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0403体育学学科简介一、学科专业简介体育学为海南师范大学重点学科,海南省重点培育学科。学院于2005年获得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授予权,2007年招收首届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现招收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等方向研究生。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正高职称教师25人,副高职称教师32人,博士4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硕士生导师7名。另有客座教授10人(其中美国、台湾和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员5名,博士生导师6人)。办学过程中,学院不仅注重体育本身的发展,更重视体育与经济、体育与文化、体育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突出培养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复合型体育人才。近年来导师团队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三项,主持并完成国家体育总局课题4项,教育部体育人文和规划课题2项,省部级等其他项目49项。目前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体育总局等省级以上课题26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8本;发表学术论文1018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66篇,CSSCI收录论文16篇。3项成果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三等奖、海南省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海南省教育科学一、二、三等奖,《学校体育学》和《大学体育》课程为“海南省级精品课程”。二、研究方向介绍1.“体育人文社会学”主要有“民族体质与学校体育”和“体育旅游、休闲与健康”两个研究方向。“民族体质与学校体育”方向着眼于研究海南黎、苗等民族学生体质与发展学校体育相结合,根据海南特色,增强学生体能。“体育旅游、休闲与健康”方向主要着眼于热带海岛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体育与休闲的结合,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以推动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全面发展。2.“运动人体科学”以“体育保健康复理论与应用研究”和“体质评价与健康促进”为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保健康复理论与应用研究方向是以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营养与恢复、康复医学、中医骨伤学、推拿与针灸学等学科的理论、实际应用技术与实验操作技术为基础,以研究运动性伤病和各种慢性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及体疗康复手段与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运动2人体科学研究方向。本研究方向能针对体育运动中卫生保健、伤病处理、治疗与康复等,展开多层次的系统研究,同时注重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体育运动实际,对指导健身运动、竞技体育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等几方面,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体质评价与健康促进”研究方向是以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人体体质学和健康体适能等学科的理论、实际应用技术与实验操作技术为基础,以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功能、身体素质和身体成分等的影响与评价,并以运动处方等形式促进人体健康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方向。3.“体育教育训练学”方向着眼于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与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等,注重特色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体育教学改革,实现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转型;“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方向是关于科学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高运动训练与管理水平。4.“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方向主要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主要研究民族传统养生文化、健身与保健机理,在理论上加以总结及提升,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精髓,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与创新。培养具有独立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和科学研究能力,具有较扎实专业理论与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三、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能应用本学科理论、方法从事科学研究、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专业人才。具体目标是: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有强烈的事业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的研究进展与动向,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专业技术考核必须达到基本的水平考核标准。具备独立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等的教学、科研、训练及管理的能力。3.掌握一门外国语,有条件的应该选修二外,能较熟悉的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应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中英文文字处理和数据库处理的能3力,初步掌握计算机编程知识。4.研究生就业方向为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训练及管理工作。可在政府职能部门,体育市场开发、运动康复中心、健美健身俱乐部以及体育文化拓展企业等单位工作。四、导师简介夏敏慧,女,教授,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后,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省级重点培育学科体育学一级学科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导师,乒乓球国际级裁判。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休闲体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统计分会第四、五、六届委员会委员,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带头人,海南省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委会成员,海南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曾到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访问学者1年,先后多次参加国际会议交流并作大会报告,多次去台湾、香港进行学术交流、参加会议并作大会报告。海南省级精品课程主持人,担任奥运会、锦标赛、全运会、大学生运动会等国际级及国家级乒乓球裁判工作。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文体厅课题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研经费35万元;曾主持和参与体育总局课题,海南省社会科学资助课题、海南省教育厅课题,海南师范大学科研课题及教改课题等十二项科研课题(教学研究课题6项)。出版专著2部,参编教材2部,发表论文41篇,被CSSCI收录2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论文9篇。