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10课_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教案2
0第10课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了解清朝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理解厂卫制度、军机处设立的实质及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影响。二、能力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概述八股取士包括大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和概括能力;通过明清两代内阁制作用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并进一步学习对比历史现象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明清时期加强专制集权统治的了解,认识这是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表现,并对学生进行历史发展规律的教育;认识八股取士制度的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阻碍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学习的热情。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2、难点:清朝设立军机处、八股取士教学方法:讲述、讨论、阅读归纳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封建社会发展情况A、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B、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时期——秦汉C、政权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D、繁荣与开放时期——隋唐E、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时期——辽宋夏金元F、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期——明清时期二、明朝简介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迁都前称北平府),而在应天府设立南直隶(又称南京)。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明朝前期综合国力强盛,开创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和弘治中兴等盛世,国力达到全盛,疆域辽阔。中后期由于与政治腐败和天灾不断导致国力下降。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亡。随后,满清趁乱进入中原,击败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权,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láng被杀,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明郑结束。明朝的领土囊括内地十八省之范围,初年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黑龙江流域诸部落有宗主权,后缩为辽河流域;初年北达戈壁沙漠一带,后改为今长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改为嘉峪关;并曾在今满洲、新疆东部、西藏等地设有羁縻机构。明成祖时期甚至短暂收复安南(今越南北部),1415年,明朝领土面积达到约1100万平方公里。人口方面,《明实录》所载明朝人口有7000余万。明朝时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达、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明朝是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繁盛黄金时代。大明王朝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在清朝官修史书《明史》中评价明朝是“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国号1明朝之号承袭自小明王韩林儿之号。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国号以示自己的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大明开国元朝末年,政治腐败,蒙古统治者脱脱争权夺利,包括汉族在内广大人民受到空前压迫,国库也日渐空虚。1351年,朝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治河”和“变钞”成为民变的导火线,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爆发。次年,郭子兴响应,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今凤阳)。不久,贫苦农民出身濠州人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受郭子兴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之后,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1355年,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国号宋,年号龙凤,称小明王,以亳州为都城。郭子兴病故后朱元璋统率郭部,任小明王左副元帅。1356年,率兵占领集庆,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了一块立足的基地。朱元璋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1360年,通过鄱阳湖水战,陈友谅势力遭到巨大打击。1361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1363年,陈友谅势力被完全消灭。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与位于平江的东吴王张士诚相区别。1366年小明王、刘福通被廖永忠沉于瓜步(南京六合东南)江中溺死,朱元璋将1367年改为吴元年。1367年,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后又灭浙江的方国珍。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后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攻占大都,元顺帝北逃。之后朱元璋又相继消灭四川的明升和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辽东的纳哈出。又派兵八次深入漠北,大败北元。天下至此初定。建时间:1368年初明朝的建立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称帝地点:应天(南京)年号:洪武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三、明朝的建立与君权的加强废除丞相制取消中书省政治军事设立内阁利用厂卫制度进行恐怖统治八股取士,题目选自四书五经,禁锢思想思想文化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明初初年,胡惟庸任宰相时,权倾朝野,骄恣擅权,他的种种行为已经直接严重威胁到了皇权,最终找来了杀身之祸,胡惟庸案也就成为宰相制度废除的直接原因;此外宰相制度的废除还有它的历史原因,在元朝后期,宰相的全是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致使皇权不稳。明太祖朱元璋正是鉴2于这一点一直对丞相的使用存有戒心。大家刚才已经阅读过历史纵横的内容了,思考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削弱地方权利?——废行中书省,设三司朱元璋在地方采取的措施虽然使地方军政大权归于中央,当另一方面又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过大,这就成为了宰相制度废除的具体原因。那么,同学思考下,尽管宰相职权有所扩大,但如果他还是在皇帝在控制之下,并不能威胁到皇位的稳固,是否有必要一定要废除它呢?(生):没必要(师):对!因此我们就能很容易的了解到宰相制度的废除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相权的过大,已经威胁到皇权的地位,迫使明太祖朱元璋不得不废除宰相制度在我国,提起“宰相”,可谓无人不知。辅助皇帝,统领群僚。