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策划书
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策划书一、活动背景资料:我国目前共有667个城市,149个市辖区,5904个街道,11.5万个居委会,l7.2万个居民小组。在这个范围内,配备社区服务设施的大概有13万个,机构性的服务中心有5055个,便民利民点大概有26万多个,专职的服务人员36万多人,兼职服务人员57万多人,志愿者队伍大约540万人。据以上资料显示,我国社区不但数量庞大,而且发展速度比较迅速。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新型社区正在不断涌现,社区建设的内容正发生着变化。这就给社区社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社会工作的内容就显得更为重要。然而当前的情况是我国还没有足够多的社区工作专业人员服务于全国各地的各个社区,这就需要志愿者的加入。二、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必要性我们都知道,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精神文化水平很难和经济保持同样速度的增长。所以,难免会有很多存在各种缺陷的社区。其中比较典型的有老年型社区、农民工社区,老年型社区都年代比较久远,老年人占据很大的比例,并且很多老年人的孩子都不在身边,且他们的社交网络比较薄弱,很少有机会去参与外面的活动。同时,他们普遍都有这样一个呼声:退休在家很无聊,社区中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供他们休闲,他们希望能够更多地参与社区的活动与发展。而农民工社区更多的则是子女教育的问题,首先是他们不能享受公平受教育的问题,他们很难进入一些好的学校上学,即使进去了他们也或多或少的会受到同学的歧视。其次是他们的父母工作总是要早出晚归的,所以没有时间看管孩子,孩子们的课余生活相对十分单一,缺乏与父母的的交流,这些孩子很可能会染上一些恶习,交上一些坏朋友。(二)可行性1.国家政策的主导。国家提倡和支持居家养老,鼓励有志青年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国家也十分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相关政策都在不断完善。2.学校领导的支持。我们即将要开展的志愿社区服务活动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领导表示非常支持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3.志愿者人数多并且非常热心。志愿者都充满爱心,愿意服务于社区,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三、介入过程(一)理论基础社区志愿服务,是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性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对象(主要对象是社区弱势群体);以解决和预防社区问题为目标;以社区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宗旨;以培养和发扬社区居民互助精神为追求,调动和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提高社区福利水平,促进社区发展的过程。(二)介入方式社区服务,是指在社区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运用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术,以社区为单位,以一定层次的社区组织为依托,以群众的自我互助服务为基础,突出重点对象,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专业性社会服务活动。我们作为志愿者做不到统筹规划,在宏观层面上帮助社区争取社会资源,我们只能做一些实质性的东西帮助社区中的弱势群体,用我们的热心与耐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三)介入策略依照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以及介入模式,以社区工作为主,个案工作为辅,参考社区的背景资料,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各种问题。四、活动目标1.帮助社区老人、学生、下岗退休人员、残疾居民等弱势群体解决一些生活上与精神上的问题。2.促进社区和谐健康发展。五、具体活动方案(另附)(一)宣传阶段在社区进行半天或一天的宣传,宣传我们的志愿活动的目的、对象、内容等,营造热烈的气氛,吸引社区居民接纳并参加我们的志愿活动。