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汉赋、秦汉散文教案课时:两大节,第一大节完成社会背景和汉赋的讲解,第二大节完成秦汉散文方法:文学史和作品选结合着讲第一课时一、古代文学的分期问题二、社会背景的总体概述三、汉代文学的整体情况四、汉赋讲解第二课时一、秦朝的散文,李斯,《谏逐客书》,吕不韦《吕氏春秋》二、西汉的散文三、东汉和西汉之间的不同点,比较四、东汉的散文主要内容第一课时秦汉文学指的是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到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在学习秦汉文学之前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分期问题。从总体来把握一下。一、古代文学的分期问题河流有上游、中游、下游,中国文学史也可以分成上游、中游、下游,这就是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成七段: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这三古七段主要是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的文学本身发展变化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我们今天要讲的秦汉文学是属于三古中的上古期,七段中的第二段。秦汉文学出现了不同先秦文学的一些新的特点。首先是创作主体的的处境有了变化,战国时代游说于列国之间的士,聚集到统一帝国的皇帝或诸侯王周围,形成若干作家群体,他们以歌功颂德或讽喻谲谏为己任。如武帝时的司马相如、东方朔,吴王刘濞(pi\bi)门下的的枚乘、邹阳。这些“言语侍从之臣”正好成为大赋这种汉代新兴文体的作者。与汉代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相适应,汉代文学以大为美,铺张扬厉成为风尚。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相适应,汉代文学失去了先秦文学的生动活泼与多姿多彩,而形成格式化的、凝重板滞的风格。然而,对于中国诗歌来说,汉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朝代。《诗经》那种四言的躯壳到了汉代已经僵化了,楚辞的形式转化为赋,汉代乐府民歌却以一种新的姿态和新的活力,先是在民间继而在文人中显示了不可抗拒的力量,并由此酝酿出中国诗歌的新节奏,新形式,这就是历久不衰的五七言体。刚才讲的就是秦汉文学的整体状况,从这里大家可以看出秦汉文学和先秦文学的不同,这样大家在头脑中就能有一个关于秦汉文学的整体的轮廓,当我们详细讲解秦汉文学的时候,也方便大家进行前后思考。二、社会背景的介绍。哲学上我们学习的是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我们学习文学史的时候,我们首先必须要了解的就是这种文学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只要了解了一个朝代的社会情况、历史背景,我们才有可能掌握好这个朝代所出现的文学。比如说为什么有学者指出“秦世不文”呢?为什么赋成为汉代的代表性文体,为什么赋“以大为美”?文学史上为什么会出现“唐诗宋词元曲”这样的说法?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和这些文体所对应的社会背景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在我们学习秦汉文学以前,先来大体了解一下秦汉的历史背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纷争的局面,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统一之后呢,采取了一系列的巩固统治的措施,比如说:【见于非版P159】然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并没有给文学的发展带来生机,相反,由于秦王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实行了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开始是焚书,毁灭了许多古代的文化典籍,接着是坑儒,【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发动了70万人去造阿房宫、骊山陵。有两个方士侯生、卢生讥讽议论了秦始皇,始皇大怒,派御史去审问。诸生相互举发,牵连出了四百六十余人,这些人全部被秦始皇坑杀于咸阳】文学创作空前冷落,再加上秦朝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所以在文学方面没有什么成就,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也屈指可数,我们要讲的也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李斯。