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海大微生物学考试复习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前六章题目整理原核生物:(需修改)原核细胞细胞核有明显核区,无核膜、核仁,细胞器无线粒体,能量代谢和许多物质代谢在质膜上进行,核糖体分布在细胞质中,沉降系数为70S细菌:单细胞原核微生物,个体微小,形态简单,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在自然界中,细菌分布最广、数量最多。肽聚糖:原核生物细胞壁所特有的,由三部分连接而成的重复结构。1)两种糖的衍生物通过连接而成的糖链2)肽尾:由一段氨基酸连成的肽链3)肽桥:连接两条肽尾的结构芽孢:某些菌生长到一定阶段,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卵圆形的内生孢子,是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的休眠体。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个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即δ内毒素)称为伴胞晶体。菌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来源于一个细胞,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菌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专一性,这是衡量菌种的纯度、监定菌种的重要依据,主要用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鉴定、计数等研究和选种、育种等实际工作中(还可用于检验几种菌间的关系如是否排斥,是否可互利等)。菌苔: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相互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质粒: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或附着在染色体上的附加体,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DNA分子,即称为质粒。菌体内一般有一个或几个。(并非细菌的必有结构)质粒具有超螺旋结构,大小约为1%核基因组,质粒上含有的某些染色体上所没有的基因,使细菌等原核生物被赋予了某些对其生存并非必不可少的特殊功能,例如接合、产毒、抗药、产特殊酶或等功能的。间体:由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串状物,一般位于细胞分裂的部位或附近。抗酸性细菌:是一类细胞壁中含有大量的分枝菌酸等蜡质的特殊G+菌。所以该类细菌被酸性复红染色后,不能象其它G+菌那样被盐酸乙醇脱色,故称抗酸性酸菌。常见的种类: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的最小型原核微生物。立克次氏体: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革兰氏阴性原核生物。衣原体:一类在真核细胞内专性能量寄生的小型革兰氏阴性原核生物病毒:噬菌体(Phager):是侵染细菌、放线菌等细胞型微生物的病毒。温和噬菌体:该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DNA随宿主细胞DNA的复制而复制,但并不合成噬菌体蛋白质,也不裂解宿主细胞,偶尔一代中有个别裂解释放出新的子代噬菌体,但在许多代不发生裂解又检查不到噬菌体存在,但它们中有产生成熟噬菌体粒子的潜在能力。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溶源性: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DNA随宿主细胞DNA的复制而复制,但并不合成噬菌体蛋白质,也不裂解宿主细胞,偶尔一代中有个别裂解释放出新的子代噬菌体,但在许多代不发生裂解又检查不到噬菌体存在,但它们中有产生成熟噬菌体粒子的潜在能力。这种现象称为溶源性。溶源转变:由于溶原菌整合了温和噬菌体的核酸而使自己产生一些新的生理特征。如白喉杆菌,只有含特定的原噬菌体才能产生白喉毒素,引起感染机体发病。cfu:把稀释后的一定量的菌样通过浇注琼脂培养基或在琼脂平板上涂布的方法,让其内的微生物单细胞一一分散在琼脂平板上,待培养后,每一活细胞就形成一个单菌落。灭菌:杀死物体上全部微生物的方法消毒:杀死或消除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防腐:用理化方法防止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化疗:利用对病源菌具有高度毒力而对宿主基本无毒的化学物质来抑制宿主体内病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有的可人工合成)具有一定浓度下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的有机化合物。