纵览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为“宰相”,其实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宰相”并不是一个正是的名称。我们可以回忆下,在以往的朝代中,“宰相”的正是官名有秦汉的丞相;唐代的中书、门下和上书的三省长官;宋代是中书门下的最高长官,元代为中书省的长官。尽管“宰相”不是某种管制正是的名称,但这个称谓却是十分贴切的,通过查阅字典,我们可以知道“宰”的本义为“主宰”,“相”的本义是“辅佐”,这两个词将宰相的特点进行了高度概括,辅佐皇帝,统领百官。在封建社会宰相的存在有何作用?大家这里请注意一点评价一个事物的时候一定要一分为二的看,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通史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全面的看待一件事物。——积极: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消极:相权过大,威胁皇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师):通过××同学的总结我们就不难理解宰相制度的积极作用就在于它使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解决了君相之间的矛盾,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内阁的出现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其用意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矛盾,但废相之后,宰相制度的积极作用也就自然消失了,这会造成什么消极后果呢?所用的国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个人来处理,而且这些军国大事不可以有任何一点疏忽。明太祖曾在8天之内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他没有那么多精力来处理如此繁重的国家大事。(皇帝个人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往往失之偏颇,草率)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内阁制由此开始。接下来我们就简单了解一下内阁的形成过程首先在明太祖时期,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不过为防止让他们对皇权构成威胁,明太祖将其品秩仅定位正五品,而且所有的国家大事仍由自己独断专行,殿阁大学士少能参与决策。殿阁大学士的设置,为后来的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明成祖时,先后选拔翰林院官员为殿阁大学士,充当自己的顾问,顾问之职又由翰林院移至内阁。尽管此时阁臣的品秩仍是正五品,且不置官署。但相对明太祖时已经开始参与机密事物的决策了,地位有所提高。至此,明代的内阁制度正是确立。明宣宗时,已授予阁臣票拟之权,可对大臣的各种奏章拟出处理意见工皇帝批答时采用,而且此时的一些阁臣已有了加封的职衔,虽然只是一种荣誉性的虚衔,只支付俸禄而不任职事,但其管制却变成了从一品,超过了六部尚书的正二品官阶,从根本上改变了洪武朝以来殿阁大学士低下的政治地位,不过这里应当注意的是,当时的朝位班次,阁臣列于六部尚书之下,但不管怎样与前明成祖相比,内阁制度又得到一定的发展。至明神宗时,内阁首辅权势显赫,在朝位班次上,阁臣已经列为六部尚书之上,成内阁的下属机构,至此内阁制度达到全盛。通过阅读历史纵横部分我们可以得知,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时期,权压六卿,俨然为真宰相。注意老师这里说的是“俨然成为真宰相”,那是否意味着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呢?请同学试着从二者的权力来源,职责,任免以及对皇权的影响四个方面来进行考虑。3通过对内阁首辅与宰相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二者是不可以等同的。内阁的职权仅以侍从咨询为主只是作为皇上的顾问,它的机构性质并非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由此可以看出它并不能制约皇权,只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中央1、明太祖的措施: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思考:罢相的原因、结果。原因:①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相统领六部②朱元璋的观点③地方制度:废行省设三司,宰相职权扩大④丞相胡惟庸权倾朝野,骄恣擅权(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结果:①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②皇帝政务繁多,力不从心。(地方制度:废行中书省设三司。)2、内阁制(1)原因(2)过程【出示课件】按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英宗、明神宗时分别总结概括内阁的发展。【思考】内阁首辅=宰相吗?(3)内阁的性质特点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从职责、权力来源、任免。与皇权关系方面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情景创设】明朝著名儒士钱宰被征参编《孟子节文》,一日散朝回家,随口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日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结果第二天上朝,朱元璋便问钱宰:“昨天的诗不错,不过朕没有‘嫌’迟,改作‘忧’字,如何?”钱宰一听,吓得忙磕头请罪。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明朝监察百官的厂卫特务机构的无孔不入,也说明了明朝的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过渡】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出示材料:官员商朝礼仪的变化: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代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前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官员商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衣冠禽兽”一词的由来“衣冠禽兽”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明朝中期以前的“衣冠禽兽”是赞语,有让羡慕的味道。明朝官员服饰规定:文官官服绣禽,即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一样的水鸟;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武官官服绘兽,即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4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文武官员一至四品穿红袍;五至七品穿青袍;八品、九品穿绿袍。老百姓把做官的称为“衣冠禽兽”。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当官的欺压百姓无恶不作,文官武将身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洪水猛兽。于是,“衣冠禽兽”开始具有贬低的含义,老百姓也就把为非作歹的官员称为“衣冠禽兽”,比喻道德败坏。四、明清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1、八股取士①、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②、考试内容:A、题目选自《四书》、《五经》;B、格式呆板固定;C、内容必须遵循朱熹的《四书集注》的观点。③、八股取士的危害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这深刻地揭露了八股取士的危害。八股取士说明了科举制到明朝时已趋于僵化(无个人见解、毫无创造精神),这是明朝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君权的重要表现。危害:八股取士从内容
本文标题:第10课_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教案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19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