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福建省厦门市2011届高三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语文)
第1页共14页2011年厦门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五大题,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考生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题要求,请见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屈原《离骚》)(2)臣生当陨首,。(李密《陈情表》)(3)扪参历井仰胁息,。(李白《蜀道难》)(4),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5),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6)想当年,金戈铁马,。(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陆文学①自传陆羽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凡与人燕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性多瞋.。及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不愆.也。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滨,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常扁舟往来山寺,随身惟纱巾、藤鞋、短褐。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②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之接舆也。”始三岁,惸露③,育于竟陵大师积公之禅院。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子答曰:“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授.孔圣之文,可乎?”公执释典不屈,子执儒典不屈。公因矫怜无爱,历试贱务,扫寺地,洁僧厕,践泥圬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第2页共14页他日,问字于学者,得张衡《南都赋》,不识其字,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危坐展卷,口动而已。公知之,恐渐渍外典,去道日旷,又束于寺中,令芟剪榛莽,以门人之伯主焉。或时心记文字,懵焉若有所遗,灰心木立,过日不作,主者以为慵惰,鞭之。因叹云:“岁月往矣,恐不知其书”,呜咽不自胜.。主者以为蓄怒,又鞭其背,折其楚④乃释。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卷衣诣伶党⑤,著《谑谈》三篇,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天宝中,郢人酺于沧浪,邑吏召子为伶正之师。时河南尹李公齐物出守,见异,捉手拊背,亲授诗集。后负书于火门山邹夫子墅。属礼部郎中崔公国辅出守竟陵,因与之游处,凡三年。洎至德初,秦人过江,子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少好属文,多所讽谕。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苦言逆耳,无所回避。由是俗人多忌之。(节选自《全唐文》)注:①文学:官职名,唐代宗曾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②夷犹:亦作“夷由”,迟疑不进。③惸(qióng)露:孤单、羸弱。④楚:荆条,古时用作刑杖。⑤伶党:戏班,唱戏的同伙。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或疑之,谓性多瞋.瞋:发怒B.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不愆.也愆:延误C.羽将授.孔圣之文授:教授D.呜咽不自胜.胜:禁得住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陆羽“多自用意”(处事多自己做主)的一组是()(3分)①凡与人燕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不愆也③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④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⑤卷衣诣伶党……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⑥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A.①④⑤B.①②④C.②③⑤D.③⑤⑥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陆羽自幼失去双亲,又无兄弟亲人,所以说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无法确定。这样写,貌似幽默,实为辛酸。B.陆羽隐居苕溪,扁舟往来山寺,独行山中,表现了他洒脱不羁的狂人性格;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号泣而归,体现了他独来独往的隐士风范。第3页共14页C.少年陆羽寄身寺庙,潜心学习儒家经典,十分专注痴迷,即使恩人积公极力阻挠,即使遭到学长的管束和鞭打,他也从不倦怠。D.陆羽为人多才善辩,常与名僧高士谈天饮酒。太守李齐物、礼部郎中崔国辅对他十分赏识,皎然和尚也与他结为忘年之交。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公执释典不屈,子执儒典不屈。(3分)译:(2)见人为善,若已有之;见人不善,若已羞之。(3分)译:(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宴散白居易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将何还睡兴,临卧举残杯。(1)全诗紧扣标题中的“散”字展开,请说说颔联是如何表现“散”的。(2分)答:(2)这是诗人晚年的一首闲适诗,请结合颈联的意象分析诗中的闲适之情。(4分)答: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曹丕威逼曹植以“煮豆”为题作诗,曹植只走了七步就作了下面这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演义》)B.梅去世后,觉慧在向她的灵柩告别时,悲哀地说:“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家》)C.“双桥王国”的幻想破灭后,吴荪甫看到了孙吉人写的一份“草案”,产生了如下憧第4页共14页憬:“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子夜》)D.诗人甘果瓦为爱斯梅拉达美丽的舞姿所倾倒,专门为她创作了一首诗,诗中写道:“美就是完整,美就是全能,美是惟一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巴黎圣母院》)E.