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金融学》第三版第九章货币供给
第九章货币供给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理论第二节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第三节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第四节货币供给的决定机制第五节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第六节货币供给与相关经济范畴的联系回目录至下章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理论一、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内容二、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三、货币供给理论在中国回本章至下节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行服务的货币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给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一、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内容1.货币供给的涵义几点说明:(1)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决定其大小的是银行信贷收支(2)是一定时点上银行的负债总额。具体来说,存款量是商业银行的负债,现金发行量是中央银行的负债(3)研究货币供给的目的,是为了与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相吻合(4)货币供给量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它的调控存在困难(1)货币供给的定义(2)货币供给的形成和传导轨迹,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资产负债的账户关系,以及派生存款的形成(3)货币供给的三个要素,即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量以及货币供给量的决定(4)不同经济模式下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可能程度及其操作2.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内容(1)纸币流通可能导致通胀或通缩;(2)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权垄断(数量和调节)。二、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货币供应理论产生的宏观背景2.信用创造──货币供给理论的基础信用创造学说认为银行的功能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以此推动经济的发展信用创造学说的先驱者是18世纪的约翰·劳(JohnLaw),信用创造学说的另一杰出代表是阿伯特·韩(AlbertHahn)(对银行分类)。萌芽期(20世纪20年代):菲利普斯(C.A.Phillips)1921年出版的《银行信用》一书中最先使用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这一对概念成长期(20世纪60年代):将实证研究方法引进货币供给理论米德在《货币数量与银行制度》一文中阐述了在各种银行制度下货币数量如何决定的问题3.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过程丁百根在研究美国1919—1932年的经济循环时,推导出了一个货币供给方程式(依据资产=负债)弗里德曼和施瓦兹在二人合著的《1867—1960年的美国货币史》一书中对货币供给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卡甘在深入研究了美国1875—1960年货币存量变动的决定性因素后,得出了以下结论:长期的和周期性的货币存量变动取决于高能货币、通货比率和准备金比率这三个因素货币供给理论的一般结论:Ms=m.B,而货币供给理论则是从这个模型开始。三、货币供给理论在中国中国在1984年后才开始货币供给理论的研究。因为:①此前我国没有货币供给理论产生并付诸实践的条件(阶层是银行体系)。②此前我国也没有研究货币供给理论的客观要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货币供给理论及其供求平衡理论已成为我国的一门新兴学科,我国金融理论界以及经济理论界的学者们就这门新学科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获得了一批新成果。回本章至下节第二节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一、货币出自银行二、出自银行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三、流通中的货币主要由银行贷款渠道注入四、对“贷款引出存款”质疑的解析回本章至下节个人手持的货币最终只可能来源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一、货币出自银行1.个人手持货币的来源2.社会各单位手持货币的来源社会各单位的货币最终就只有一个来源——银行,从而全部流通中的货币也就只有一个出口——银行。对个人和社会各单位货币收入来源的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货币都出自银行,财政、企业单位、机关团体以及个人等只是货币的运用者,不得发行货币,货币只能由银行发行又不断回归银行,所以,银行是整个货币流通的中心环节。图示货币供给量的来源(1)这一结论仅适用于近代银行。这是由于:①银行体系中产生了中央银行②国家把中央银行收归国有③国家委托中央银行发行货币④纸币信用货币化和信用货币纸币化等情况的出现,才使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2)流通中的货币主要但并不唯一出自银行。在有些国家,铸币或硬币的发行权归属于财政部或政府其他部门。对流通中的货币或者说货币供给总量都出自银行这一命题还须作以下两方面的修正:3.两点修正中国和英国造币厂://从广义上讲,在信用经济条件下,现实流通中的各种形态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因为它们无不体现为银行的负债,即体现着信用关系。二、出自银行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银行的负债和货币银行负债的表现形式1.现金:在我国谓之“现钞”,实质上它是(中央)银行的一种负债,债权人是现金持有者(个人和单位)。这种负债有两个特点——无须支付利息和市场流通最低需要的部分无须返还。1.各种存款:不管其流动程度和使用方向如何,都是银行对存款者的负债。2.银行自有资金:它包括国家财政历年拨给的信贷基金(1984年我国银行统管企业流动资金以来,财政已停止拨付这项基金)和银行历年留用的利润积累两大部分。这是银行对国家(股东)的负债。3.银行结算中的资金:它是银行对在收付双方清算时因时间差所造成的货币资金的暂时利用(对收款方的负债)。显然,这应视作一种负债关系。