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清代考据学派的地名学成就第一节总论清代的考据学肇源于清初,因反对明末“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空疏学风而逐渐形成,至乾隆(1736年~1795年)、嘉庆(1796年~1820年)年间达到鼎盛并占据了学术思想的主导地位,故有“乾嘉学派”之称。考据学派并非仅指乾、嘉时期从事汉学研究的学者群,而是从该学派的奠基、形成、鼎盛以至衰落的全过程来衡量,包括了自清初始、一直延续到清末乃至民国初年的考据学家。考据学派对我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文献进行了大规模的总结性整理,使丰富的文化遗产赖以保存,并为后人阅读、重新整理提供了方便;他们的治学态度踏实,治学方法严谨,强调无征不信,引证务求广博,主张“无一字无出处、无一事无来历”,开近代实证学风之先河。清儒研治地名,主要为解经、读史服务,故有关地名研究的著作主要集中在经、史二部,而子、集二部中少见。今据《清史稿·艺文志》及其补编统计,仅经部有关地名的著作即有27种112卷,史部有关地名的专门著作更是多达68种872卷以上,详见下表:表4-1:清儒地名研究著作目录类别著作书名卷数撰著者经部书类《禹贡锥指》《尚书地理今释》《禹贡三江考》《禹贡川泽考》《禹贡地理古注考》《禹贡水道考异》《禹贡集注》201121101胡渭蒋廷锡程瑶田杜文灿孙冯冀方堃刘崇庆诗类《毛诗地理释》《诗地理征》《诗地理考实》《诗地理续考》47不分卷1焦循朱右曾胡秉元潘继李春秋类《春秋地名考略》《春秋地理考实》《春秋左传分国土地名》《春秋左传地名补注》《左传释地》1442123高士奇江永沈淑沈钦韩范士龄四书《四书释地》1阎若璩类《四书释地续》《四书释地又续》《四书释地三续》《四书释地辨证》《四书地理考》122211阎若璩阎若璩阎若璩宋翔凤王鎏四书类《四书释地补》《四书释地续补》《四书释地又续补》《四书释地三续补》《四书地记》11116樊廷枚樊廷枚樊廷枚樊廷枚汪在中史部正史类《汉书地理志稽疑》《汉书地理志补注》《新斠注汉书地理志》《汉书地理志校注》《汉书地理志校本》《汉志水道疏证》《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补正》《汉志释地略》《汉志志疑》《汉书地理志集释》《汉书地理志详释》《汉书地理志补校》《补三国疆域志》《三国疆域志补注》《三国疆域志疑》《三国疆域表》《三国郡县表补正》《晋书地理志新补正》《新校晋书地理志》《东晋疆域志》《宋书州郡志校勘记》《补梁疆域志》《魏书地形志校录》《隋书地理志考证》《五代史地理考》《宋史地理志校勘记》《辽史地理志考》610316224721114423191285141439115全祖望吴卓信钱坫王绍兰汪远孙洪颐煊陈澧吴承志汪士铎汪士铎徐松吕吴调阳杨守敬洪亮吉谢钟英谢钟英谢钟英杨守敬毕沅方恺洪亮吉成蓉镜洪齮孙温曰鉴杨守敬练恕成蓉镜李慎儒编年类《通鉴胡注举正》《通鉴注辨正》《通鉴注商》《通鉴地理今释》《通鉴纲目释地纠谬》1218166陈景云钱大昕赵绍祖吴熙载张庚《通鉴纲目释地补注》《通鉴纲目地理续考》6不分卷张庚张昭潜别史类《帝王世纪地名衍》《元秘史地理考证》《元秘史山川地名考》41512迮鹤寿丁谦施世杰杂史类《国语释地》《战国策释地》《国策地名考》3220谭澐张琦程恩泽载记类《十六国疆域志》《西夏国志》1616洪亮吉洪亮吉地理类《历史疆域表》《历代地理沿革表》《东晋南北朝舆地表》《舆地沿革表》《周末列国所有郡县考》《古国都今郡县合考》《楚汉诸侯疆域志》《历代郡国考略》《历代地理志韻编今释》《郡县分韻考》《东三省舆地图说》《方舆考证》《水经注释》《水经注校》《水经注校正》《水经释地》《水经注释地》《水经注西南诸水考》《水经注疏》《西域释地》《营平二州地名记》《畿辅地名考》《广东新语》《瀛寰译音异名记》《海国舆地释名》3472140113320101100403040840340113261210段长基陈芳绩徐文范杨丕复闵麟嗣闵麟嗣刘文淇叶澐李兆洛黄本骥曹廷杰许鸿磐赵一清戴震全祖望孔继涵孙匡学陈澧杨守敬祁韻士顾炎武王灏屈大均杜宗预陈士芑集部别集类《落颿楼文稿》6沈垚资料来源:章钰、吴士鉴、朱师辙编《清史稿·艺文志》和武作成编《清史稿艺文志补编》。