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综合/其它 > 清华大学战国简价值无比巨大
清华简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价值难以估计!(在此,gojake87999衷心感谢为中华文化薪火传递辛苦劳动的各位志士仁人!)2008年7月,校友赵伟国向母校清华大学捐赠了2388枚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这批竹简由校友赵伟国从境外拍卖所得后捐赠给清华的。至于这批竹简的出土时间、流散过程,如今已不得而知。竹简上记录的“经、史”类书,大多数前所未见,曾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的李学勤教授评价说,“这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价值难以估计”。比如,从清华战国简中整理出来的周文王临终给周武王的遗训《保训》的题旨与《无逸》有明显的不同。《无逸》围绕如何能“享国日长”展开,主要思想是周公告诫成王,要勤于政事,不要放纵自己。《保训》围绕如何能“受命”展开,核心思想是强调“得众”的重要性。上文已经提到,子居释简文“中”为“众”,这对理解全文的思想至关重要。文王遗训主要通过舜、微二人的事迹来阐述“得众”对“受大命”的必要性。这里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对简文文意略加疏通:舜本为小人,能够“逑众”,故能“易位”,被尧任为司徒。下有百姓依附,上有四岳举荐,易位之后,所得人口、民心益多,可谓“得众”。舜“既得众”,言行必诚,虔敬不怠,三载之后,得受大命。上甲微之父王亥曾在有易被杀,上甲微从河伯处借得“众”,向有易报仇,有易伏罪,上甲微将“众”归还河伯。这件事给上甲微很大的启示,使他明白“得众”之重要,所以他永记不忘,传贻子孙。子孙谨行遗训,一直到成汤,终受大命。文王以此二事告诫其子,务必敬勤于政。他把“得众”作为“受命”的前提条件。从文献记载来看,文王确实以“得众”为目标,施“逑众”之行,他“阴行善”(《史记·周本纪》),笼络人心,积聚民众。但时日不足,大功不克,所以《保训》中文王才说“朕闻兹不久,命未有所延。”并希望姬发能敬行不怠,最终得受大命。《保训》对“众”的格外强调,反映了民本思想的兴起。在西周以前,人们崇尚“鬼神”与“天”,凡万民之生养、君之废立、典章,皆由天定,天命非人力所能及。自周代开始出现对“人”的重视,由神道逐渐转向人道,出现了民本思想的萌芽。例如,周人提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春秋以后,以民为本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孟子才能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从《保训》文王所述来看,民本思想本起源于上古时代权力更替的现实。执政者从历史事迹和社会现实两个方面意识到“得众”的重要性。“得众”在于民心、民欲,务必体察民心,不违民欲,勤恳于政。引文作者的参考文献:[1]李学勤《周文王遗言》,《光明日报》2009年4月13日国学版。[2]赵平安《保训的结构和性质》,《光明日报》2009年4月13日国学版。[3]李均明《周文王遗嘱之中道观》,《光明日报》2009年4月20日国学版。[4]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文物》2009年第6期73-78页。[5]李学勤《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文物》2009年第6期76-78页(在此,gojake87999衷心感谢为中华文化薪火传递辛苦劳动的各位志士仁人!并对使用您的文字和语言深表歉意!全世界仁人团结起来为天下的公平和正义、自由和文明而奋斗不止。)
本文标题:清华大学战国简价值无比巨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31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