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16草原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规范书写“渲染、襟飘带舞、羞涩”等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课后第3题中两个“回味”的不同意思,会用“那么……那么……”造句。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运用课题扩展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草原美景的段落,感受草原的美,并按写作顺序背诵1、2自然段。3.展开想象,具体写出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厚友谊。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草原美景的段落,感受草原的美。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比较句子中“回味”的意思有什么不同。难点:展开想象,再现课文“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厚友谊。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并加上感情读书的情况。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悟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3.在读懂课文的同时,注重写作能力的训练,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会迁移运用。【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评价建议中指出: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义务教育的各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可以说从理解中感情读,因此制定了第一条评价设计。标准中还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这两点设计了第二条评价。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据此制定第三条评价设计。】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教师:1.教学课件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简练实用。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导入语:(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视频)。同学们,让我们伴着蒙古族歌手那嘹亮的草原牧歌走进那美丽的大草原,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草原留给你的感受。2.学生汇报,借机板书课题。3.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简介作者)4.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看课文之前我要检查一下你预习的情况。(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1)学生边读边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2)引导学生把“渲染”放到课文的句子中读一读,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体会出草原的绿。(4)师及时鼓励、评价学生。(5)师指着以上词语,学生齐读词语。过渡:看来同学们对草原充满了好奇,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感受草原的美,首先我想听听你读课文的情况怎么样了?2.检查课文正确、流利朗读情况。(1)指名逐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读书的姿势。(2)其他学生认真听,提醒学生读错的随时帮助纠正。(3)教师针对难点适时加以指导、强化并及时评价学生读书情况。3.同学们,看课文题目,你知道写什么吗?(草原)4.请默读课文,将题目再扩展些,看看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出示:课文写了草原的和)5.请同学们看着填空,用简洁的语言回答。【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是对学生课前独立预习的一个交流、展示与肯定,又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被尊重,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并且总结课文中描述草原的给他的初步印象,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白课文向我们展现了草原的美,从两方面来描写:一是草原的风光美;二是草原的人情美。明确课文结构,为学好下文做好铺垫。】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精读课文,感悟草原的“美”1.体会草原风光美:(1)你认为草原的哪儿是最美的?给大家读一读。[出示朗读思考题]生自由汇报,师及时讨论点拨理解重点句子:(结合课件)①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草原图]“一碧千里”写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是这一段的中心句。[草原图]你能用那么……那么……说一句话吗?(找学生说说)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羊群图一]这句话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的修辞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大家看着图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小丘图]解释“勾勒”与“渲染”、“翠色欲流”草儿绿极了,翠绿翠绿的,好像要流动了,那么富有生机。(学生缺少生活体验,用课件展示,有利于突破难点。)④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草原骏马图]a.边读边思考你能用既……又……既……又……说一句话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b.比较上面的句子,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回味”这个词你是怎样理解的?【设计意图: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句子的含义,比较句子中“回味”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作者描写羊群的句子运用打比方的写作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会用“那么……那么……”、“既……又……既……又……”造句,练习了学生的说话能力。】⑤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表达自己对草原的喜爱。(3)师范读,学生练习读(4)指名配乐朗读第一自然段。过渡:草原的辽阔、美丽的景色真是既令人惊叹,又叫人舒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辽阔的草原上又养育了怎么样的一个民族呢?【设计意图:紧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找出有关语句,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草原的美,并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和看到的图片感受,用文中的语言文字表达出对草原的喜爱。】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精读课文,感悟草原的“美”2.体会草原的人情美:过渡:草原景色如此美丽,草原上这个民族给你怎样的印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先自读自悟,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老师参与同学们小组的活动。⑴交流:迎接远客①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文字图片]a.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远客)b.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设计意图:抓住表现草原人民热情的词句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理解想象蒙古族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的方式是那么的热情。】(2)交流:亲切相见出示: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自由读一读有关语句。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的欢笑。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3)交流:热情款待a.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②想象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b.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②会心的微笑: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达的意思,并以眼神、微笑与之交流。“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蒙族朋友的感谢,蒙族朋友对汉族朋友的热烈欢迎。这是心与心的交流,正是各民族团结互助的表现。】(4)交流:尽情联欢①你熟悉这些活动吗?(课件演示“套马”等游戏项目。)②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时间过得真快,在联欢的欢声笑语中,访问就要结束了,作者感受到了草原的景色美,人更美。在斜阳下,怎么舍得分别?作者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句子的意思,齐读。(5)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交流语句,分小组读一读。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设计意图:阅读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读懂文字的内蕴。在设计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地追问,不断地启发,再加上想象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蒙古族人们的热情好客。】(四)总结课文,情感升华。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2.总结全文:“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在这优美的歌声中,我们要感谢草原,感谢亲如一家的民族情,激发了老舍先生的写作激情。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环节三回归整理——积累拓展,读写训练(五)理解诗句,想象写文。从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中,我们感受到蒙古族人们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那作者又是怎样来表达的呢?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1.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配乐解释: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②你能说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情景吗?可以把它写下来。③全班交流。【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文章抒发的中心,也是文章的写作目的。围绕对诗句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蒙古族人们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再加上小练笔和老师的总结,从而让学生领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亲如一家。】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你认为作者比喻的恰当吗?你能分别仿写一句吗?然后抄在练习本上。3.拓展阅读,老舍的散文《林海》《趵突泉》,并做好积累。(六)板书设计:16.草原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由上到下)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由静到闹)热情相见————气氛热烈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设计意图:以词语概括的形式简洁而且目标明确,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对课文的理解有更深的印象,特别是一二两个自然段,标出了作者的描写顺序,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背诵。】附《草原》预习单班级:姓名: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一、我会写。bōlicǎihóngjīndài()()()mǎtíyūhuíxiūsè()()()二、我会读。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2.边读边理解。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我读了遍;我能够做到:正确流利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襟飘带舞三、读句子,再用带点的词语造句。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
本文标题:第16课《草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38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