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科技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1科技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10108)一培养目标1、本专业培养具有高深科技哲学理论素养,品德优良,学风严谨,有较强的事业心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实际工作者。2、要求博士研究生具有广博、深厚的科技哲学基础理论知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初步掌握第二外语。熟悉国内外本学科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具有独立分析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能熟练运用现代学术方法,对复杂课题进行独立地创造性研究。3、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包括理工农医类高校)、学术研究机构、政府机关、新闻出版等单位从事看科技哲学教学、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二研究方向1.科技与社会2.科学哲学3.科学文化三学制与学习年限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6年,不能提前毕业。四应修总学分数应修总学分:不少于13学分,其中必修12学分,选修1学分。五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1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2学分专业外语2学分学位专业课3学分前沿讲座5学分前沿讲座的形式:本专业的前沿讲座主要就本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使本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对当代学术发展的趋势有清楚的了解,以便使他们积极参加本2专业的前沿问题或重大课题的研究。前沿讲座主要采取主讲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以主讲人提出问题,阐明观点,随之进行讨论。博士生参加前沿讲座的次数不得少于10次,其中个人主讲不得少于2次。前沿讲座的考核方式:主讲两次次的平均成绩。2选修课2门6学分每个方向应选1至2门,计入总学分。鼓励选修跨方向或跨专业课程。第二外国语,2学分。博士研究生第一外语为英语的,第二外国语可作为选修课,第一外语为非英语的,则必修第二外国语,一般要修英语。3补修课同等学力、跨专业考入的博士研究生需补修本专业硕士课程2门,成绩计入本人档案,不计学分。六中期考核方式、内容、标准及考试形式等。本专业对博士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在第三学期进行。中期考核是对博士生入学一年来课程学习、科研能力、论文准备等的综合评估。考核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以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级计分,考核不合格者不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中期进展报告、论文预答辩等的具体安排及相应的考核办法;学术水平、创造性成果及工作量等方面的要求。成功的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是提升博士论文的学术价值的重要一环。要求博士生在广泛调查研究、大量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和掌握当前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的基础上,与导师协商,拟定论文选题,独立完成开题报告的构思和写作。论文开题报告一般与中期筛选同时进行。论文开题报告过程中,博士生要向指导小组汇报自己论文的写作计划和论文主题构思。只有在开题报告获得博士论文指导小组成员的普遍认可的前提下,论文写作才能进入写作阶段;如未通过开题报告,应在三个月内修改自己的论文选题,重新开题。中期进展报告。为保证论文质量,本专业对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即每隔3-5个月向导师汇报一次论文进行情况,在第5学期末向指导小组全面汇报论文进展情况,指导小组帮助学生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难题,提供研究思路,使博士论文写作顺利进行。博士生学位论文是衡量本专业学科培养博士水平以及博士生学术水准的重要标志。本3专业的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博士生站在学术发展的前沿,勇于开拓新领域,吸收现代学术研究的方法,对科技哲学诸问题做深入研究。博士论文要求有创新性或较大的学术价值。博士论文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它是一篇系统、完整的研究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而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论文(字数不得少于10万字)。为保证论文质量,写作时间不得少于两年,硕博连读者写作时间不得少于三年。一般在第6期开学第一个月进行博士论文预答辩,要求博士生将自己的博士论文向指导小组进行全面陈述,指导小组根据学术水平,以决定是否进行博士学位论文正式答辩。在预答辩中,未通过者可延期答辩。具体答辩程序、时间、方式根据学校学位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八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在学期间,需以第一作者身份、山东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至少发表1篇由CSSCI索引期刊收录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方可申请博士论文答辩。附: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一)阅读书目1、Klemke,E.D.,(eds.)IntroductoryReadingsinthePhilosophyofScience,PrometheusBooks,1988.2、Feyerabend,P.K.,Realism,RationalismandScientificMethod,(philosophicalpaperVol.1),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1.3、Feyerabend,PaulK.,ProblemsofEmpiricism(philosophicalpapersVol.2).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1.4、Kuhn,ThomasS.,TheStructureofScientificRevolutions.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70.5、Lakatos,Imre,TheMethodololgyofScientificResearchProgrammes.JohnWorrallandGregoryCurrie(ed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istyPress,1978.6、Laudan,Larry,ScienceandValue.