三、流通中的货币主要由银行贷款渠道注入中国所有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汇总及简化表资金来源(负债)甲资金运用(资产)乙A1各项存款L1各项贷款A2银行自有资金L2金银库存占款其中:当年结益L3外汇库存占款A3流通中货币L4上缴财政款A4其他(结算中的资金)L5财政透支合计合计根据资金平衡表原理,有如下公式:A1+A2+A3+A4=L1+L2+L3+L4+L5(1)资金运用(资产)不增加,资金来源(负债)不会增加。因为增加信贷资金来源,至少要构成信贷资金来源的某一项资金增加。(2)资金运用(资产)发生变动,资金来源(负债)会相应变动。根据以上分析,再将原有的资产负债表加以简化,即可得出“贷款=存款+现金”这一恒等式。当然,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通过贷款和其他方式向流通中注入货币,但是这些方式最终还是由贷款所引起的。所以笼统地说,流通中的货币大多数是由银行通过贷款这一渠道注入的这一结论应该是正确的。四、对“贷款引出存款”质疑的解析1.“贷款决定存款”与“多存多贷”2.“贷款决定存款”与“具有最重要意义的始终是存款”3.“贷款决定存款”与“专业银行在信用创造中的作用”4.“贷款决定存款”与信贷失控5.“贷款决定存款”与组织存款回本章至下节第三节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一、现金运行机制二、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三、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消减过程四、存款货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回本章至下节将我国现金运行的几条主要渠道加以综合,可以得到下图。一、现金运行机制①现金主要在银行之外流通,进入银行体系之后或走出银行体系之前,现金都不是流通中的,尽管它仍然以现金形态存在。②如果银行体系既不增加现金投入,也不组织现金回笼,那么,无论现金如何流通,它只会发生持有人结构的变化,而不会有数量上的增减。③现金流通一般主要对应于小宗商品即消费品的交易。纵观现金运行机制,它有如下三大特点: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二、存款运行机制与现金运行相比,存款运行具有两个明显特点:(1)存款运行都在银行体系内进行。(2)存款在运行过程中能够自行扩大。1.原始存款所谓原始存款(PrimaryDeposit),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它包括商业银行吸收到的、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所谓派生存款(DerivativeDeposit),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是指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申出的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1)派生存款必须以一定量的原始存款为基础(2)派生存款是在商业银行(或称存款货币银行)内直接形成的(3)以原始存款为基础,通过商业银行内的存贷活动形成的派生存款量,应是由贷款引申出的超过最初部分的存款2.派生存款经过派生过程可能形成的最大存款总额=原始存款/必须保存的最低准备金比率。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还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但必须以贷款作为条件。派生存款总额=可能形成的最大存款总额-原始存款额三、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消减过程1.不能创造存款货币的两个特例第一个特例是全额现金准备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一客户存入10000元现金,则此时银行的简化资产负债表用T形账户表示为(单位:元):资产负债现金准备10000存款10000这里没有多倍的存款创造,产生出的10000元存款正好用作10000元的现金准备,并没有扩大任何倍数。资产负债现金准备放款20008000存款10000该银行的资产负债仍处于平衡状态,它正好持有了法定的现金准备,其余的用作了贷款生息。这时仍没有多倍的存款创造,存款与现金之比仍是1:1。第二个特例是现金放款。即在部分准备金条件下,借款获得的贷款完全以现金取出,并长期持有这些现金。在这种情况下,上述T形账户中保留2000元的存款准备金后,其余8000元用于贷款或投资。T形账户可作如下表示(单位:元):2.产生多倍存款的过程为分析简便起见,我们拟作如下假设:(1)银行体系由中央银行及至少两家以上的商业银行所构成;(2)法定准备率为20%;(3)存款准备金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及其存于中央银行的存款所组成;(4)银行客户将其一切收入均存入银行体系。资产负债现金准备放款200000800000存款1000000合计1000000合计1000000上表说明,甲银行的准备率为(20/100)×100%=20%,符合法律规定,其余80万元用于放款,至此,甲银行便处于均衡状态,无超额准备金,不能继续扩大贷款。设甲银行初始状态下的T形账户为(单位:元):资产负债现金准备放款300000800000存款1100000合计1100000合计1100000此时,甲银行的准备率为(30/110)×100%=27.3%,高于法定准备率,拥有超额准备金8万元(30-110×20%)。这意味着甲银行的均衡被打破了。由于超额准备金不会给甲银行带来任何收益,所以,从盈利出发,甲银行势必将超额准备金用于放款。假设,有一客户将其现金10万元存入甲银行,那么甲银行的原始存款增加了10万元,现金准备也增加了10万元,甲银行的T形账户变为账户B(单位:元):资产负债现金准备放款220000880000存款1100000合计1100000合计1100000在账户C中,甲银行的准备率为(22/110)×100%=20%,符合法律规定,超额准备金消失,银行又处于均衡状态。假设,甲银行决定将8万超额准备金用于放款,甲银行的T形账户则变为账户C(单位:元):资产负债现金准备放款150000600000存款750000合计750000合计750000此时,乙银行的准备率为(15/75)×100%=20%,符合法律规定,无超额准备金,处于均衡状态。由甲银行贷款出来的8万元仍然流通于银行体系,假定流入乙银行。设乙银行在8万元未流入前的情况为(单位:元):资产负债现金准备放款230000600000存款830000合计830000合计830000此时,乙银行的准备率为(23/83)×100%=27.7%,高于法定准备率,拥有超额准备金6.4万元(23-83×20%),均衡被打破。基于同一理由,乙银行从盈利出发,也势必会将超额准备金贷放出去,则乙银行账户变为(单位:元):当甲银行流出的8万元存入乙银行后,乙银行的账户变为(单位:元):资产负债现金准备放款166000664000存款830000合计830000合计830000乙银行贷出的6.4万元又流入丙银行,丙银行在保留20%的准备金以后,同样又将其余的5.12万元贷放出去……如此辗转存贷,直到超额准备金在整个银行体系中消失。结果最初由客户存入甲银行的10万元现金,经过银行体系的反复使用,将扩张至50万元,用几何级数来表示,这一扩张过程为:100000+80000+64000+…=100
本文标题:《金融学》第三版第九章货币供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1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