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报告
《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报告《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报告一、《货币银行学》课题组的成立《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的传统的必修课程。我校在设立金融学专业之初即开设本课程。为加强《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货币银行学》的教学质量,我院于2003年3月向学校申报了《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课题,并获批准。随即组建了《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课题组。课题组已于2005年12月完成了校级精品课程《货币银行学》的建设工作,并通过了项目鉴定。目前,仍然由本课题组负责申报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项目。课题组的成员包括:1、吴军,教授,课题组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2、郭红玉,教授,经济学博士,课题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财政金融理论与政策;3、陈涛,讲师,经济学博士,课题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4、粟勤,教授,在读博士,课题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学;5、孙东升副教授,在读博士,课题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银行信贷理论;6、何丽芬副教授,在读博士,课题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市场理论与实务;课题组成员的选定注意了学源背景、职称结构、主教课程和研究方向的搭配以保证高质量的完成任务。二、《货币银行学》课程调研(一)《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回顾作为金融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已有很长的历史了。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经济的改革、开放以来,大致经历了这样两个标志性的变革:一是实现了从“货币信用学”向“货币银行学”的演化,二是完成了“两个并轨”的改革。上世纪50年代初,高校财经类专业就开设了《货币信用学》课程。当时,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从前苏联引进的,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部分,即《资本主义货币信用学》和《社会主义货币信用学》。《资本主义货币信用学》所使用的教材是从前苏联引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流通与信用》,《社会主义货币信用学》所使用的教材也是在前苏联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货币流通与信用》教材基础上改编的。该模式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适应经济、金融的改革开放,到80年代初期,在引进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潮流推动下,《货币信用学》课程在内容上也开始了更新。国内主要高校的金融类专业在货币、信用和银行三部分构成的传统《货币信用学》框架中,加入了有关金融市场原理方面的1《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报告内容,逐渐趋近西方的《货币银行学》结构体系,并将课程名称变更为《货币银行学》,最终在80年代后期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货币银行学原理》、《中国社会主义金融理论》和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经济为背景的《西方货币银行学》三门课程并存的货币银行学教学模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逐步在实现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由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过渡,经济运行过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体制的转轨,在理论上也逐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为体现市场经济的金融机制,本身并不存在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内在要求;金融的国际化,使货币、信用、证券、保险等融资性交易突破了国境界碑的限制,以金融国际化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得到了广泛而迅速的发展,从而使得金融制度与业务的国别差异越来越模糊了;金融的深化,产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使得金融在一国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金融的高科技化,意味着现代科学技术与金融业务的广泛融合,传统方式进行的融资和支付业务,为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现代金融工具所取代。这一切变化,决定了金融制度与业务逐渐与国际趋同,客观上要求金融理论及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于是,《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开始了“两个并轨”的改革,即东西方并轨和社会主义部分和资本主义部分并轨。各高校先后将《货币银行学原理》、《西方货币银行学》与《社会主义货币银行学》三门课程合并为《货币银行学》一门课程,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将《货币银行学》课程纳入了经济类学科的核心课程。与此同时,教学内容也不断更新,形成了以现代宏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当代中国经济为背景、反映现代金融理论前沿的《货币银行学》课程。(二)其他院校开设《货币银行学》的情况在进行工作之初,我们对国内外院校开设《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情况做了调研。由于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在1990年代即将《货币银行学》规定为经济类学科的核心课程,同时作为金融学专业六门主干课程,因此,调查到的财经类专业在本科阶段均开设了《货币银行学》课程,包括:BerkeleySchoolofCaliforniaUniversityCornellUniversityChicagoUniversityStanfordUniversityPrincetonUniversityUniversityofMichigan香港中文大学金融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南开大学金融系2《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报告武汉大学商学院厦门大学金融系西南财大金融学院中央财大金融学院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金融系山东大学调查方式:网上资料查寻,实地访问参观座谈,咨询同学同事朋友。(三)关于《货币银行学》与《金融学》课程名称的确定和授课内容的比较日新月异的金融实践推动了金融学科的不断向前发展。货币银行学作为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金融专业的主干课程,本课程的外延更加宽泛,内涵也更加丰富。因此,有些院校将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发展为“金融学”,以货币、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为主线,沿着货币→金融资产→金融市场运行→金融机构营运→宏观调控与监管来设计课程体系,在结构上既注重金融运行的微观化和市场化,又注重金融控制的整体化与制度化。但是,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认真研究,根据《货币银行学》在我院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定位,我们仍然沿用了《货币银行学》的课程名称,在教学内容上以货币、信用和银行为主线,沿着货币——信用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对外金融关系——货币供求——货币政策来设计课程体系。这种安排基于我们的对金融学发展的认识和理解。金融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发展的学科。20世纪初,当纸币取代金属货币、货币制度与信用制度融为一体时,金融学就已经形成了。