由于秦王朝实行了暴虐的统治,至于是如何暴虐的,相信大家都听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可想而知了。所以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起义失败后,继之而起的刘邦、项羽灭了秦王朝,后来刘邦和项羽有打了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败,刘邦建立了汉朝,俗称西汉,刘邦成为汉武帝。汉代的历史情况,见【于非本P158-159】大家了解了历史背景之后,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汉代文学的基本情况。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地作家的出现,产生了一批把文学创作当做生命寄托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文人。文坛在经历了秦代和汉初的沉寂之后,到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作家群体再度生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生不已,人才辈出。详细讲解见【袁行霈本P156-159】汉代文学的各种体式以及汉代文学的分期。见【袁行霈本P165-168】三、汉赋1、赋的来源、发展,在汉代赋的分期情况2、西汉的赋作家及作品简单讲解。贾谊、枚乘、司马相如、其他。作品分析,艺术特征。劝百讽一的原则。【袁行霈本和于非本结合着讲。】3、东汉的赋,两大类,代表作家及作品。先讲东汉和西汉之间的不同、变化:题材、创作主旨的不同。四、散文从秦到西汉是中国古代散文诸体渐趋完备的时期。秦代由于时间短,在文学上的建树很少,可以称述者,只有在统一六国之前由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编成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前者文风畅达,后者辞采华美。汉兴以后,陆贾、贾谊、刘安诸人总结前代历史教训和诸子百家之说,其文铺张扬厉,纵横捭阖,有战国遗风。从总体上来说,秦汉两代的散文可以分成三个大类:政论散文、记事散文、抒情议理散文。政论散文的重点在西汉前期,我们要精读贾谊的《过秦论》和《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su疏》,对于记事散文,我们要了解它的特点以及对后代小说的影响,尤其要注意一下课文中所引用刘向写的两个故事。对于汉代的抒情议理散文,应注意从书信发展史的角度去理解。我们要精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杨恽yun的《报孙会宗书》,徐淑的《答夫秦嘉书》,熟悉内容,了解艺术特色即可。【贾谊】沽溉后人,其泽甚远【鲁迅语】1、生平遭际贾谊师从李斯,李斯又师从荀子,所以说贾谊是荀子的再传弟子。贾谊,洛阳人,是西汉文帝时代杰出的青年思想家和政治家。十八岁,便以才华闻名于郡中。由于吴公的推荐,文帝召贾谊为博士。当时贾谊二十出头,年龄最小。文帝每一次下诏让大家议论某一件事,许多老先生提不出自己的意见,贾谊却能够对答。汉文帝很喜欢他,不断破格提拔,一年之中,贾谊被提到太中大夫。贾谊认为汉朝建立二十多年,天下比较稳定,应当进行改革,改变历法的正朔,变易服色制度,改变官的名称,提倡礼乐文化,并且起草了改革的内容。主要有颜色尚黄,数字用五,官员的名称全部改变新的,报给汉文帝。汉文帝赞成,但不主张全面改革。朝中许多老臣对贾谊的改革亦不赞成,所以当汉文帝想任贾谊为公卿,主持改革,提出来让百官议论,征求意见时,便遭到了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一批人的强烈反对。年轻的皇帝看到这么多老臣反对,也就不再提关于改革的事,与贾谊的关系也就渐渐疏远了。后来担任了梁怀王太傅【怀王好《诗》《书》】。再后来,梁王从马上摔下死了,贾谊感到不得志,又遇上这样倒霉的事,伤心至极,经常啼哭,一年后也死了,当时才三十三岁。少年有为破格提拔贾谊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少年时,就跟着荀况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张苍学习《春秋左氏传》,后来还作过《左传》的注释,但失传了。他对道家的学说也有研究,青少年时期,就写过《道德论》、《道术》等论著。他又酷爱文学,尤其喜爱战国末期的伟大诗人屈原的著作。汉高后五年(前183年),贾谊才18岁,就因为能诵《诗经》、《尚书》和撰著文章而闻名于河南郡。当时的河南郡守吴公(后为汉朝廷尉),是原来秦朝名相李斯的同乡,又是李斯的学生。吴公了解到贾谊是一个学问渊博的优秀人才,对他非常器重,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十分宠爱。吴公是李斯的学生,也是很有学问的,贾谊在他门下学习,受到很大的教益。这时,贾谊为了勉励大家学习,传授《春秋左氏传》。吴公治理河南郡,成绩卓著,社会十分安定,被评定为天下第一。