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科学利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资源的策略实践研究
科学利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资源的策略实践研究内容提要:教材是新课程的文本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教师一方面会认同教材所阐述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同构;另一方面教师又必定要根据自己的风格,根据自己对学生的预计对教材进行还原、解读、重新建构,并在教学的双向交流中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碰撞,进行加工。因此,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教材的再创作,实现异构。为此,“科学利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资源的策略实践研究”的探索,是通过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进行研究,初步寻求合理使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资源的基本策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的价值,不断提升教材文本的价值。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资源一、问题的提出1.以往的数学教材基本是单向传递知识和信息的工具,而现在的新教材具有了“对话”功能。教材的主人公是与学生年龄相仿的儿童,是可以对话的学习伙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生硬地使用教材,必须根据学情适时调控和修改。教师决不能被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框死,需要有一定的动态生成的意识和应变能力。教师过于拘泥于教材,势必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气氛沉闷,缺少情感的体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中指出:教材内容的呈现,应体现过程模式,积极反映数学发现与理论建立过程中的归纳和演绎两个侧面,充分展示数学抽象、理论形成、实践应用的完整过程。要提供有关知识发生的丰富背景材料或适当的问题情境,设计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栏目,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构建知识;要显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和探索、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合理利用好教材是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符合二期课改要求的。综观当前一些教师的教材观,一些弊端也日渐显露:(1)部分教师认为教材是专家们关心的事,与自己无关。这部分教师缺乏开放的教学思想和先进的课程观、教学观,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甚少。(2)部分教师在在教材的理解、使用上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能认真钻研教材,但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编者意图的准确揣摩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有的教师认为数学知识要与现实生活联系,课本知识不重要了,上课蜻蜓点水般涉及一下教材,搞一些所谓的联系实际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到下课时学生连书本上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搞明白。(3)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认为数学学习就是学习数学书上的知识,做数学书上的练习。而教师合理使用好教材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更好地通过数学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简明清晰地表达思考过程,并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我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转变陈旧的教材观,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让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材进行有效性地重组,较好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也让我们的学生能更为轻松地学好数学,用好数学。2.概念的界定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通常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包括文字教材和视听教材。教材内容虽经过了专家们的推敲和研究,仍有可能存在着局限性。同时,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并不一定适应所有地区和学生,它只是提供一种资源和参考。教材是教学的素材,我们必须明确我们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策略是通过实践研究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或方案。本文是解决与处理师生在使用教材中的常见问题,使数学教学活动做到概念准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知识系统、训练到位。3.合理使用教材资源的价值(1)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为师生开展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教学活动富有乐趣和挑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促进教师教法,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4)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对教材处理能力,增强教师之间学习和研究氛围。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东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师和学生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通过个别访谈形式了解教师、学生使用教材中出现的问题和心理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建立课题实验的现实基础。2.文献搜集法。通过文献搜集,了解相关的研究现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科学。3.行动研究法。这是主要的研究方法。根据低年级教材的特点及课程标准要求,制定合理使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的有效策略,并把这些策略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在实施的过程中收集各种反馈信息,然后对这些策略进行修改、调整、补充、完善,直至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把握好教材的方法。三、研究的实施(一)现状调查和原因分析2004年金秋,我们开始接触新教材,首先从中感受到了她的基础性、丰富性、开放性;接着体验到的是她的繁琐:几乎每天要进行新授课;其次是花花绿绿的图案替代了原先简洁明了的算式,这些都让习惯了旧教材的我们感到无所适从。我曾对本校低年级六位数学教师就对新教材的认识和使用新教材的感受进行随访,发现出一些先进的教材观只停留在思想认识层面上。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七成教师在穿新鞋走老路,基本是利用教材在照本宣科,依赖着教材上提供的例题,模式来进行备课,对教材的处理能力欠缺。结果,养成了一种对教参、教材的习惯性依赖,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成了教材的奴隶。课上学生的表现是平淡无奇,而自己的教学技能也是毫无长进。对二年级学生对使用教材的感受抽查也表明:绝大部分的学生喜欢老师能够灵活的使用教材,不要机械化地使用教材,同时他们也表明比较喜欢数学教材上的人物。从调查结果分析,归纳如下几点:1.长期以来,教师在利用数学教材上的例题和习题进行着灌输式教学,为了加快教学进度,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省去了教材的对话功能。