传统的金融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货币、信用、银行三个方面,并侧重于货币流通规律、资金融通的一般性研究。进入1930-40年代,凯恩斯主义兴起,使货币政策、金融调控等宏观经济学内容纳入了金融学研究的范畴,将金融理论与宏观经济分析结合在一起,为国家运用金融手段干预经济生活奠定了基础。之后,弗里德曼、卢卡斯等人又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在国际货币领域,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国际货币体系经过不断调整和重组,在经过了浮动汇率制之后,逐步形成了区域性跨国货币联盟的格局,这些变化丰富了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对金融学教学内容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是微观金融学学的发展。金融经济学、公司财务、投资学等构成微观金融学的核心内容,为现代金融学提供新的分析工具、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对金融学发展的简单回顾使我们认识到金融学的发展并非只有单一的一条线索,金融学应该是宏观金融学与微观金融学的统一在对金融学科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我院重新修订了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将《货币银行学》、《投资学》和《公司财务》作为金融学专业本科课程的基础课。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上,我们注意引进金融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教学内容的3《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报告安排上仍以货币、银行的内在功能和活动作为总体框架。这样的安排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对象是本科二年级的学生,也是金融学专业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所以我们把《货币银行学》作为引导学生进入金融学殿堂的入门课;(2)作为入门课程必然受到学生知识储备的限制,例如,如果学生不了解政府行为和财政政策,就很难理解中央银行及其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是坚持以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为主;(3)《货币银行学》的课时只有周三学时,如果以《金融学》为框架构建教学内容,将导致内容过于庞杂,为求面面俱到反而造成顾此失彼。(四)关于教材的选用和编写随着各高校对金融学专业教学的重视,《货币银行学》的国内版教材和引进教材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引进教材有:(1)《货币与银行》,弗里德曼著,潘文星译,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年2月;(2)《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劳伦斯·S·里特等著,上海翻译出版公司;(3)《金融学》,莫顿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4)《货币金融学》,米什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5)《现代金融学》,周大中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国内自编教材中影响较大的有:(1)《货币银行学》(第二版),夏德仁、李念斋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5月;(2)《金融学》,黄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3)《货币金融学》,殷孟波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3月;(4)《货币银行学》,易纲、吴有昌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5)《金融学》,曹龙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6)《货币银行学原理》(第四版),郑道平、龙玮娟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1月;(7)《货币银行学》(修订本),姚遂、李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11月;(8)《货币银行学原理》(第二版),周骏、王学青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4月;(9)《现代货币金融学》,汪祖杰,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8月;(10)《金融学》(第二版),王松奇,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1月。在教学中,我们曾选用了部分上述教材,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上述教材或多或少有作为本院本科生教材不适合的地方,如有的教材史料翔实、内容丰富,但教材内容或编排体例不是针对本科生的教学要求,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和基本逻辑不是十分明确和突出,内容分析深入浅出不够;而有的教材内容过于庞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学习时间内,学生很难全面把握教材的整体框架和内容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以自编讲义和课件为主要教学工具,推荐了黄达教授主编的《金4《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报告融学》和曹龙骐教授主编的《金融学》作为主要教学参考教材。经过多轮试用,由本课题主要参与教师在《货币银行学》讲义基础上完成的《货币银行学》将在2005年秋季出版。三、《货币银行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定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货币与银行无论从历史上,还是逻辑上都是金融业的源头和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证券业、保险业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都是在银行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和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无论是私人部门的经济活动,还是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无一不是通过货币资金的运动来进行的。不了解货币银行学的有关知识,就无法理解利率、汇率和股票指数对微观主体经济决策的影响,更无法理解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与经济过热和经济衰退的关系。(一)《货币银行学》的主要内容本课程定位为金融学专业以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内容上以货币、信用和银行为主线,沿着货币——信用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对外金融关系——货币供求——货币政策来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涵盖了有关货币基础知识、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金融体系构成和主要业务、对外金融关系、货币政策、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等方面的金融知识,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可以理解和掌握货币银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构成要素和主要业务活动,理解和掌握货币供求理论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为进一步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程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章,重点介绍货币、信用和金融市场等基本范畴和基本知识;第二部分是第3、4章,集中介绍金融机构体系、利率原理;第三部分是第5、6、7章,重点阐述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和对外金融关系;第四部分是第8、9、10章,主要介绍货币需求与供给、货币均衡与总供求、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第五部分是第11章,介
本文标题:《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1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