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18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岳麓版][教案2]
1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已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第18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岳麓版必修2)南安宝莲中学傅文强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是运动着的2第18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三维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等)。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1.情境法:教学过程中展示一些图片,营造历史情境,提高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2.问题探究法:提出问题,如“苏联改革过程中的教训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带来什么深刻的借鉴呢?”展示课堂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3.比较法: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归纳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结果等方面的异同。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探究我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教材分析:贯穿本课的主题是苏联领导人在斯大林经济体制框架内进行改革,成效不大;戈尔巴乔夫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但改革失控,苏联解体。对本课知识的把握就以此为主线进行。第一部分是“赫鲁晓夫改革,主要掌握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成效及其局限性;第二部分是“勃列日涅夫改革”应掌握勃列日涅夫前期在工业上推行的“新经济体制”及其效果以及农业改革措施,及其改革的局限;第三部分是“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掌握戈尔巴乔夫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及其影响。重点难点:1.重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2.难点: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3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斯大林录相---斯大林模式存在的弊端: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由此苏联的改革势在必行。斯大林逝世翻开了苏联历史新的一页。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先后几次进行经济改革,但是由于积重难返,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这些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二、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然后设计一张“苏联经济改革一览表”,并填写表中有关项目的内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堪忧;斯大林逝世。赫氏改革成效不大,纠正赫氏改革混乱经济全面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措施农业给予农民一定私有生产资料开荒增产,种植玉米运动扩大自主权,降低指标,提高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推行“加速战略”方针、实施根本性变革、改革所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后转向政治改革工业部分管理权下放地方,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评价积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打开改革之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精神。前期收到一定效果,经济有所提高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却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局限没有突破旧体制;脱离实际;盲目性大;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没有突破旧体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军备竞赛,使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甚至滑坡;4三、探究活动:1.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结果等方面的异同。指导思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都没有脱离“左”倾教条主义和“左”的理论框架的限制,而戈尔巴乔夫虽然看到了必须对此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在实际改革过程中缺乏有力的宏观规划和完善的配套措施,没能在客观上跳出“左”的的理论束缚。主要内容和结果: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异:赫氏改革侧重农业,勃氏改革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小结: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已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这则笑话是说,早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就已经穷途末路了。苏联为什么会穷途末路呢?根本的原因是苏联这列火车一开始就上了一条此路不通的铁轨。说苏联的改革,首先要说赫鲁晓夫,赫鲁晓夫是一位正直勇敢的政治家,是苏联改革的先驱。赫鲁晓夫的改革很多地方并不成功,但有一点是成功的,就是彻底否定了斯大林。斯大林曾经被誉为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在苏联和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享有崇高的威望,几乎被修饰成一个无所不能、英明伟大、完美无缺的神。在1956年2月的苏共20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很多艰苦的说服工作,勇敢地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长篇报告,揭开了斯大林20年统治的历史帷幕,把这位被无限崇拜的圣殿神人押上了审判台。是苏联的优越制度培养造就了斯大林这个恶魔,他的残忍暴行、毫无人性令人发指。全盘否定斯大林,为日后全盘否定苏联的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斯大林虽然被否定了,但斯大林的影响、斯大林的残余势力仍然十分强大,加上赫鲁晓夫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冒进改革,使赫鲁晓夫的改革流产了,其本人主政11年,最后被阴谋赶下台,下场比较凄凉。5之后的勃列日涅夫执政时间长达18年之久,放弃了改革,苏联政局平稳、国家安定,但缺埋下了众多祸根。再之后的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都是病入膏肓的老朽,两人累计执政时间只有28个月。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已处于“危机前的状态”。赫鲁晓夫的改革失败后,经过了漫长的勃列日涅夫“停滞”时期,各种潜伏的危机日益上升和表面化。经济发展迟缓,毫无生机和活力;政治僵化,管理方式和方法呆板,官僚主义盛行;思想保守,逃避现实,安于现状。改革势在必行,“改革没有替代选择”!从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公开化,到苏联解体,再到叶利钦的休克疗法,庞大的苏联帝国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使苏联又走了20余年的回头路。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论成败与否,都不可能在走后头路了。2.苏联改革过程中的教训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带来什么深刻的借鉴呢?答案:改革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要有探索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的方向;要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矛盾,保证改革的顺利有序进行……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3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与改革的道路?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要的。这些实践和探索都是既有成功,又会有失误。四、课堂小结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与时俱进、锐意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就一定会取得成功!五、课堂练习61戈尔巴乔夫改革跟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相比,最大的不同是:A.苏联经济有所好转B.改革效果不佳C.改革措施符合实际情况D.对斯大林经济体制实行根本性的改革2从苏联经济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正确的认识:①改革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具有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②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没有规律可寻。③改革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④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本文标题:第18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岳麓版][教案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42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