抗代谢物:又称为代谢拮抗物或代谢类似物,是指一类在化学结构上与细胞内必要代谢物的结构相似,并可干扰正常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抗药性:营养缺陷型(auxotroph):某一野生菌株(woldtypestrain)由于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的能力,因而无法在基本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称为营养缺陷型。它们可在加有某生长因子的基本培养基平板上选取出。转化:受体细胞直接吸收了来自供体细胞的DNA片断,并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细胞部分遗传性状发生变化的现象叫转化。转染:噬菌体或病毒的DNA抽提出来,让它感染感受态的宿主细胞,并进而产生正常的噬菌体或病毒后代。这种特殊转化为转染。转导:以温和噬菌体(或称转导噬菌体、缺陷噬菌体)为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小片段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和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供体的遣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导。溶源转变:如不产白喉毒素的白喉杆菌被温和噬菌体感染后变成产毒的致病株。接合:供体菌(雄)通过其性菌毛(雌)将不同长度的单链DNA传递给后者,从而使后者获得供体菌的遣传性状。原养型:一般指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回变后产生的菌株。遗传型为[A+B+]基本培养基:仅能满足野生型菌株的生长需要的最低成分的组合培养基。可用符号[—]表示。完全培养基:可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用[+]表示。补充培养基:只能满足相应的营养缺陷型生长需要的组合培养基。它是由基本培养基加入某营养缺陷型所不能合成的代谢物组成。野生型: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发生突变前的原始菌株,均称为微生物的野生株。它可在相应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完全普遍转导:通过完全噬菌体导入的外源DNA片断可与受体细胞染色体组上的同源区段配对,再通过双交换而整合到受体染色体组上,所以使后者成为获得稳定的遗传性状的转导子。局限转导: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中,并获得表达的转导现象。高频转导:对双重溶源菌诱导产生。频率高达50%:获得50%的转导子。F+菌株:即“雄性”菌株,指细胞内存在一至几个F质粒,并在细胞表面着生一至几条性菌毛的菌株。F-菌株:即“雌性”菌株,即与F+菌株相对应的、细胞中无F质粒、细胞表面也无性菌毛的菌株。Hfr菌株:在Hfr菌株细胞中,因F质粒已从游离态转变成在核染色体组特定位点上的整合态,故Hfr菌株与F-菌株相结合后,发生基因重组的频率要比单纯的用F+与F-接合后的频率高出数百倍。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的,数量大,种类稳定且一般是有益无害的微生物,称为正常菌群。宏基因组:环境样品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基因组总和。(需要修改,自己查书)一、什么叫微生物:细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生物(100μm,0.1mm)。人的肉眼分辨率200μm,即人肉眼能分辨的最小的两点的距离是200微米,当两点的距离小于该距,人就无法分清与看清这两个点,也就无法看清该事物。微生物的个体小于人的肉眼分辨率,所以人就无法看清,所以称之为微生物。微生物一词并非生物分类学上的专门名词,而是对所有形体微小的单细胞或个体结构较简单的多细胞的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的生物统称。微生物类群非细胞生物:病毒(包括噬菌体)、类病毒、朊病毒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1、生物分类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蓝藻)微生物细胞生物:螺旋体真核生物:低等:真菌、藻类、原生动物高等:高等植物、高等动物所以微生物种类多、分布广、占生物种类的绝大部分二、微生物的五大特性(见笔记)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快,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三、肽聚糖的结构。革兰氏阳和阴性菌的肽聚糖结构的不同答:1、肽聚糖:原核生物细胞壁所特有的,由三部分连接而成的重复结构。