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海南大学《微生物学教程》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第一章原核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做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革兰氏染色法: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紫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内)形成的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特征的子细胞集团。菌苔:如果多个菌落连成一片,或者用大量纯种细胞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则长成的培养物就是菌苔。放线菌:放线菌是具有菌丝、以孢子进行繁殖、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属于真细菌范畴。第二章“9+2”型鞭毛:真菌游动的孢子的鞭毛为9+2模式。2根中央纤维终止于细胞表面;9根外周纤维(每一根由两个微管构成)穿过细胞膜,3根一组,同基粒的微管连结。锁状联合:蕈菌双核细胞构成的二级菌丝在生长时,通过形成喙状突起而连合新旧(子母)两个细胞,从而不断使双核细胞分裂,并最终使双核菌丝尖端不断向前延伸。第三章病毒:是超显微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实体。它们在活细胞外具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如T系噬菌体,T4、T7、φX174等)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病毒大分子合成、装配、释放,5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烈性噬菌体。溶源性: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不能完成复制循环,而是将其核酸整合(插入)到宿主的核DNA上,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寄主细胞裂解。温和噬菌体:而当侵入宿主细胞后,由于噬菌体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上,并随之同步复制,这种噬菌体称温和性噬菌体。溶源菌:含有温和噬菌体的DNA,却又找不到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粒子的宿主细菌,又称溶源菌。第四章培养基:应科研或生产的需要,由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用的营养基质(混合养料)。选择性培养基:是根据某种或某一类群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要(投其所好),或根据对某种化合物的敏感性情况(取其所抗)而设计出来的一类培养基。具体说,是加入相应的特殊营养物质或有抑菌性的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而促进所需微生物的生长。用于将某种或某类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鉴别性培养基:用于鉴别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能与某种代谢产物发生反应的指示剂或化学药品,从而产生某种明显的特征性变化,以区别不同的微生物以便于根据目的选择性挑取或计数等。伊红美蓝乳糖培养基:用于食品卫生的微生物学检验,检验食品样品的“大肠菌群”的指标。第五章新陈代谢:发生在活细胞中的各种分解代谢(catabolism)和合成代谢(anabolism)的总和。(新陈代谢=分解代谢+合成代谢)EMP途径:又称糖酵解途径或已糖二磷酸途径,是绝大多数生物所共有的一条主流代谢途径。它是以1分子葡萄糖为底物,约经10步反应而产生2分子丙酮酸、2分子NADH2和2分子ATP的过程。HMP途径:Glu.经转化成6-磷酸葡萄糖酸后,在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裂解成5-磷酸戊糖和CO2。磷酸戊糖进一步代谢有两种结局:①经转酮-转醛酶系催化,又生成磷酸己糖和3-磷酸甘油醛,后者走EMP途径进一步转化为丙酮酸。称为不完全HMP途径。②由六个Glu.分子参加反应,经一系列反应,最后回收五个Glu.分子,消耗了1分子Glu.(彻底氧化成CO2和水),称完全HMP途径。ED途径:又称2-酮-3-脱氧-6-磷酸葡糖酸(KDPG)裂解途径。存在于多种细菌中(革兰氏阴性菌中分布较广)。ED途径可不依赖于EMP和HMP途径而单独存在,是少数缺乏完整EMP途径的微生物的一种替代途径,只在微生物中发现,未发现存在于其它生物中。呼吸:又称好氧呼吸,是一种最普遍又最重要的生物氧化或产能方式。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指一类呼吸链末端的氢受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的生物氧化方式。这是一类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产能效率较低的特殊呼吸。发酵:广义含义:指任何利用好氧或厌氧微生物来生产有用代谢产物或食品、饮料或调味品等的一类生产方式。狭义含义:微生物生物氧化的一种方式。是指在没有氧等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代谢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细菌酒精发酵:通过ED途径的发酵。同型酒精发酵:产物中仅有乙醇一种有机物分子的酒精发酵。异型酒精发酵:除主产物乙醇外,还存在有其它有机物分子的发酵。同型乳酸发酵:通过EMP途径,并且只单纯产生2分子乳酸,故称“同型”。异型乳酸发酵:通过HMP途径的发酵,凡葡萄糖经发酵后除主要产生乳酸外,还产生乙醇、乙酸和CO2等多种产物的发酵。异型乳酸发酵的双歧杆菌途径:双歧杆菌通过HMP发酵葡萄糖的新途径。特点是2分子葡萄糖可以产生3分子乙酸、2分子乳酸和5分子ATP。乙醛酸循环:在异柠檬酸裂解酶的催化下,异柠檬酸被直接分解为乙醛酸,乙醛酸又在乙酰辅酶A参与下,由苹果酸合成酶催化生成苹果酸,苹果酸再氧化脱氢生成草酰乙酸的过程。Calvin循环:是光能自养生物和化能自养生物固定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由羧化反应、还原反应、二氧化碳受体的再生三个阶段组成。次生代谢物:指某些微生物生长到稳定期前后,以结构简单、代谢途径明确、产量较大的初生代谢物作为前体,通过复杂的次级代谢途径合成一些结构复杂的化合物。第六章平板菌落计数法:把稀释后的一定量菌样通过浇注琼脂培养基或在琼脂平板上涂布的方法,让其内的微生物单细胞一一分散在琼脂平板上(内),待培养后,每一活细胞就形成一个单菌落。cfu(菌落形成单位):指单位体积中的细菌群落种数。生长曲线:细菌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座标,以菌数为纵座标作图,得到的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指数期(对数期):以最大的速率生长和分裂,细菌数量呈几何级数增加,细菌内各成分按比例有规律地增加,表现为平衡生长。