机械性地使用着数学教材,很少对教材进行开发,再利用。2.部分教师没有把握好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重点与难点,熟悉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及其在全册教材、乃至全套教材中所处的位置。3.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实际的智能水平,根据教材内容规划好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二)科学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策略1.整体上把握好教材,着重处理好知识间的主与次,新与旧的辩证关系。教师在拿到一本新的教材后,首先要通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特点。明确各部分内容间的相互关系,把握每部分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每章节的编排意图,注意教材前后间的联系。然后这些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推敲、消化,内化为教师自己心中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弄清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是对教材而言的,难点是对学生而言的,关键是对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而言的。通常教材中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困难,或者需要用新方法去认识的内容,构成教学知识的难点。关键是指理解、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突破口,它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桥梁。教学二年级第一学期整理与提高中《5个3加3个3等于8个3》,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基础上,进行乘法分配律初步认识的教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复习与提高中《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是在前一个内容上的逆向问题,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乘法分配律思想。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根据这两册教材中的两个教学内容的共同点与联系点,适当地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在第一学期教学《5个3加3个3等于8个3》中,在学生们掌握了几个几加几个几的基础上,最后设计了15×6=?的拓展练习。让学生们利用数学学习中的迁移方法,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在教学第二学期《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时,由于在上学期学生们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突破了难点,所以这节课我基本上列为了练习课。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15×6=?,17×9=?的练习,让学生回忆上学期的内容,用已有的知识本领来解决现有问题,再在练习比较中探索新知。从学生的练习情况来看,对教材进行这样的安排,还是比较符合学生学情的。2.对教材,既要抓双基,还要重视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低年级教材在一些地方都有简略处,这些正是留给师生的创造空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空间,在抓好双基的基础上,组织好学生的进行再创造活动。教学二年级第二学期《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教材上第5页的内容分两部分:题1提供给学生正方体纸盒,让学生动手剪一剪,观察正方体展开图的形状(书上只出示四种),知道正方体展开图有很多种,形状也是不同的。题2出示4个正方形展开图,让学生先判断这4个图形能否折成正方体,然后动手折一折。起先,年级组的一位教师完全按照教材的安排顺序来开展教学活动,结果题2的练习对大部分学生来讲是无从下手,教师也是急在心里。为此,我与年级组的其他老师又一次解读教材,根据出现的问题,寻求症结所在。我们觉得要使学生能较为准确地判断是否是正方形展开图,还需得对正方体的展开图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否则是基础知识(动手剪一剪、看一看正方体展开图)看似有了,可基本技能(判断正方体的能力与方法)掌握得不牢固。在之后其他班级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教学的前一天先将正方体剪成展开图(可以适当多剪几个)准备后,在第二天的教学中先在黑板上呈现学生前一天的“作品”,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后知道正方体展开图有11种。然后设疑:这6个正方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有没有方法记住它们?在这环节我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操作、观察、类比、交流等活动中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对教材进行了补充):正方体展开图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具体的排列是:第一类,中间四连块,两侧各一个,共六种。第二类,中间三连块,两侧各一、二个,共三种。第三类,中间二连块,两侧各一个,有一种。第四类,两排各有三个,有一种。在探究出排列规律后,学生在进行书上题2的判断时得心应手。平时在做其它相应的练习时,也是有了一套自己的方法。3.适当增减教材内容。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教材只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条线索,并非教学活动的全部。教师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我们可以参考,不符合的我们可以完善或者改变教材。但需注意的是,在我们身边的教学中,有些教师片面的理解新课标的理念,任意删减教学内容,力争提高教学效率。这样不但把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搞得支离破碎,而且丢失了教学重难点,甚至违背了教材的旨意。4.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呈现方式。(1)通过已有知识来引入。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低年级学生所学的概念有些可以通过已经掌握的已有概念引入。例如进行计算两(三)位数加减两(三)位数教学时,通常通过两(三)位数加减一位数、加减整十数(整百数)来引入。(2)创设模拟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只能够来理解知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试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新教材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但教材呈现给学生的信息资源大都是静态的画面,学生需要被动地理解画面的意思,如果按部就班,就会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活跃,思维特点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思维活动的,逻辑思维较弱。数学的概念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枯燥的,数学学习应尽量具体化,形象化。应用教学。例如教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克、千克与计算》时,教材上第39页只提供“1个2分的硬币重约1克”的教学信息。这对于生活经验缺乏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有的学生甚至没有见过2分硬币。为此,在此教学的前一天,我先让学生们回家准备带2分硬币(适当可以多带些)和一袋包装上标注有500克盐或糖到课堂中来。在第二天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掂一掂,亲身感知了1克(1个硬币)、1千克
本文标题:科学利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资源的策略实践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357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