表中所列,尚未包括《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失收的徐善《春秋地名考》(14卷)、程廷祚《春秋地名辨异》(3卷)、丁寿征《春秋异地同名考》(1卷)、王士濂《周末列国有今郡县考补》(1卷)、吕调阳《郡经释地》(6卷)、《古史释地》(3卷)、朱为弼《汉书地理志考证》(1卷)、毛昌杰《续汉书郡国志释略》(1卷)、张穆《延昌地形志》(20卷)、胡孔福《南北朝侨置州郡考》(不分卷)、吴兰修《南汉地理志》(1卷)等书在内,也未列入徐松《西域水道记》(5卷)、张穆《蒙古游牧记》(16卷)、何秋涛《朔方备乘》(85卷)、徐继畬《瀛寰志略》(10卷)、魏源《海国图志》(100卷)等历史地理名著,内含地名考证篇章的著作如顾炎武《日知录》、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钱大昕《廿二史考异》、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地名考异》、谢启昆《西魏书·地域考》、汪士铎《南北史补志·地理志》等也没有包括在内。所以说,清儒研究地名的专门著作在一百部以上、卷数超过一千,那是毋庸置疑的。在这些有关地名研究的著作中,既有对传世正史《地理志》的考订,也有对正史所缺地理志的续补;既有校注、集注、补注,也有考释、释地、考实,又有志疑、考辨、疏证,还有补正、纠谬;其中“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是有清一代学者对于地理沿革学的最大贡献”。作者队伍中,既有考据学派的汉学大师顾炎武、全祖望、阎若璩、胡渭、戴震、钱大昕、洪亮吉、杨守敬,又有像江永、焦循、高士奇、沈钦韩、汪士铎、李兆洛、刘文淇、徐松、陈澧这样的经学家和史学家,还有学识过人而以前较少为人所注意的吴卓信、施世杰.等。至于考据学派在地名研究方面所做的单篇论文,数量到底有多少,目前尚难以有一个准确的估计。清人文集多至上千种,散藏全国各地,内含多少地名考证内容也无人作过普查。不过,1935年时,王重民先生等以428种清代学者的文集为基础编成了《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一书(国立北平图书馆出版),当时谭其骧先生曾协助王重民先生编排了地理类的篇目。书中的“学术文之部·史部地理类”一目,曾以《清代学者地理论文目录》为题发表于《禹贡》半月刊第三卷第8、9、12期和第四卷第3、5、11、12期上。五十多年之后,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一部近三百万字学术资料集───《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编集完成,并于1986~1990年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分七册陆续出版。该书收录清人文集三百多部,地理类文章虽不能说已一网打尽,但主要的、重要的论文均已包括在内,因而是迄今为止收录清人地理类论文最为全面的一种资料集。笔者根据这部学术资料集,统计出清朝学者关于地名考证的论文共有341篇,其中篇名称“考”的有223篇、称“辨”的有55篇、称“释”的有23篇、称“说”的有19篇、称“解”和“论”的各有9篇、称“证”有的3篇。这341篇地名考证论文由119位作者撰写,其中汪之昌所作最多,达26篇;其次是张澍,作23篇;以下从多到少依次的是:吴承志作21篇、王国维作14篇、王舟瑶作12篇、杨守敬作11篇、沈垚作9篇,全祖望、程瑶田、汪士铎三人各作7篇,莫与俦、庄有可、陈汉章、邹汉勋四人各作6篇,段玉裁、洪颐煊、王棻三人各作5篇。以上17位作者共作176篇,占总数341篇的51.6%。其余一百余位作者平均个人所作不到两篇。作者队伍中,少数以治舆地之学而闻名,而大多数都是经学家、史学家乃至小学家,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所解决的地名问题,客观上组成了清代地名学成绩的一部分。