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19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第19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9.1复习笔记一、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科学发展观1.经济增长(1)含义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就业人数增加、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包括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数量上的扩大和增加,它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化状况。(2)衡量指标衡量经济增长,通常主要采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实际国民收入(NI)增长率等总量增长率和人均增长率等指标。除此之外,衡量经济增长水平的指标还有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等各种效率增长率指标。2.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1)生产要素投入特别是劳动就业量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就是这一时期所有部门的劳动就业量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乘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就等于劳动就业量增长率加上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不仅体现在劳动的量,而且体现在劳动力供给的结构和质量。劳动力素质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经济增长的一般公式可以表述为:经济增长率=(积累率×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资本—劳动比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以上公式说明了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就微观而言取决于劳动者的积极性、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从宏观来看,取决于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地区布局的合理化。(3)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①投资增长率和投资效率。②科技进步程度及其应用。③自然资源的数量与开发利用程度。④制度或体制。⑤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经济增长还要受到该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状况的制约。3.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1)相互联系方面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增长是推动经济发展必要的物质条件,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发展又不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只增长不发展”的现象。(2)相互区别方面经济增长强调量的方面,经济发展强调质的方面,含义更广泛,不仅包括经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的增长,而且强调经济结构的基本变化。4.科学发展观经过长期的探索,我国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的客观的依据①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②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③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2)科学发展观的意义①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内涵,是指导我们认识发展的根本观点。②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指导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③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④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5.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已完成两步,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但却是低度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构建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经济增长方式(1)含义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决定经济增长各种因素的结合方式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2)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①粗放型增长方式。单纯以数量的增长为中心的外延型增长方式。即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和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通过增加资本和劳动力投入来实现的经济增长。②集约型增长方式。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内涵型增长方式。即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实现的经济增长。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含义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特点①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②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新型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③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④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①必须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②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③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④要大力发展教育,使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成雄厚的人力资本投资。⑤要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坚定不移地扩大国内需求。3.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1)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与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科技进步要依靠对科技投入的增加,包括对科学研究的投入的增加,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新产品的投入的增加和对生产单位采用新技术投人的增加。但从根本上说,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或源泉是知识、人力资本积累和制度这样一些根本因素,而不是资源数量和人口数量这样一些表层因素。(2)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已经处于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加快发展的新阶段:①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包括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作风建设等方面形成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紧紧抓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个中心。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建立健全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的体制和机制。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与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紧密结合。三、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1.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1)定义产业结构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之间、各部门之间以及产业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结构关系和比例关系。(2)产业结构的分类①划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的分类法,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分类法;②目前各国通行的三次产业分类法;③按资源投入的相对比例划分的分类法,即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分类法。(3)产业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的变动可以从两个方面衡量:一是产值的部门构成,二是劳动力的部门构成。产业结构的变动呈现两种重要的趋势:①产值部门构成的高度化趋势。a.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明显下降的趋势。b.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呈快速上升的趋势。c.第三产业的份额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的提高而增大。②劳动力部门构成向二、三次产业倾斜的变动趋势。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所占的份额不断减少;第二产业所占的份额首先迅速增加,然后趋于稳定;而第三产业所占的份额则持续增加。(4)我国的产业结构我国的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标准距离较大。表现在:①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速度缓慢,内部结构不合理。而在第一产业内部,我国长期偏重于种植业的经营,农村中的第二、三产业较为落后。②第二产业的比重较高。而从工业部门劳动力的就业份额来说,其增长速度没有赶上其产值份额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工业的增长不能为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③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2005年我国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9%,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金融、商业、咨询业尤为不够发达。2.二元经济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二元经济的现代化二元经济指的是采用现代技术的现代部门同采用传统技术的传统部门并存。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在促进二元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二元经济走向一元的现代经济,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中国二元经济的现代化,关键是要解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解决,一方面要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另一方面要加快城镇化进程。(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个总要求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又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统一的发展要求。(3)我国的城镇化进程①我国二元经济现代化存在着特殊性:a.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多层次多渠道的,既有离土不离乡,去小城镇就业;又有既不离土也不离乡,在经营农业的同时兼营家庭工业和家庭运输业等;还有离土离乡,到城市就业;b.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顺序也非常灵活,可以同时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其中第三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潜力较大。②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③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非农产业发展,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改变二元经济现状的关键是把传统农业改造成高效率的现代农业。3.区域协调发展(1)区域结构区域结构是指一国范围内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与相互关系,它涉及经济增长要素的空间分布。(2)协调区域经济结构的主要措施①不同地区要按照各自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发展和扩大区域间的贸易关系。一是根据各区域提供产品和劳务的成本相对优势进行分工;二是根据各区域生产要素供给的相对充裕程度进行分工。②通过区域间资金、技术、人力的流动,开展区域间的经济技术合作,推动生产要素在地区间流动,促进生产要素在各个地区的有效配置,实现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③针对我国当前的情况,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合理调整地区经济布局,促进地区的协调发展。19.2课后习题详解一、概念题1.经济增长2.经济发展3.科学发展观4.产业结构5.区域结构6.二元经济7.和谐社会8.新型工业化道路二、问答题1.试分析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及意义是什么?3.为什么要实现及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4.为什么要实行自主创新?5.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6.试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道路。参考答案一、概念题1.经济增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研)答:经济增长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就业人数增加、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包括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数量上的扩大和增加,它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化状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的长期增加,即按不变价格水平所测定的充分就业产量的增加。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测度,GNP的增长描述了一国整体生产能力的扩增,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表示了
本文标题:第19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42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