1)两种糖的衍生物通过连接而成的糖链:NAG:N-乙酰萄糖胺(N-aletyglucosamin)NAM:N-乙酰胞壁酸(N-aletymumamicacid)NAG-NAM-NAG-NAM又简写成G-M-G-M-G-M以β-1,4-糖苷键相连,该键可被溶菌酶所破坏。2)肽尾:由一段氨基酸连成的肽链(连接在糖链的M上)3)肽桥:连接两条肽尾的结构2、G+菌的细胞壁的结构:由肽聚糖层和磷壁酸组成肽聚糖层的结构:肽聚糖:占30~70%,不同菌种中肽聚糖(肽链)组分不同。NAG-NAMNAG-NAM||L-Ala(L-丙氨酸)L-Ala||D-Glu(D-谷氨酸)D-Glu||L-Lys(L-赖氨酸)L-Lys|(Gly)5|D-Ala(D-丙氨酸)D-AlaG+菌细胞壁的特点:单层,紧密而厚网状结构,是由75%的肽聚糖彼此粘连形成三维的多层的网状结构。G+特有的磷壁酸:磷壁酸:占40%。G+菌所特有,其主链由数十个磷酸甘油或磷酸核糖醇组成,有的还有由D—Ala和还原糖组成的侧链3、G-细菌的细胞壁结构: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肽聚糖层,外层由脂多糖、磷脂及脂蛋白组成1)肽聚糖层(内壁层):与G+不同的是(a)肽尾的第三位由m-DAP(m-二氨基庚二酸)代替原来的L-Lys(b)肽桥:为肽键即-CO-NH-肽聚糖层的特点:25%的肽聚糖粘连,形成的网状疏松而薄。2)外壁层外:脂多糖(LPS)多糖0-多糖---具有抗原性,又称O抗原核心多糖类脂:为G-细菌的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中:磷脂层内:嵌在其中的还有脂蛋白和其它功能的蛋白质:脂蛋白、基质蛋白、外壁蛋白G-细胞壁的特点:由内壁层和外壁层组成,内壁层的肽聚糖层形成薄而疏松的网状结构,外壁层由脂多糖、磷脂、脂蛋白组成,含脂量高。整个细胞壁的成分肽聚糖含量低,而含脂量高。四、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革兰氏染色的机制答:第一步:结晶紫使菌体着上紫色第二步:碘和结晶紫形成大分子复合物,分子大,能被细胞壁阻留在细胞内。第三步:酒精脱色,细胞壁成分和构造不同,出现不同的反应。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含量高,交联度大,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因脱水而孔径缩小,故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阻留在细胞内,细胞不能被酒精脱色,仍呈紫色。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因其含脂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酒精将细胞脱色,细胞无色,沙黄复染后呈红色。五、G-细菌与抗酸性细菌的细胞壁结构异同,革兰氏染色结果的异同,出现不同染色结果的原因。抗酸性染色:,细菌涂片固定后用酸性复红染色,再用盐酸乙醇脱色。抗酸性细菌:是一类细胞壁中含有大量的分枝菌酸等蜡质的特殊G+菌。所以该类细菌被酸性复红染色后,不能象其它G+菌那样被盐酸乙醇脱色,故称抗酸性酸菌。常见的种类: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该类细菌的细胞壁结构:也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疏松而薄的肽聚糖层,外层为含脂量比较高的类脂层,类脂层包括分枝菌酸和索状因子等,分枝菌酸形成了一层厚实、无定形的蜡质,它使营养物、染料和抗菌药物都很难透入,不是真正的G-性菌含有的磷脂等。革兰氏染色结果的异同,出现不同染色结果的原因:而分枝菌酸形成了一层厚实、无定形的蜡质,它使营养物、染料和抗菌药物都很难透入。它是一类含有69-90个碳的分支长链的β-羟基脂肪酸,它连接在由阿拉伯糖和半乳糖交替连接形成的杂多糖链上。索状因子是在6,6-二分支菌酸海藻糖。索状因子的存在可引起菌体的聚集,也与其致病力有关。革兰氏染色时,结晶紫很难完全透过,染色后也很难被洗脱,故造成G+菌染色的结果,但是其结构却是类似G-菌的结构。考虑到其细胞壁的特殊性,采用了酸性复红染色,再用酸性乙醇也很难脱色。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该菌的特殊之处。六、三域分类。以什么为标准。答:三域为古生菌域,细菌域,真核生物域1978年,美国C.R.Woese等对大量微生物和其他生物进行16S和18SrRNA的寡核苷酸,并比较其同源性,提出三域学说七、比较真细菌与古生菌的结构与生理差别。比较真细菌、古生菌与真菌的结构与生理差别。(与第二章的题有相似之处)答:见P334表10-3八、质粒的特点:答:1)质粒是一种复制子,即能自我复制,又能稳定遗传,又可插入细菌染色体中,或与其携带的外源染色体片断共同复制增殖。2)不同的质粒基因可重组,质粒基因与染色体基因间也可重组。3)可能过转化、转导或接合作用单独地转移,也可携带染色休片断一起转移。4)质粒的在与否无损于细菌存在,可从菌体自行消失,也可通过的物理化学,如用重金属或高温处理使其
本文标题:海大微生物学考试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346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