(二)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文化背景,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存在的困难。(三)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志愿服务计划。(四)志愿服务计划的实施阶段。六、志愿服务活动方案评估。附一:老年小组工作计划一、小组名称:老年生活乐趣多二、工作理念(1)构思背景。在很多电视剧中,我们都能看到老年人孤独的身影。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实例也不少见。他们一个人坐在空旷的屋子里,显得是那么的无助,着实让人可怜。做儿女的也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所以不可能天天回家陪老人。再孝顺的子女,也不能照顾周到。不管人们的愿望多么美好,人到了老年时期,总会有生离死别现象的发生。首先,丧偶就是任何老年人终究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传统观念里,老年人丧偶后,就应该独善其身,自己或者跟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寂寞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期,不应该再有什么“非份”的念头。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老年人“独身”有害无益。如果老年人有勇气再次点燃爱情之火,那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老年人的心理有着积极的调节作用,甚至还会使老年人奇迹般地出现“返老还童”的现象。其次,精神上的需要。老人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面对的不再是喧嚣的机关、工厂、学校而是家,从一个社会人变成一个家庭人,和孩子的沟通也有一定的困难,毕竟生活的时代背景不一样。现在人们都是生活在高楼大厦里,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少。老人的情感得不到释放,长期这样,势必引发各种疾病。再次,老年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也是人生的丧失期,一般而言,老年人的情感趋于低沉,这与他们的历史经历和现实境遇是分不开的。另外,由于大脑和机体的衰老,老人往往产生不同程度的性情改变,如说话罗嗦、情绪易波动、主观固执等,少数老人则变得很难接受和适应新生事物,怀恋过去,甚至对现实抱有对立情绪。老年人的性情改变,常常加大了他们与后辈、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导致社会适应能力的缺陷。(2)理论背景。老年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既有生理性的,又有社会性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求归纳为五个层次,这就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老年人也有这五个层次的需求,但是有很多老人在物质上是富有的而在精神上却是空虚的。从而致使老年人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如孤独、恐惧、抑郁、自卑、多疑、生活满意度降低等。老年人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1.生理机能衰老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反应。(1)体态的衰老。衰老过程是人们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它给老年人带来许多不适。烦恼和困惑,体态的衰老,如头发变白,牙齿松动,皮肤出现皱纹等,必然导致老年人不满意自己的形象,挫伤老年人的自尊心,常感慨人老珠黄,来日无多,情绪比较低沉。(2)各脏器功能衰退。如心脏舒缩能力减弱、心输出量降低、动脉硬化、肺活量下降、前列腺肥大、骨质疏松、骨关节退行性变等。(3)认知功能退化。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自我中心化,表现为固执、超自尊感、过分自信和排他性,还表现在认知的不守恒现象。(4)记忆力减退。老年人的记忆特点是近事容易遗忘,而远记忆尚好。老年人无论是无意记忆还是有意记忆都比年轻人差,但对老年人来说,有意记忆的保持要比无意记忆好。(5)人格改变。随年龄增长,会造成行为、情绪上多方面变化。①健康及经济上的不安;②由生活上的不完全适应所造成的焦虑感;③在精神上由于兴趣范围变小而造成孤独感;④对身体舒适的兴趣增大;⑤活动性减退;⑥性冲动减少;⑦对新的情景学习和适应都有困难;⑧一个人孤零零地感到寂寞;⑨猜疑心、妒嫉心加重;⑩变得保守,喋喋不休。2.疾病引起的心理行为反应。(1)来源于诊治过程的反映。