代时:细胞每分裂一次所需的时间。生长限制因子:凡处于较低浓度范围内可影响生长速率和菌体产量的某营养物质。稳定期:是细胞繁殖率与衰亡率逐渐达到动态平衡的时期,细胞数量达到最大并且稳定。该期又称恒定期或最高生长期。衰亡期:营养物质进一步耗尽、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使细菌死亡速率超过了新生速率,整个群体呈现出负增长。该时期死亡的细菌以对数方式增加,但在衰亡期的后期,由于部分细菌产生抗性也会使细菌死亡的速率降低,故仍有部分活菌存在。连续培养: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单批培养:培养基一次加入,不予补充,也不再更换。恒浊器:根据培养器内微生物的生长密度,并借光电控制系统来控制培养液流速,以取得菌体密度高,生长速度恒定的微生物细胞的连续培养器。恒化器:与恒浊器相反,是一种设法使培养液流速保持不变,并使微生物始终在低于其最高生长速率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的一种连续培养装置。连续发酵:连续培养如用于生产实践,就称为连续发酵。灭菌:指利用某种方法杀灭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措施。消毒:利用某种方法杀死或灭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病原微生物的措施。防腐:在某些理化因子的作用下,能完全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措施。化疗:利用具有选择毒性的化学物质如磺胺、抗生素等对生物体内部被微生物感染的组织或病变细胞进行治疗,以杀死组织内的病原微生物或病变细胞,但对机体本身无毒害作用的治疗措施。干热灭菌法:把金属器械或洗净的玻璃器皿放入电热烘箱内,在150~170摄氏度下维持1~2小时后,可达到彻底灭菌(包括细菌的芽孢)的目的。巴氏消毒法:是一种低温湿热消毒法,处理温度变化很大,一般在60~85℃下处理30分钟至15秒。具体方法可分两类:第一类是经典的低温维持法,第二类是较现代的高温瞬时法。间歇灭菌法:是将待灭菌的培养基放在80~100℃下蒸煮15~60分钟,以杀灭其中所有的微生物营养体,,然后放至室温或37℃下保温过夜,诱使其中残存的芽孢发芽,第二天再以同法蒸煮和保温过夜,如此连续重复3天即可在较低的灭菌温度下同样达到彻底灭菌的良好效果。第七章遗传型:生物的全部遗传因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表型:具有一定遗传型的个体,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通过生长发育所表现出来的外表特征和内在特征的总和。变异: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导致表型改变。变量试验:取对噬菌体T1敏感的大肠[杆菌对数期肉汤培养物,用新鲜培养液稀释成浓度为10^3/ml的细菌悬液,然后在甲、乙两试管中各装10ml。接着把甲管中的菌液先分装在50支小试管中(每管装0.2ml),保温24~36小时后,即把各小管的菌液分别倒在50个预先涂有T1的平板上,经培养后计算各皿上所产生的抗噬菌体的菌落数;乙管中的10ml菌液不经分装先整管保温24~36小时,然后才分成50份加到同样涂有噬菌体的平板上,适当培养后,同样分别计算各皿上产生的抗性菌落数。说明了E.coli抗噬菌体性状的突变,不是由所抗的环境因素——噬菌体诱导出来的,而是在它接触到噬菌体前,在某一次细胞分裂过程中随机地自发产生的。涂布实验:先在12只培养皿平板上各涂以数目相等(5×10^4)的大量对噬菌体T1敏感的大肠杆菌,经5小时的培养,约繁殖12.3代,于是在皿上长出大量微菌落(这时每一菌落约含5100个细胞)。取其中6皿直接喷上T1噬菌体,另6皿则先用灭菌玻棒把上面的微菌落重新均匀涂布一次,然后同样喷上相应的T1。经培养过夜后,计算这两组培养皿上所形成的抗噬菌体菌落数。结果发现,在涂布过的一组中,共有抗性菌落353个,要比未经涂布过的(仅28个菌落)高得多。这也意味着该抗性突变发生在未接触噬菌体前。噬菌体的加入只起甄别这类突变是否发生的作用,而不是诱导突变的因素。影印平板实验:把长有许多菌落(可多达数百个)的母种培养皿倒置于包有灭菌丝绒布的木圆柱(直径略小于培养皿)上,然后可把这一“印章”上的细菌一一接种到不同的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待培养后,对各皿相同位置上的菌落作对比后,就可选出适当的突变型。据报道,用这种方法,可把母平板上10~20%的细菌转移到绒布上,并可利用它接种8个子培养皿。因此,通过影印培养法,可以从在非选择性条件下生长的细菌群体中,分离出各种类型的突变种。艾姆斯试验:利用细菌模型了解潜在化学致癌物(有“三致”作用的物质)的诱变作用。基本培养基:仅能满足某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成分的组合培养基。完全培养基:凡可满足某微生物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所需要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所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野生型:指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人为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原养型:一般指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其营养要求在表型上与野生型相同,遗传型均用[A+B+]表示。转化:某一基因型的细胞从周围介质中吸收来自另一基因型的细胞的DNA而使它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发生相应变化的现象。转导:由缺陷噬菌体介导的细菌细胞间进行遗传交换的一种方式一个细胞的DNA通过病毒载体的感染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溶源转变:当正常的温和噬菌体感染其宿主而使其发生溶源化时,因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的核基因组上,而使宿主获得了免除性外的新遗传性状的现象。原生质体融合: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借以获得兼有双亲遗传性状的稳定重组子的过程,称为原生质体融合。有性杂交:一般指不同遗传型的两性细胞间发生的接合和随之进行的染色体重组,进而产生新遗传型后代的一种育种技术。准性生殖: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它更为原始的两性生殖方式,这是一种在同种而不同菌株的体细胞间发生的融合,它可不借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衰退:菌种出现或表现出负变性状。复壮:从衰退的
本文标题:海南大学《微生物学教程》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342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