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立足于课程标准,利用新史学观搞好第二轮复习
立足于课程标准,利用新史学观搞好第二轮复习新课改的背景下,高考试题的命制方式已经发生改变,在传统模式下教材版本单一,命制试题仅依据这单一版本的教材,但在新课改下,历史教材日趋多样化,如岳麓版、人民版、人教版等多种版本并存,一省、甚至某一市所使用的版本都有所不同,这就使命题者不可能再依据某一版本来命制试题,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成为了唯一的依据。针对最近几年课改区高考试题的分析,不难发现命题素材超出教材的范围,出现了很多学生,甚至教师见都未见过的材料,这就要求我们明确:①历史教材既是学生学习的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②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但绝对不是唯一的资源,③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比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更重要,我们必须要将这些认识实践于我们的历史复习中,紧抓课程标准,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归纳。否则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考试要求。在复习的过程我们应学会从多层面,多角度去指导学生复习,要利用各种史学观来解答历史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现在常用的史观有: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世界史观、全球史观等,当然无论哪种史观,其归宿点都是为了实现历史教学之基本功能——帮助学生从世界文明走势这个大视野下认识中国及世界的现状,从而明确个体的价值和责任。第一部分近几年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新观念近年来,除了唯物史观外,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等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史观已成为高考历史试题之魂,几乎已是脱离史观不成题了。因此我们对必须了解新史观。这几种史观的要义,可概述如下:(一)史学范式1.唯物史观(一)唯物史观要求研究全部历史,也可以说是要研究整体的历史。(二)唯物史观告诉人们,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三)唯物史观要求人们用辩证的观点、方法看待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四)唯物史观最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于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五)在唯物史观与具体的研究对象相结合的过程中,推动理论的创新。2.现代化范式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正经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现代化既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指完成现代化过程的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状态。从18世纪到21世纪末,世界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次现代化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将来还有新的发展。3.全球史范式(整体史范式)“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从“世界史”的角度观察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看出它经历着“从分散到整体”的过程。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区域化”。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全球化史观关注:(1)中国古代文明对西方文明进步的影响及相互关系(儒家思想)(2)西方近代文明对中国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启蒙思想、民主法制等“西学东渐”)(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和鸦片战争后;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后)例1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回答:(1)依据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阐述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2)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扼要归纳导致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3)你认为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的优秀文明成果?【参考答案】(1)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变;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2)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3)要善于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反对全盘西化和盲目排外,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文化创新。例2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国际商品的流动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推动国际经济规则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对比,决定了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材料二: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有选择地向第三世界国家投资。贸易自由化所创造财富中的70%被发达国家获得,占世界人口85%以上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获得30%。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发达国家占据着高层次的工业部门,而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工业部门的层次是比较低的。回答:(1)材料二反映了世界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的哪些特点?(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发达国家主导国际经济规则的原因。[答案]:(1)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相互依存,贫富差距加大;发展中国家工业落后,缺乏竞争力。(2)近代以来资本主义长期发展,发达国家在贸易、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拥有优势。4.文明史范式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例题:材料一古代东亚对人类文明有独特的贡献,华夏文明或称中华文明是东亚文化的主流……中华文明所处地形复杂,族群众多,但它在历史上长期保持了自己的文明特征,如精耕农业,统一帝国,儒家伦理,历经磨难而未曾中断,彪炳于世界,贡献于人类、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材料二相比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日本独特或例外之处:其一是历史上形成的有特色的文化……勤于和善于学习外国、外民族先进文化,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并存性”亦即“日本文化的基本形态的传统上属于什么都可以型”和“全面摄取型”这样一种传统的引进外来文化的方式。材料三20世纪上半期,有着自己文化与传统的亚非拉国家,在沿着原有轨迹缓慢行进的同时,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更强烈的冲击,还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正在寻求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民族解放之路,不少国家建起了现代政党,制订出资产阶级性质或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请回答:(1)用史实简要说明根据材料一中概括出的中华文明主要特征。(2)阅读材料二,以明治维新为例,简述近代日本是如何“学习外国、外民族先进文化”的?(3)材料三中20世纪上半期亚非拉国家“受西方资本主义更强烈的冲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简要回答中国是如何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民族解放之路的?(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哪些现象?在强调文明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今天,你有何认识?参考答案:(1)精耕农业: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铁器、牛耕等(答出教材上任何一项与农业技术有关的史实);儒家思想:(回答西汉以来儒家思想就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历经磨难未曾中断;虽然经历了几次大的分裂和外族入侵,但中华文明一直延续;影响深远:中华文明对亚洲、欧洲乃至世界文化影响重大。(任举一合理事例即可)(2)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训资本主义建设人才。(3)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加紧侵略亚非拉地区。出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4)现象: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冲撞与交融。认识:历史上文明之间的交流是各个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要有宽容心态理解和尊重人类社会不同文明等。5.社会史范式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这种史观指引人们“从下而上”的观察历史,注意历史上的“小人物”、“小事件”,这就弥补了“从上而下”地观察历史,只注意“大人物”、“大事件”的传统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的局限性。6.生态史范式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人与自然界、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动态变化中保持平衡。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如果人类的行为严重地影响和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最终双方都要受到损害。(二)史学范式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新范式提供新主题;新范式基本概念为试题提出关键词。2、传承、交流、融合是文明史范式的基本概念;3、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等是现代化范式的基本概念。4、交往、联系、全球化、集团化是整体史范式的基本概念;5、新范式提供新材料;新范式指导正确解答新问题。如:认识近代社会的变化和变化原因。应该通过课程使学生意识到近代社会的转型第二部分透过高考试题,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009年全国(Ⅰ)卷分析2009年高考文综综合能力测试全国(Ⅰ)卷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规定的要求与内容进行命制,整套试卷结构模式、题型、题量和所占分值与去年相比没有变化(12-23题为历史选择题,共48分;37题为材料题,32分;39题为政史地综合题各占20分);所有历史试题,除选择题第16题外,全部为材料题;民主与法制建设(18、19、20题)、经济全球化(23、39题)、民族融合(16题)、农业发展中的土地与赋税等事关民生问题(37题),仍然是今年高考历史考查的主题;选择题第12仍然是考查历史和社会常识。从社会生活和文化的角度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试卷中得到了强化,如选择题中的第12、13、14、16、18、22题等;三是选择题的难度较大(如14、16、19、20、21、22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新情境、新材料和新问题的能力;四是选择题第12题所考查的历史和社会常识,远不是人们考前所猜想的谥号、庙号、年号、节日、纪年等问题,而是人们姓氏(司马氏)的起源。一、试卷结构和内容分析表1、考点知识分值和分
本文标题:立足于课程标准,利用新史学观搞好第二轮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398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