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混凝土控制要点一、混凝土的组成及分类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和水所组成。为改善混凝土的某些性能还常加入适量的外加剂和掺合料。1、混凝土的种类按胶凝材料分类①无机胶凝材料混凝土:如水泥混凝土、石膏混凝土、硅酸盐混凝土、水玻璃混凝土等;②有机胶结料混凝土:如沥青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等。2、混凝土按表观密度分类混凝土按照表观密度的大小可分为:重混凝土、普通混凝土、轻质混凝土。这三种混凝土不同之处就是骨料的不同。重混凝土是表观密度大于2500Kg/m³;,用特别密实和特别重的集料制成的。3、按使用功能分类主要有结构混凝土、保温混凝土、装饰混凝土、防水混凝土、耐火混凝土、水工混凝土、海工混凝土、道路混凝土、防辐射混凝土等。4、按施工工艺分类主要有离心混凝土、真空混凝土、灌浆混凝土、喷射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挤压混凝土、泵送混凝土等。按配筋方式分有:素(即无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钢丝网水泥、纤维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等。5、按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分类干硬性混凝土、半干硬性混凝土、塑性混凝土、流动性混凝土、高流动性混凝土、流态混凝土等。二、混凝土的主要性能和易性:混凝土拌合物最重要的性能。它综合表示拌合物的稠度、流动性、可塑性、抗分层离析泌水的性能及易抹面性等。测定和表示拌合物和易性的方法和指标很多,中国主要采用截锥坍落筒测定的混凝土现场坍落度(毫米)及用维勃仪测定的维勃时间(秒),作为稠度的主要指标。强度:混凝土硬化后的最重要的力学性能,是指混凝土抵抗压、拉、弯、剪等应力的能力。水灰比、水泥品种和用量、集料的品种和用量以及搅拌、成型、养护,都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按标准抗压强度(以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为标准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养护28天,按照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划分的强度等级,称为标号,分为C10、C15、C20、C25等。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仅为其抗压强度的1/13~1/8。提高混凝土抗拉、抗压强度的比值是混凝土改性的重要方面。变形:混凝土在荷载或温湿度作用下会产生变形,主要包括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收缩和温度变形等。混凝土在短期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变形主要用弹性模量表示。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应力不变,应变持续增加的现象为徐变,应变不变,应力持续减少的现象为松弛。由于水泥水化、水泥石的碳化和失水等原因产生的体积变形,称为收缩混凝土的变形分为两类,一类是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变形,如单调短期加载的变形、荷载长期作用下的变形以及多次重复加载的变形;另一类与受力无关,称为体积变形,如混凝土收缩以及温度变化引起的变形。耐候性:在一般情况下,混凝土具有良好的耐候性。但在寒冷地区,特别是在水位变化的工程部位以及在饱水状态下受到频繁的冻融交替作用时,混凝土易于损坏。为此对混凝土要有一定的抗冻性要求。用于不透水的工程时,要求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渗性和耐蚀性。抗渗性、抗冻性、抗侵蚀性为混凝土耐久性。三、混凝土配合比(一)配合比设计的依据(1)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2)工程特征(工程所处环境、结构断面、钢筋最小净距等)(3)水泥品种和强度等级(4)砂、石的种类规格、表观密度以及石子最大粒径(5)施工方法(二)配合比设计的原则:(1)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能够满足施工的需要;(2)混凝土的强度能够满足设计的要求;(3)混凝土应有良好的耐久性;(4)在满足上述的要求时,尽量减少成本,增加效益。(三)设计方法与步骤普通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步骤,首先按照原始资料进行初步计算。得出“理论配合比”;经过试验室试拌调整,提出满足施工和易性要求的“基准配合比”;然后根据基准配合比进行表观密度和强度的调整,确定出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的“试验室配合比”;最后根据现场砂石实际含水率,将试验室配合比换算成“生产配合比”。四、混凝土浇筑前控制要点1、坍落度实测坍落度是指混凝土的和易性,具体来说就是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其中包括混凝土的保水性,流动性和粘聚性。混凝土的坍落度,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断面、钢筋含量、运输距离、浇注方法、运输方式、振捣能力和气候等条件决定,在选定配合比时应综合考虑,并宜采用较小的坍落度。2、混凝土试块留置1)普通混凝土试块的留置:①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②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盘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③当一次连续浇筑超过1000m3时,同一配合比混凝土每200m3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④每一楼层,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⑤冬期施工还应留置负温转常温试块和临界强度块;⑥对预拌混凝土,当一个分项工程连续供应相同配合比的混凝土量大于1000m3时,其交货检验的试样,每200m3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⑦建筑地面的混凝土,以同一配合比,同一强度等级,每一层或每1000m2为一检验批,不足1000m2也按一批计。每批应至少留置一组试块2)抗渗混凝土组批原则及取样方法;(1)同一混凝土强度等级、抗渗等级、同一配合比,生产工艺基本相同,每单位工程不得少于两组抗渗试块(每组6个试块);(2)试块应在浇筑地点制作,其中至少一组应在标准条件下养护,其余试块应与构件相同条件下养护;(3)留置抗渗试件的同时需留置抗压强度试件并应取自同一盘混凝土拌合物中。