欧也妮看完查理的来信后深受打击,以下这句话就是形容她当时的心情:“晴天霹雳般的劫难:船沉了,希望的大海上没有留下一根绳索,一块木板。”(《欧也妮·葛朗台》)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1)“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这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中的一段描写。请简述接下去发生的故事。答:(2)“姑姑们本来在等候涅赫柳多夫,要求他顺路来一趟,可是他打来一个电报,说他不能来,因为他得按照限期赶到彼得堡。卡秋莎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就决定亲自到火车站去跟他见面。”(《复活》)请简述接下去发生的故事。答:(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①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②,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注:①慊:快,痛快。②正:止。(1)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答:(2)以下两句话都是孟子说的,它们能否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请作简要分析。(3分)①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答: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第5页共14页“雅”“俗”标准如何辨析究竟什么是“庸俗、低俗、媚俗”?社会各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雅”本来是“夏”,指的是周王朝统治的核心地区,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文化中心地区”。而“俗”指的是其他地区。我们不能说非文化中心地区的文化,就比中心地区“低下”,正像今天不能说一个四川人、广东人、东北人,就不如北京人有文化。根据著名美学家、《民国通俗小说论稿》的作者张赣生的研究,中国人产生“俗”这个概念,大约是在西周时代。从传世古籍来看,《易》、《诗》、《书》、《左传》和《论语》等重要典籍中均未见“俗”字,这不会是偶然现象,它似乎证明“俗”的观念在春秋时代尚未得到普遍确认。进入战国时代以后,“俗”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如《孟子》云“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庄子》云“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周礼》云“以俗教安,则民不愉”,《礼记》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如此等等指的都是风俗或民俗,即某一民族或地区由习惯形成的特定生活方式。风俗之“俗”本无所谓褒贬意,故《荀子》云:“无国而不有美俗,无国而不有恶俗。”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它不是个人有意或无意的创作,而是社会的、集体的现象,体现在一般人的生活中,又引申出“俗”的另一层含义——“世俗”,在“俗”字前加上“世”字,是指一般情况,虽然含有“平凡”的意思,但并不一定就是“俗不可耐”。可见,“俗”是一个双重语义的概念。当它作名词时,是习俗、风气,多数人普遍实行的习惯生活方式;当它作形容词,表示性质、特征时,则是凡庸。这两重语义经常是同时呈现、含混表达的,笔者认为,世界上一切伟大的文化,都是“通俗文化”。正如老舍先生指出的“俗而有力”,就是伟大。荷马史诗、诗经楚辞、格萨尔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到“五四”白话文和诸多“红色经典”,都是“通俗”的。“通俗”有两种意思,“与世俗沟通”和“浅显易懂”。我们必须从两方面来理解,才能把握通俗文化的本质。“与世俗沟通”强调的是创作精神,“浅显易懂”强调的是审美品位。两方面既相区别又相依存,“沟通”才能“易懂”,“易懂”才能“沟通”。人们的理解多偏重于某一面,才产生了许多误解。所以,“俗”不等于庸俗、低俗、媚俗。大俗就是大雅,例如白居易、曹雪芹、赵树理、老舍、巴尔扎克等。而故作高雅,反而恰恰是一种“恶俗”。“媚雅”与“媚俗”,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通俗”类别的文化产品中可以有“大雅”出现,就像《诗经》中包含着“风雅颂”一样。而所谓“阳春白雪”的类别中,也产生着大量的垃圾。例如我们不能说每一首交响乐都是“高雅”的,千千万万的交响乐、朦胧诗、文言文里,包含着大量的仿制品、劣质品和心理不健康的作品。而相声、快板书、评弹、摇滚乐、乡村音乐这些“通俗”的类别中,却可以产生流芳百世的经典。(摘自《人民论坛》,有改动)10.下列有关“俗”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第6页共14页A.“俗”指的是非文化中心地区,但我们不能因此认为“俗”文化就比“雅”文化低下。B.张赣生认为,“俗”的概念虽然产生于西周,但“俗”的观念在春秋尚未得到普遍认可。C.战国以后,“俗”广泛出现在经典著作中,其含义由风俗、民俗又引申出世俗之意。D.风俗之“俗”指习惯的生活方式,无所谓褒贬意;世俗之“俗”则有平凡、凡庸的意思。1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每一个民族或地区都有其特定的生活方式,所谓“入国问俗”是说了解一个民族,应该先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B.文学作品中,白居易的《琵琶行》、曹雪芹的《红楼梦》、老舍的《骆驼祥子》,既是大俗,也是大雅。C.“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是“雅”和“俗”的代名词,被誉为“阳春白雪”的文艺作品一定是高雅文学。D.相声、快板书、评弹、摇滚乐、乡村音乐这些“通俗”的艺术中,也可以产生流芳百世的经典。12.结合文本,说说作者对“通俗文化”的理解。(3分)答:(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甲)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5分)你的微笑张承志正是我青春二十几岁,正是打底子、夯基础的季节。我一头撞上的,感谢主,就是他,那城市标志般的、见了他就懂了这座城市的老人。他是一个街头乞丐。他坐在喀什大十字路口的一个把角,在车水马龙之间摊开双手,静静地数着自己的手指头,一共数了九十九遍。日暮时分的微风,拂动着他美丽的白髯,那形象给人的感受,无法形容。我在第一刻就被他迷住。我以为他是一位难得一遇的神仙,深信自己目击了文明深奥和人物丰满的场面。他如一个慈祥的老爷爷,优雅和蔼,微笑着打量着表情激动的我。第7页共14页秋季的南疆,清风扫尽了酷暑。那不是行乞,那是屈尊的交流。我幸亏有一个疏勒舅舅。他的微笑扫来,舅舅忙停下。我猜舅舅一定比我更感到了他的存在,舅舅只是伸
本文标题:福建省厦门市2011届高三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语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330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