疾病本身会使老年人处于紧张焦虑状态,特别是患癌症的老年人表现消沉、抑郁、绝望;曾患过心肌梗死的老年人常有悲观、抑郁、恐怖的情绪;老年人对各种辅助检查产生恐惧、痛苦、不安的反应;老年人用药过程中的心理效应表现较突出,他们对青年医生开的药不放心,盲目崇拜老医生开的药,对很熟悉的药,怀疑其疗效,对不熟悉的药,怀疑其副作用,反复查阅说明书中的副作用,反复向医生咨询。(2)来源于个体反应。老年人患病引起的心理挫折比躯体障碍更严重,特别是那些生活不能自理或需别人协助自理的老人,他们的老朽感、无价值感油然而生。老年人常以能否自我料理日常生活或给予别人帮助为生存的价值,一旦患病,自身价值感会受挫而烦躁不安,由于患病,老年人常会陷于自责或责备别人的困惑中。(3)来源于周围人的反应。周围人对老年人患病的态度是倍加关注的、积极热情的,患病老人会有一种“继发性获益”的感觉,倍感欣慰,对疾病的负性反应降低;若周围人对老年人患病的态度是嫌弃的、埋怨的、无奈的,患病老人会受其暗示影响,倍感累赘,余生无味。3.社会家庭因素引起的心理行为反应。(1)退休退休意味着社会职能的变化、经济收入的下降及人际关系的淡漠。退休是对自己有没有存在价值和是否有用看法的一种挑战。多数下层人士对脱离劳动感到高兴,假若存在失落感,主要处于经济原因。而中上或高级社会阶层的人,因为他们的高等职业为他们赢得尊重,拥有权力,承担责任,这些人常为退休感到烦恼。退休心理反映除了与职业有关,还与人格有关。那些情绪特征上易怒和激愤的人,常不适应退休,他们要么认为社会已将他们抛弃,要么责怪自己无能。退休反应还与对退休的看法、态度有关。若把退休看成退出社会舞台,走向坟墓,必然会有消极的心理行为反应。若把退休看成人生经历中走过的一部分,社会舞台很大,退休意味着从舞台的这一端走向舞台的那一端等等。若有这些积极的态度,退休则是一件乐事,同样有新鲜感和满足感。(2)生活事件引起的心理行为反应①丧偶。老伴死亡,自己形影孤单,寂寞难熬,对未来丧失信心,而陷于孤独、空虚、抑郁之中。有人统计在失去配偶的人中,在一、二年内相继死去的人数高于夫妇都存在者的死亡数的7倍。②再婚。老年人再婚常有阻力,使老年人苦恼,阻力来之传统观念社会舆论、子女阻挠及本人的认知。婚后,有些老年人不一定幸福,原因一是再婚动机不正,比较现实主义和利己主义,二是期望值过高并不切实际,带来的失望越大。老年人再婚既要慎重,又要坦诚,既要从实际出发,又不要太现实主义,这样才能给再婚带来幸福。③丧子(女)。晚年丧子是人生一大恸事,这不仅基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还涉及到老年人日后的赡养及善后问题。④家庭不和睦。除了经济原因外,长辈和晚辈由于对社会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及生活方式诸方面的看法不一致,彼此之间又缺乏了解和理解,导致各种家庭矛盾、家庭不和,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投下阴影,危害老年人的心身健康。(3).理论基础运用班杜拉(AlbertBandura)活动理论(ActivityTheory);采用行为修正模式、交互模式、团体中心模式三.活动目标通过此次活动,意在让老年人明白正面积极的晚年心态有助于成功幸福的度过金色晚年,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取代因诸多原因而失去的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四.小组特征小组性质:本次方案定义为自愿性、封闭性互动小组。小组持续时间:待定小组规模:8—10人小组活动时间:待定五.活动宣传和人员招募1.在社区进行半天或一天的宣传,分发传单、黑板报宣传、设点广播宣传、现场解答等方式宣传我们的志愿活动的目的、对象、内容等,营造热烈的气氛。2.鼓励前来询问感兴趣的老人参加我们的小组活动,让决定参加的老人填写表格,留下联系方式。3.为了进一步让社区居民都知道我们的活动,我们耐心走进社区居民家中,详细说明我们活动的内容目的等,鼓励老人积极加入我们的小组活动,吸纳尽量多的老人参与进来。4.确定小组成员名单,如果人数很多,可以适当筛选报名成员,并且小组活动可以分组进行。六.活动具体安排第一单元一、活动主题:初次见面二、活动目标:1、让组员了解小组活动的性质、目的、意义2、互相初步认识和了解及简单交流3、制定小组规范,约定规则,使组员对小组产生信赖感和归属感4、讲诉下次活动的内容和目标,要求组员做好准备三、活动前期准备:1、提前通知小组成员活动进行的时间、地点。2、全面了解潜在组员的个人情况,对其进行角色引导;澄清真正目标。3、工作人员做好人事分工,准备好相关物品4、预计突发情况,做好备选方案四、本次小组活动详细计划时间:约50分钟活动内容目标所需物品1.工作者进行自我介绍(工作者向老人进行自我介绍,让其对工作人员有初步认识和了解。大约5分钟)工作人员与组员的互相认识音响2.“心心相印”。为老人写心形名片卡,并贴在老人身上(在事先准备好的心形卡片上协助老人写上自己的名字,
本文标题: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策划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306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