如果将这341篇论文以其研究的地名所在省份来划分,则整体分布大致均匀,说明清代学者研究地名关注到了全国各地的状况,如内地十八省中除福建、广东、广西、云南之外,涉及其余14省地名的均在10篇以上,而考证伊犁将军辖区之内地名的也达到了12篇。由于作者队伍中以江南学者居多,而相当一部分江南学者又曾在京师任过各种职位,因而研究浙江、江苏、安徽、直隶四省地名的论文最多,分别达到了30篇、20篇、19篇和19篇。详细情况参见下表:表4-2清人地名考证论文的分省统计考辨释解说论证总计直隶1250011019江苏1430200120安徽1420111019山西540010010山东1120000013河南1200110014陕西614000011甘肃811000010浙江18110001030江西800020010湖北1023010016湖南421032012四川753000116福建11000002广东10000001广西31000004云南41001006贵州1200000012东北三将军辖区20000002内外蒙古50200007伊犁将军辖区822000012青藏地区31000004跨省39106584173境外1601000017总计223542391993340清代学者有关地名考证论文的断代分布则极为不均,有时代愈往后、地名考证论文愈少的趋势。223篇“考”中,考证先秦、秦、汉地名的有145篇,占65%;78篇“辨”、“释”中,研究先秦、秦汉地名的有54篇,占到69%;其它40篇论文中,对先秦、秦、汉地名作出解、说、论、证的达33篇,更占到了82.5%。汉代以下各朝地名的研究在考据学家心目中不占主导地位。详见下表:表4-3清儒地名考证论文的断代分布考辨释解说论证总计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通代7110646197742171621314423021059160200302060300000000121400000000500100000031011000000012515921223107931926总计223552391993341由此可见,清代学者考证地名所涉及的论题非常广泛,论地域则关注到了全国各地状况,论时代则偏重于先秦、秦汉,举凡郡县通名的起源、秦郡郡目、西汉郡县邑道、历代山川泽薮、五岳变迁、燕云失地,大到全国政区地名的置废分合,小到一州一县、一堡一亭,均在他们考证的范围之内。钱大昕的族子钱坫,曾对历史地名研究的方法作过总结,他说:“论注之体,要在先核故实,并发新义,轮广之术尤为最宜。约举大纲,盖有八焉。一曰考故城:杜预注《春秋》、郦元注《水经》,每详遗迹,而注《水经》按引京相璠《列国地名》、阚骃《十三州志》,采择尤精;又《通典》、《括地志》、《史记正义》、《后汉书注》、《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等书所载故县,当备录也。二曰考水道:凡志云某水出某山、入某水,当以注《水经》条证之。或有互异、改流,必据辨也。三曰考山经:郡县每多改易,水道历有迁移,惟山则确乎不拔。然古者水无定形,山无定名。水无定形而有定名,山无定名而有定形,当以无定者证有定、有定者证无定。彼此各证,庶得其实。凡志云在某县南、某县北,必以本朝见在府厅州县核表也。四曰遵时制:县、道地址,亦以见在府厅州县核表也。五曰正字音:凡服虔、应劭、韦昭、苏林、如淳、孟康、晋灼、郑德、包恺、伏俨、蔡谟诸人音读,皆相传旧说,当具载也。六曰改刊误:凡传刻讹谬相沿、脱落,必校正补足也。七曰破谬悠:凡颜籀所妄注、妄改、妄音之处,必尽削使勿存,庶后人不疑惑也。八曰阙疑閟:凡所不知,难求他助,则阙之也。究此八义,乃无悖班氏之旨”。在钱坫论述的这八条原则中,前四条是说要将古地名方位有根有据地落到实处,第五条是关于地名正音,第六、七两条是纠正前人在地名研究方面的失误,第八条则体现了做学问求实的精神。这八条原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考据学派考证历史地名所遵循的基本方法。
本文标题:清代地理著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34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