汉高后八年(前180年),高后吕雉死,右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杀诸吕,迎立高帝刘邦庶子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第二年,即汉文帝刘恒元年(前179年),吴公被征召到中央政府,任命为廷尉(最高司法长官)。吴公没有忘记他的得意门生,就向汉文帝推荐说:贾谊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是个年轻有为的人才。汉文帝就把贾谊召到中央政府,任命为博士。从此,贾谊步入了政治活动的舞台。当时贾谊才二十一岁,在当时所有的博士中,他是最年轻的。博士是一种备皇帝咨询的官员。每当汉文帝提出问题让博士们议论时,许多老先生一时讲不出什么来;但是贾谊与众不同,因为他学识渊博,又敢想敢说,因此对文帝提出咨询的问题对答如流,滔滔不绝,说得有理有据。其他的博士们都认为贾谊说出了自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看法,非常佩服他的才能。这使汉文帝非常高兴,在一年之中就把他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这是比博士更为高级的议论政事的官员)。贾谊认为汉朝已经建立二十多年了,政局大体稳定,为了巩固汉朝的统治,他向汉文帝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进行改革。他的改革建议,是针对汉承秦制而发的。他认为汉朝承袭了秦朝的败俗,废弃礼义,应该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他建议制订新的典章制度,兴礼乐,改正朔,易服色,改变官名等等。改正朔,就是改变秦以“水”为德,以十月为一年之始这样的历法;易服色,就是改变秦的服色尚黑的制度,主张汉的服色应该尚黄。由于当时文帝刚即位,认为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但是对贾谊的其他建议,文帝是采纳的。如文帝二年,贾谊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积贮疏》,指出当时社会上出现的“背本趋末”(也就是弃农经商)以及“淫侈之风,日日以长”的现象对统治者不利,主张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以达到安百姓治天下,即巩固汉王朝统治的目的。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鼓励农业生产,这对恢复经济、建立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起了积极作用,在当时符合社会的发展。但是重农抑商作为封建统治者长期的既定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越往后它的消极作用就越明显。在当时,贾谊还帮助汉文帝修改和订立了许多政策和法令,以及遣送列侯离开京城到自己封地的措施,汉文帝都采纳了。但这些法令和措施的实行,还是有阻力的。例如,遣列侯到自己的封地去,实行起来就很困难,很多功臣不愿离开京师。当时丞相陈平已死,功劳最大、权最重的是绛侯周勃,汉文帝让周勃带个头,就免了他的丞相职务,到自己的封地去。这样一来,列侯们才陆续离开京师。由于这个建议是贾谊提出的,这就难免得罪了这些功臣元老。阻力首先来自功臣显贵们,如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周勃原是以织苇薄为生的小手工业者(还兼作吹鼓手),灌婴原是贩布的小商人,他们跟随刘邦东征西讨,战功显赫,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后来又除诸吕立文帝安刘氏再立新功。他们封侯拜相,位高权重;但他们又是一些没有文化的“大老粗”,尤其是周勃,更以“钝椎少文”出名。到了文帝朝,他们已经年老,自恃功高,思想守旧,胸襟狭隘。当贾谊这样学识渊博又有革新思想的年轻知识分子在汉王朝崭露头角时,这些老臣显贵们一方面因他年纪轻资历浅而看不起他;另一方面又因他才华出众而心怀妒忌。让贾谊当个博士、太中大夫之类只议论而无实权的官职,他们还能容忍,而一旦要让他升到公卿之位委以重任,和这些显贵们平起平坐,他们就难以忍受了。他们就众口一词地攻击贾谊:“这个洛阳人,小小年纪,学识浅薄,一心想专擅权力,要把国家的许多大事搞乱了!”当时文帝即位不久,而周勃、灌婴这些人是先帝的旧臣,权重势大,文帝虽爱贾谊的才能,但也不能违背权贵的意愿而进一步提拔他。当时在贾谊面前还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这就是文帝的宠臣佞悻邓通,邓通本是一个没有任何本事的人,完全是由于一个极荒唐的原因而得宠于文帝。原来文帝这人挺迷信,有一次他做梦要上天,上不去,有一个“黄头郎”从后面推了他一把,就飘飘然地上天了。文帝一觉醒来,非常高兴,就到渐台这个地方,暗
本文标题:秦汉文学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372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