3)高强混凝土(一般把强度等级为C60及其以上的混凝土称为高强混凝土,C100强度等级以上的混凝土称为超高强混凝土)试块的留置:①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②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盘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③当一次连续浇筑超过1000m3时,同一配合比混凝土每200m3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④每一楼层,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⑤冬期施工还应留置负温转常温试块和临界强度块;⑥对预拌混凝土,当一个分项工程连续供应相同配合比的混凝土量大于1000m3时,其交货检验的试样,每200m3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⑦建筑地面的混凝土,以同一配合比,同一强度等级,每一层或每1000m2为一检验批,不足1000m2也按一批计。每批应至少留置一组试块五.混凝土浇筑过程控制要点混凝土浇筑方式很多,应针对不同部位制定不同浇筑方案。1、普通浇筑,随打随抹,随收面;适用于地面,或楼板面2、分层浇筑分层振捣,适用物大体积混凝土或者墙体混凝土,有利于水化热的释放,但要点是要保证在第一层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二层混凝土的浇筑便于结合。3、分层斜面浇筑,这种方法适用于大体积混凝土而且面积相当大,不适用分层,第一层浇筑完毕后,进行第二层浇筑时,第一层已初凝;只能从起始开始分层浇筑到设计标高面再逐步推进;4、分层浇筑逐步推进,适用于水池类墙体或楼座剪力墙。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怎么浇筑,但得保证混凝土的结合性,不能预留冷缝,造成混凝土渗水或开裂六、混凝土收光及养护一)混凝土抹面压光1混凝土摊铺机后面的摊铺宽度约有2~3m以上时,便可用抹面机进行抹面、收平、进一步提浆,首次抹面时,混凝土表面还比较稀软,从下而上进行,抹面机的适宜高度以刚好接触到混凝土表面为好。2、抹光机每次移动间距为2/3圆盘直径,在连续作业时能保证不发生漏抹、表面均匀一致为宜。3、当混凝土开始初凝时,再用圆盘面连续抹面一次,以表面平整、提出的浆面均匀为宜。坡顶及坡底抹面机不能到的位置全部由人工进行抹面和收光,两侧有边模的位置,采用人工及时进行修理。4、施工中选用工作台车作为人工抹面平台。工作台车采用桁架焊接而成,可调节高度和坡比。严禁操作人员在混凝土表面行走和抹面。抹面压光要由专人负责,并配备2m靠尺检测平整度,混凝土表面平整度控制在8mm/2m。人工采用钢抹子抹面,一般为2~3遍。5、初凝前要用原浆及时进行压光处理,清除表面气泡,使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滑、无抹痕。二)混凝土养护1、混凝土的养护基本要求混凝土浇捣后,之所以能逐渐凝结硬化,主要是因为水泥水化作用的结果,而水化作用则需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因此为了保证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使其强度不断增长,必须对混凝土进行养护。砼的养护目的:一是创造各种条件使水泥充分水化,加速砼硬化:二是防止砼成型后暴晒、风吹、寒冷等条件而出现的不正常收缩、裂缝等破损现象。砼养护法分为自然养护和加热仰浮两种:现浇砼在正常条件下通常采用自然养护。自然养护基本要求:1.在浇筑完成后,12h以内应进行养护;砼强度未达到C12以前,严禁任何人在上面行走、安装模板支架,更不得作冲击性或上面任何劈打的操作。2、养护工序覆盖养护是最常用的保温保湿养护方法。主要措施是:1)应在初凝以后开始覆盖养护,在终凝后开始浇水(12小时后)覆盖物、麦杆、烂草席、竹帘、麻袋片、编制布等片状物。养护时间,与构件项目、水泥品种和有无掺外加济有关,常用的五种水泥正温条件下应不少与7天;掺有外加剂或有抗渗、抗冻要求的项目,应不少于14天。2)冬季是不浇水的,由于铺设塑料薄膜,可以维持水分,使之不易挥发,同时也是为处于防冻考虑。理论上讲,日平均气温低于5℃时,不得浇水养护,宜用塑料薄膜或麻袋、草袋覆盖保温。3)夏季气温高、湿度低、干燥快,优先采用水养护方法连续养护。在混凝土浇注后的前一两天,应保证混凝土处于充分湿润的状态。对于大面积的平板类工程,用养生液养护较为实用和方便。说穿了,也就是蓄水。冬季保温蓄热。七、混凝土质量通病一)蜂窝现象: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产生的原因(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予、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于多;(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3)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通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5)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7)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二)麻面现象: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租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产生的原因(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于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3)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4)模扳隔离刑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悱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三)孔洞现象: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产生的原因(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上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2)混凝上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4)混凝土内掉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四)露筋现象: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产生的原因(1)灌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
本文标题:混凝土质量控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26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