张新定,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理事,全国高等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研究会理事,中国康复医学会理事,中国高等院校体育保健与康复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高校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理事,海南省运动医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运动保健与康复、体质评价与健康促进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讲授《体育保健学》、《运动医学》、《体育康复学》、《运动人体科学研究进展》、《针灸与推拿》和《健康体适能》等课程,执教二十多年,潜心教学研究,教学业绩突出。先后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11篇,EI或CPCI收录7篇。曾荣获“最受毕业生欢迎的授课教师”、“教育先进工作者”、“为人师表奖”、“教4学名师”、“国家新苗体育奖学金教师奖”和“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等荣誉称号。郝文亭,男,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黎、藏、塔吉克、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回、新疆兵团汉族学生体质健康研究,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66篇。其中被CPCI-SSH、人民大学复印资料、CSSCI收录论文11篇。主持出版著作教材16部。率先将竹竿舞实验成果写进大学体育教材,获得全国第八届大运会科报会一等奖,海南日报做了报道,引起国内体育专家学者的关注。2011年9月主持完成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南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2012年主持完成全国“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黎族藏族塔吉克族学生身体形态的调查与研究》;2013年12月主持完成海南省社科联黎学论丛重大课题《黎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目前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黎族藏族塔吉克族学生身体形态的调查与研究》,2013年6月获得第八次优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11年获得海南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12年获得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完成了海南省唯一的体育学一级硕士点的申报和建设任务。32年主讲本科和研究生的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民族体质与测量、学校体育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统计学、篮球等课程,主持的学校体育学被评为海南省精品课程,09年被授予海南省教学名师。林明祥,男,教授,硕士生导师,海南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排球分会理事会和教练员委员会委员,海南省排球协会委员,国家级沙滩排球裁判员,2006、2008、2013、2014年被中国大学体育协会排球分会授予“最佳教练员”称号,2004年被海南省教育厅授予“海南学校体育突出贡献”称号,2008年获海南师范大学“为人师表”创新书店奖,2010年被评为海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近年来多次率领海南省高校和海南师范大学男子排球(包括沙排)队参加国际、国内与省内的比赛,均取得较好成绩。主持和参与多项省级课题研究,在国内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多篇(中文核心4篇),出版著作3部。除此以外,多次参加国际、国内与省内各类比赛的裁判等工作,成绩显著,得到有关领导的肯定与表扬。胡金祥,男,汉族,籍贯河北,1964年2月出生于黑龙江,中共党员。1986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系。2003年9月晋升为教授。2007年被评为5硕士生导师,现已指导5名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并授予硕士学位。2004年6月调入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任教。现为体育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海南省首批“515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专家;海南省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备选专家;海南省生理科学学会副理事长。近年来主持、参与完成多项省厅级课题;主编出版3部著作;在各级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多项科研成果在各级协会获得奖励。自2007年以来,先后担任4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张雅玲,女,教授,主讲研究生的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课程,2006年主持完成了全国“十五”学校体育卫生科研规划课题“体育与健康课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TWB1072)”,的研究工作;2007年主持完成了海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黎苗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研究工作。2002年参与完成了国家“九五”学校体育卫生科研规划课题“新疆各民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2005年参与完成了海南省高等教育规划课题“海南基础体育教育现状与师范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2010年主持海南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课题《海南黎族中学生体质现状与体育教学改革研究》QJL11501的研究工作。另外,还参与完成了其他3项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工作。目前,主持在研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际旅游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及服务内容标准化研究》HNSK(GJ)14-57的研究工作。主编出版专著和教材5部,参加编写著作6部,发表核心及省级论文31篇。张庭华,男(1972-),辽宁鞍山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8年荣获全国《新苗体育奖学金》教师奖,2010年荣获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本科组比赛二等奖。现为田径国家级裁判员、海南省中学教师继续教育体育学科首席培训专家、海南省中学省级骨干教师选拨考核工作评委、海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十佳、海南师范大学优秀教师、海南师范大学教学督导委员会兼职督导员、海南师范大学“播种希望”行动计划校内专家指导小组成员。主要从事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与科研工作,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具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匠心独运的阐发。研究方向为体育哲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课程与教学论(含微格教学)。出版《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研究》专著一部;主持和完成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1项,主持和完成校级立项课题1项,参与省级立项课题多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代表作《再论“体育”的概念问题—“自然语言逻辑”的哲学阐释》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6料中心全文转载,被《中国体育报》刊载介绍;相关文章《再论体育界的语言问题—后现代主义的语言哲学阐释(上、下)》等已引起国内学术界诸多体育学者的广泛关注和争鸣。田晓玉,女,1967年8月出生,满族,吉林人;教育学学士学位,研究生学
本文标题:海师0403体育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347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