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第11-13课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13.11.18编制人:谢献华审核人朱艳红(一)考试要求一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二考试大纲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2、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二)重点知识突破1、影响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反之亦然,这种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体表现为:(1)外界因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商店、银行等,租界里的西方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2)政治: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3)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为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4)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补:(1)近代以来影响因素:①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明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了中国。②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清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前期一度也比较注重发展近代工业,对民众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为近代物质生活和风俗的变迁提供了物质基础。③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推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近代社会社会生活的巨变。(2)现代以来影响因素:①建国初期: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但由于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加以“左”的思想干扰,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下。②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服饰的变化阶段划分1840-1949动荡的近代1949-1978新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趋势服饰方面男装:长袍马挂(传统)、西装、中山装女装:向称身适体、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装)、中式便装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转变,颜色由灰蓝色调为主变由封闭到开放(个性化)2短袍窄袖方向发展,旗袍(旧式、新式)女装:列宁装、布拉吉(连衣裙)、中式便装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3、中国近现代习俗风尚发生变革有哪些具体的表现?(1)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解放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以土葬为主开始向以火葬为主改革。(3)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女子在获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②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③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④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2)影响: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补:规律: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了双重的影响:一方面,西方的一切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野蛮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另一方面,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旦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5、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发展变化的原因、特点及影响(1)原因:①从根本上讲,是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②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刺激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③中国有识之士的努力推动。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4政府的作用。(2)特点:①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②从发展水平看,受到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排挤,加上政治腐败,近代交通发展缓慢;③从地域看,发展不平衡,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3)影响:积极影响3①交通的变化和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它能够活跃闭塞地区的经济,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商业城镇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了生活的节奏)②交通近代化有利于现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思想理论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③交通近代化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消极影响④由于近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交通近代化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补:①交通的变化和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它能够活跃闭塞地区的经济,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商业城镇的兴起与发展;②交通近代化有利于现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思想理论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③交通近代化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④由于近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交通近代化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6、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⑴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⑵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⑶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7、互联网产生的社会影响(1)促使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其不但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而且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部分;命名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空前的重视,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促使了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2)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如网上购物、网络学习、电子信箱、个人博客、论坛、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3)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4)思维方式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C启示:互联网比其它媒介更有潜力,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8、近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原因1)西方科技的传入:工业革命的成果很快传播到中国,中国人能够使用最新的科技成4果带来的益处。2)中国文化界人士的推动:中国的有识之士把这些成果运用于实践中,一方面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人思想观念的解放。3)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国力显著增强,中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4)对外开放和中外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中国近现代传媒发展。9、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的影响(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10、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⑴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⑵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⑶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又顺应了时代变革。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三)自主学习例如:第11课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文明(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一)阅读教材50页第一段和第二段文字,指出旧中国人们贫穷落后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并分析造成这种社会生活的原因。1、表现衣食住卫生与健康社会习俗:、、、。总体特征:贫穷落后2、原因(二)阅读教材50-51页第三段和第四段文字,指出当时社会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51、变化住行衣社会习俗:2、变化的原因二、新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一)请结合教材51页第三段文字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粮票”插图,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表现,并根据表现概括此阶段社会生活体现的阶段特征,请分析出现此特征的原因。1、表现食衣2、阶段特征:3、原因(二)请结合51页最后一段、52页和53页所有文字及相关插图,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社会生活有哪些变化,并根据变化概括社会生活变化的阶段特征,请分析出现此阶段的原因。1、表现衣食住新习俗:⑴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风尚:、、6和,深入人心。⑵健康意识增强和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⑶妇女获得了解放,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等风尚得以弘扬。⑷传统的年节习俗,在继承中得到了新的发展,既保存优良的,又注意与接轨。2、特征3、原因第12课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学案一、交通运输的发展1、阅读教材54页第一段文字,了解近代交通运输发展的表现铁路:⑴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擅自修筑上海至吴淞(淞沪铁路)的铁路,不久被拆除。⑵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唐山至胥各庄)。⑶1909年竣工的是中国人主持修建的第一条干线铁路。⑷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公路:20世纪初,汽车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随后,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1906年修建的镇南关到龙州的公路是中国的第一条公路。轮船与水运:⑴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了中国,但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水上运输。⑵1872年创办的是中国最早的近代水上交通运输业,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飞机与航运:⑴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⑵1920年,国民政府的中国航空公司开辟了北京至天津的航线,这是中国最早的2、结合近代交通运输发展的史实和教材第一段第六行“但是……人们普遍感到出行难”的文字叙述,总结中国近代交通业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影响。特点:7原因:影响: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交通运输1、阅读从54页第三段到55页第四段的文字,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运输发展的表现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等铁路,加强内地与、的沟通。改革开放以来
本文标题:第11-13课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20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