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XXXX高级审计考试市场经济、财政、金融、财务管理综合
12012年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重点复习题目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2、P35阐述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请按以下层次论述:(1)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2)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现象的原因(3)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答题要点:(1)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在人们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分配不公现象:⑴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倾向于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⑵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持续下降,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⑶城乡居民收入和区域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⑷垄断行业收入明显偏高,行业间收入差距仍然较大。⑸一些不合理收入没有得到有效规范。⑹违反分配政策的现象大量存在。(2)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现象的原因当前存在的分配不公现象,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政策不完善的原因,也有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问题错综复杂,涉及面广。1.微观收入分配:收入差别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由生产条件的分配引起的。2.社会历史原因:分配不公有些是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问题。3.体制改革不到位: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法律和制度还不健全,一些钻法律和制度空子的人通过不正当手段牟取财富。4.分配制度改革滞后:⑴初次分配中,没有明确国家、企业、居民三者合理的分配比例关系,2没有建立劳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国民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增长。⑵二次分配中,再分配调节机制不健全,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尚未有效发挥;财政支出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比重偏低,均衡性转移支付比例过小;没有以制度形式明确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以及转移支付的支出比例,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对社会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不够;分配的调节和监管不够有效,难以确保二次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⑶三次分配规模小,慈善捐赠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等还不健全。5.相关政策不完善:分配问题并不单单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也受到很多方面政策的制约。如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政策的限制等。(3)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两个同步”的目标: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⑴微观收入分配政策的调节需要把对生产条件分配的调节与收入分配的调节相结合。增加一线劳动者的收入。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抓紧研究制定国有企业工资总额改革办法。⑵打破垄断,消除要素流动障碍,促进生产条件进而促进收入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均衡分配。⑶完善制度安排,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规模。加快推进城镇化。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⑷加强对收入分配过程及再分配中权力的制衡和监督,提高宏观收入调节的有效性。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对再分配过程的制度约束和监督,特别是加强这一过程中对权力主体的制衡和监督。加大对个人财富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3帮助困难群体,扶贫济困促公平。⑸倡导慈善帮扶风,积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B-A3、P61论述“十二五”期间如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请按以下层次论述:(1)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2)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答题要点:(1)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各地区、各产业、各行业、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原材料,同时又能把生产出的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满足各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满足城乡人民生活消费的需要,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最终达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⒈国民经济不断发展。⒉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民经济要快速发展,是指相互协调的快速发展。⒊国民经济相互协调才能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使国民经济所有的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劳动者充分发挥劳动能力,机器设备能继续不断地进行运转,原材料能及时被加工,生产出的产品也能及时销售出去。协调发展是我们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条件。(2)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兼顾,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⒈坚持科学发展、做好“五个统筹”。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做好“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区域发展,促进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⒉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财政、货币、投资、产业、土地等各项政策协调配合,提高宏4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合理调控经济增长速度,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实现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⒊紧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第一,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第二,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第三,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第四,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驱动作用,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第五,优化能源结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环境税费制度,健全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和标准,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各领域各环节,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产业有序转移,在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⒋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第一,要精心设计改革的方案,特别是顶层制度的设计方案。第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差距。第三,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5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一,坚持扩大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第二,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外贸),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第三,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投资),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提高安全高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方。第四,扩大同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增进相互信任,提高合作水平;推动国际经济体系改革,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进一步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联系,深化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B-A4、P69试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手段以及我国近期宏观经济政策应采取的主要措施。请按以下层次论述:(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2)宏观经济政策的手段构成(3)近期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和措施答题要点:(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通过政府的经济活动,促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相一致,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⒈基本目标:⑴保持经济高效、增长和稳定⑵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化。经济福利按照所谓的人类生存的基本构成要素,可以区分为最低的生存需要和超过基本需要的精神、文化需要。它们一般由三个方面的指标构成:基本需要(它由生存〈收入、消费、保障〉、安全、健康等方面的指标反映)。环境方面的需要(它由自然环境、居住环境、劳动环境等方面的指标反映)。高层次的需要(它由教育、文化、闲暇、参与合作等方面的指标反映)。⑶实现国民收入的分配公正。6⒉具体目标:⑴经济适度增长。(经济增长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物质技术基础、经济实力和经济运行状况,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解决所有问题的物质基础。适度,就是既要积极又要量力而行,既要实事求是,又要积极创造条件,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⑵保持物价稳定。一是物价总水平;二是指物价上升幅度;三是某些主要消费品物价水平稳定。⑶实现充分就业。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追求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⑸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政府需要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2)宏观经济政策的手段构成⒈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核心是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手段主要包括:⑴财政收入政策,或称税收政策,即政府的财税部门通过增税或减税及税种的选择,或者发行公债来调节投资和消费需求,实现收入和资金的再分配;⑵财政支出政策,即通过政府预算支出的增减及财政赤字的增减影响总需求,实现收入的再分配;⑶财政补贴政策,即在结构失衡或出现供给“瓶颈”时,提供各种形式的财政补贴,以保护特定的产业及地区经济。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财政政策也有其局限性。从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到出台相应的财政政策并起作用,中间有着较长的时滞。从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转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相对容易,而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转入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则比较困难。⒉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核心是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调节工具主要有:第一,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为了应付存款客户提款,把存款当中的一部分留下来作为准备金,其余部分贷放出去的制度,叫做准备金制度。为防止银行无限制地放贷带来金融风险,政府规定了银行准备金在存款当中的最低比率,称7法定准备金率。第二,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从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上升,货币供应量就会减少。第三,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公开买卖各种政府债券,如国库券、公债等,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产生资产组合效应,从而可以收到刺激或收缩社会总需求的效果。优点在于:主动、灵活、准确货币政策也有它的局限性:第一,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比较有效,而经济萧条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的效果则不太明显。第二,货币政策效果要受到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第三,货币政策从实施到对宏观经济产生实际影响,有着较长的时间滞后。⒊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经济干预手段。它主要包括信用管制、进口管制、外汇管制、工资管制和投资许可证制度等。行政管制具有强制性、纵向隶属性、强调经济利益一致性等特点,但它忽视微观主体的利益,从而会影响效率。因此,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当把行政管制手段限制在必要的范围之内。⒋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指
本文标题:XXXX高级审计考试市场经济、财政、金融、财务管理综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32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