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4.7、Newton-Smith,W.H.,TheRationalityofScience.Routledge,1981,p.268.8、Putnam,H.,Reason,TruthandHistor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1.9、Rothbart,Daniel,(ed.)ScienceReasonandReality,PekingUniversity,200210、Shapere,Dudley,ReasonandtheSearchforKnowledge.D.ReidelPublishingCompany,1984.11、Watkins,John,ScienceandScepticis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4.12、Ihde,Don.TechnologyandtheLifeworld.Bloomington:IndianaUniversityPress。13、Heidegger,Martin,TheQuestionConcerningTechnologyandOtherEssays.Harper4andRow,Publishers,NewYork,1977.14、Heidegger,Martin,ContributionstoPhilosophy(fromEnowning),IndianaUniversityPress,BloomingtonandIndianapolis,1999.15、Heidegger,Martin,BeingandTime.BasilBlackwellPublisherLtd,Oxford,1985.16、Husserl,Edmund,TheCrisisofEuropeanSciencesandTranscendentalPhenomenology,NorthwesternUniversityPress,Evanston,1970.17、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18、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19、波珀:《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邱仁宗译,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20、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21、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2、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23、舒炜光、邱仁宗主编:《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25、巴伯:《科学与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6、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7、舒炜光主编:《科学认识论》(五卷本),吉林人民出版1990—1996年版。28、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9、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30、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3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32、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33、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34、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35、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36、巴里·巴恩斯:《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鲁旭东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37、巴里·巴恩斯:《局外人看科学》,鲁旭东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38、大卫·布鲁尔:《知识和社会意象》,艾彦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39、卡林·诺尔-塞蒂纳:《制造知识:建构主义与科学的与境性》,王善博等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40、迈克尔·马尔凯:《科学与知识社会学》,林聚任等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41、巴里·巴恩斯、大卫·布鲁尔、约翰·亨利:《科学知识:一种社会学的分析》(邢冬梅、蔡仲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2、布鲁诺·拉图尔、史蒂夫·伍尔加:《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社会建构》,张伯霖、刁小英译,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543、史蒂芬·科尔:《科学的制造》,林建成、王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44、[美]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商务出版社2003年版。45、[英]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版1986。46、约瑟夫·本·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四川人民1988年版。47、[美]科尔:《科学界的社会分层》,华夏1989年版。48、[美]克兰:《无形学院》,华夏1988年版。49、[美]加斯顿:《科学的社会运行》,光明日报1988年版。50、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三联1991年版。51、[美]D·普赖斯:《小科学与大科学》世界科学社。52、[美]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商务1979年版。53、[美]希拉·贾撒诺夫等编:《科学技术论手册》,北京理工大学2004年版。54、[法]拉图尔著:《科学在行动:怎样在社会中跟随科学家和工程师》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二)期刊杂志1、BritishJournalforthePhilosophyofScience,PublishedbyBritishSocietyforthePhilosophyofSciencebyOxfordUniversityPress,GreatBritain.2、PhilosophyofScience,PhilosophyofScienceAssociation,U.S.A3、PhilosophyofSocialSciences,SagePublications,Inc.4、StudiesinHistoryandPhilosophyofScience,Pergamon,GreatBritain.5、InternationalStudiesinthePhilosophyofScience,Routlege.6、JournaloftheHistoryofPhilosophyTheJournaloftheHistoryofPhilosophy,Inc.,U.S.A7、Philosophy,CambridgeUniv.Press8、Mind,OxfordUniv.Press9、Historya
本文标题:科技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363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