖山石、柳枝、梅树这些意象构成的戏剧总体意象浸润着丰盈诗意。牡丹亭意象又成了戏剧动作的依托与生发者。它托物寓情,连连生发剧情,又细针密线前后勾连,使杜丽娘的内心动作像波澜起伏、绵延不绝,呈现出一个意象丰满、诗情浓郁、多姿多彩的戏剧世界。层层叠叠的意象共同构成了这个意蕴丰富、审美独持的“牡丹亭意象”。二、结合汤显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想想《牡丹亭》所反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解析:汤显祖所生活的明代万历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代。其统治者大力推崇程朱理学,提倡“女德”,鼓吹“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当时“以理杀人”的情况非常严重,为遵守礼教而丧生的妇女,有名有姓的就不下万人。汤显祖写《牡丹亭》就是表现背叛封建礼教这个主题思想。他有意识地把“情”与“理”的冲突来贯穿全剧。“情”,就是人们真正的感情。“理”,就是程朱理学所灾扬的封建道德观念。杜丽娘出生入死大胆追求纯洁的爱情,最后死而复生,终成眷属,是青年男女反抗精神终于要战胜封建礼教的象征。《牡丹亭》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热烈歌颂了封建礼教叛逆者为实现理想婚姻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当时有强烈的积极的社会意义。三、试比较《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者都是言“情”,有何不同之处?解析:两者都是言“情”,但《罗密欧与朱丽叶》展开的是“情”与“仇”(家族)的冲突;而《牡丹亭》则是“情”与“理”的冲突。这个“理”是封建旧礼教之“理”。“情”在与“理”的斗争中,突出地表现出了超越生死的顽强和坚韧。四、《牡丹亭》欣赏过后,如何理解汤显祖的“至情”的理想王国?汤显祖的“至情”论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世间之事,非理所能尽释,但一定都伴随着情感的旋律。从程度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汤显祖曾经尝试过以情施政,在县令任上创建其“至情”理想国。情之所致,除夕、元宵所放之囚犯按时归狱,无一逃逸;情之所感,当他辞官南下时,遂昌黎民代表在扬州苦苦挽留。汤显祖为百姓开办了相圃书院,百姓也为业已离任的好县令在书院中建立了供奉的生祠。然而绝情无义的朝廷及其大小爪牙们的例行逆施,最终使汤显祖的政治“至情”理想国的美梦归于破碎。于是,他就借梨园小天地展现人生大舞台的瑰丽画面,在戏剧艺术中畅快恣意地演绎出无情、有情和至情的三大层面和多元境界。写作特色一、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表现出大胆的想象,惊人的艺术夸张,运用离奇的情节将人物理想化。作者以幻想的出人意料的情节结构表现了“情”与“理”,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了表达个性解放的理想让女主人公在梦中产生感情,又以死摆脱现实的羁绊,最后死而复生,表达了真情最终必然战胜理法的信念,是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二、作者善于描写自然环境,以抒情的手法,描绘人物内心的感情。在《惊梦》一场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杜丽娘细腻复杂的感情。用精心打扮,仔细照镜的细节动作,传神地描写闺阁小姐春情初动,含情脉脉,顾影自怜的微妙心理。并以诗的气氛细致地渲染了杜丽娘那难以压抑的热情和梦想,以及深沉的孤独幽怨的心情。三、语言基调典雅华丽,含蓄蕴藉,具有浓厚的诗意和个性化的特点。剧中道白饶有风趣,曲词兼采北曲、南词的长处,形成清新奇丽的独特风格。知识链接一、昆曲的起源及其发展。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代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七阳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萧、经、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到万历末年,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昆曲经扬州传人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门”: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人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歌坛,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昆曲列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昆曲又称昆剧,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昆曲之所以有资格被列入“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并不是因为几十年来我们创作了多少昆曲新剧目,而是由于它今天仍然拥有许多以传统手法演出的经典剧目,反映了昆曲在几百年前就已经达到的高度成熟完美的古典阶段。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虽然在近百年里遭受到重大挫折,但是它在几代珍惜传统的有责任感的文化人的帮助下侥幸过关,真可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三、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的差别。我们在观赏中国戏曲的时候,常常感到它同西方戏剧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是“慢”。西方戏剧从古希腊时候起,就有严格的时间限定。当时,要求一个下午要演出三部戏剧,每一部的时间不能超过一个半小时。后来,虽然有所延长,一般也不会超过三小时。在这个有限的时间内,戏剧需要完成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的全过程,因此,就有了“紧张性”。“紧张性”构成了西方戏剧的特点之一。中国的戏曲是市井生活的产物,起初只是一些抒情诗词的唱段,而后逐渐发展成故事的片断,尔后,由于文人的介入,故事越加完整,抒情段落越加精致。在这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抒情段落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相对而言,戏剧的总体布局、故事的起伏跌宕显得不那么重要。为某些精彩的抒情唱段而牺牲剧情的紧张性,是中国戏曲中常有的事。因此,我们在欣赏西方戏剧和中国戏曲时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在西方戏剧的欣赏中,我们要着重它的总体布局、情节和人物性格冲突;而在欣赏中国戏曲时,应该更重视细部的精微赏析,特别是一些经典唱段,它们是中国戏曲的精华之所在。课堂练习一、《牡丹亭》的作者是,是代最有影响的戏剧家。二、《牡丹亭》描写了不满封建礼教,因情而死,又因情复生,终与结成伉俪的神奇爱情故事。三、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是指:、、、、其中是他的代表作。汤显祖明柳梦生杜丽娘《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牡丹亭》四、《牡丹亭》中的“牡丹亭意象”由哪些景象组成?这组戏曲意象以杜丽娘梦中之“牡丹亭”为主体,包括杜丽娘梦中之湖山石边、牡丹亭畔、芍药栏前,柳枝、梅树,以及杜丽娘写真、柳梦梅拾画玩真之妙笔丹青。五、分析《牡丹亭》的矛盾冲突,并指出“情”与“理”的斗争实质。答:这里的“情”表现在杜柳对爱情的向往追求上,“理”则表现在在封建伦理纲常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束缚。杜丽娘以“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情”,冲破封建专制的堤防和樊篱。作家把“情”与“理”两种势力斗争的矛盾转化为主人公的内心冲突,而不是用正反面人物的直接冲突。借此揭露封建礼教的残酷,批判程朱理学“去人欲,存天理”的虚伪与反动,反映了男女青年对自由恋爱的的渴望和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拓展阅读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桃花扇》是写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剧。作品以侯方域、李香君爱情故事为线索集中地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即作者所说“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是全剧的主题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构思。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
本文标题:汤显祖与《牡丹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97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