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深挖教材优化研学问题的设计,提升研学课堂效能
附件1:小学数学学科举行“用好新教材的教学案例”征集和评选活动申报表作品标题深挖教材优化研学问题的设计,提升研学课堂效能——《分数的简单应用》同课异构案例分析案例类别□A□B申报人梁志洪联系电话18028680430单位番禺区西片教育指导中心主要内容、实践情况简介及学术价值本文主要内容是记录在番禺区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中,南村镇华南碧桂园学校孙丽萍老师和钟村中心小学张艳媚老师分别执教的《分数的简单应用》一课。两节都是研学课堂,但在设计和实践都不着较大的区别;在教学与学习效果上也着不同的区别。如何深挖教材以及结合主题图信息,优化研学问题的设计,提升研学课堂效能,成为我们在使用新教材中一个新的挑战;同时也是我们下一阶段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的新一挑战。只有真正的掌握教材,才能更好的使用教材单位意见(请学校审查作品的真实性,并加盖公章)学校盖章年月日区学科意见(要求说明作品的特点),推荐该作品参与□征集□评选负责人(签名):年月日评委意见评委(签名):年月日深挖教材优化研学问题的设计,提升研学课堂效能——《分数的简单应用》同课异构案例分析【案例背景】对比实验版教材与修改版教材,第一感觉最大的区别在于:主题图的设计与功能上。打开书本我们随处可见一幅幅五颜六色、生动有趣的图画,一幅幅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图,非常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的特点。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活力,融入了生活气息,而且把抽象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拓展了创新的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课程资源。在番禺区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中,南村镇华南碧桂园学校孙丽萍老师和钟村中心小学张艳媚老师分别执教的《分数的简单应用》一课中,让我深深的感到:如何深挖教材以及结合主题图信息,优化研学问题的设计,提升研学课堂效能,成为我们在使用新教材中一个新的挑战。【教学内容分析】修改后的教材在实验教材“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三小节“分数的简单应用”。安排了“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有分数表示”的教学内容(例1),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学会用简单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分数概念的抽象性及其理解方式的多样性,是儿童理解分数概念的困难所在。因此,教材中单元主题图中创设了“秋游户外野餐”的场景,唤起学生经验,激发认知冲突,引出新知,体会分数产生于生活实践。另一方面,注意借助几何直观,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帮助学生认识分数。分数概念既具有“数的特征”,也有“形的特征”。教材借助不同的实物模型(月饼、苹果)等数形结合,帮助学生认识分数形的特征。【案例的描述】1.关于从一个物体看作单位“1”与一些物体看作单位“1”的初步感知上,两节课都作不了不同的安排。孙老师的设计是:张老师的设计是:【案例的评析】从上面的两个设计中可见,孙老师是利用了书中的主题图,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有什么变化?二是还能用41表示吗?而张老师是自己另外创设的了一个小猪分饭的情境,先后一个饼,然后再分四个饼。从课堂的实际反馈来看,张老师的这个设计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高涨的,但相比之下,孙老师的设计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更能突出一个物体与一些物体的过渡。2.在深入地学习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一份或者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时候,在设计上两节课也有着不同的安排。孙老师的设计是:张老师的设计是:【案例的评析】两个的设计都是能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分,自己画等等,学生很容易出现的错是如何确定分母是多少,分子是多少。比如把6个饼平均分成2份,可能有学生就是写成62或者63。如何去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这个问题呢,相对来说孙老师的设计更具有梯度性、类比性和探究性,研学问题的设计更是符合了我们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中对研学问题的界定,能够激发兴趣、引导思维、提升能力。学生通过对“相同数量”物体平均分,得到不同分数;“不同数量”物体平均分,得到相同分数的对比实践,然后给出相应的研学问题:都把6个三角形平均分,选择其中1份,为什么得到的分数不同;如果三角形的数量再次增加,还是平均分成3份,选择其中的1份,分数会有改变吗?老师通过后教,让学生更明确分数中,分母与分子分别表示的含义(平均分的份数写在分母亲的位置,选择的份数写在分子的位置)而张老师则通过板书对总数、分母、分子、分数以及所得的个数对比来呈现给学生,学生也是理解了分数中分母和分子的分别的含义。但相比较之下,孙老师的通过以研学问题的巧妙设计,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和深入思考,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及对知道的理解是更深刻和透彻。是一节不折不扣充满学科味和研学味的数学课堂。【案例的反思】因为两节课都是用锦绣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上课,在课后我随机抽取的每班5个的同学进行简单的调查反馈,结果是孙老师授课班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掌握更好。如何深挖教材以及结合主题图信息,优化研学问题的设计,提升研学课堂效能,成为我们在使用新教材中一个新的挑战;同时也是我们下一阶段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的新一挑战。“研学后教”的核心理念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问题成为中心,使过程走向成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的有效的设计研学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首先是要明确实研学问题的界定:研学问题是指围绕学习学科核心知识和提升学科素养而预设或生成的需探究的教学问题。也就是说把学科的核心知识和难点内容设计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问题,或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共同疑惑生成可供探究的教学问题,即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建构出有意义和价值的答案的教学问题。二是“研学问题”的设计要求老师深刻的解读教材,充分的借助教材中的主题图,按一定的顺序设计(1.先进行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2.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3.按照学习目标设计学习内容;4.把核心知识和难点设计为研学问题)。三是需要根据不同的课型、知识点以及充分的分析学情的情况下设计,需要有科学性、探究性、递度性,还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反复的修正完善。《走进新教材探索新做法》中有这样一句话:能把新教材上下来是一种本事,能创造性地把新教材教下来又是一种能耐,能把新教材内蕴的理念和素材通过开发转化为教学实践并取得成效,这更是一种功底。只有真正的掌握教材,才能更好的使用教材。
本文标题:深挖教材优化研学问题的设计,提升研学课堂效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15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