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8课·北宋中期的改革(题库)一、单项选择题1.北宋中期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A.辽、夏的威胁,边患危机B.土地荒芜,经济衰落C.财政危机,入不敷出D.饥民起事,人民反抗2.导致北宋中期出现“积贫”局面的因素有()。①长期战乱,人口减少,社会经济发展缓慢②官员人数大增,官俸支出急增③养兵百万,军费开支庞大④向辽、西夏缴纳数额巨大的“岁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一度支持范仲淹等人剔除弊政的建议,推行改革的皇帝是()。A.宋太祖B.宋真宗C.宋仁宗D.宋神宗4.“庆历新政”改革的重点是()。A.吏治B.经济C.军事D.科举5.熙宁元年(1068年),宋神宗曾对文彦博等大臣说:“当今理财最为急务,养兵备边,府库不可不丰,大臣共宜留意节用。”(《宋史全文》,卷十一)宋神宗把理财作为“急务”的主要原因是()。A.官场浪费严重B.边境受到威胁C.被王安石说服D.提倡俭朴节用6.为实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设想,王安石采取的措施有()。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7.王安石变法中受到反对派攻击最多的是()。A.变法目的B.军事调整C.理财措施D.科举新法8.王安石同僚韩琦说:“官放息钱,与初抑兼并、济困乏之意绝相违戾,欲民信服,不可得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八)韩琦批评的是()。A.均输法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9.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写到:“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雍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欲清其流,必澄其源。”在范仲淹看来“澄源”的中心是()。A.澄清吏治B.发展经济C.加强武备D.消除内乱10.王安石变法诸措施中,旨在限制高利贷盘剥以缓和社会矛盾的是()。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11.有大臣上疏宋神宗说:“陛下有劝农之意,今变而为烦扰。陛下有均役之意,今倚以为聚敛。”(《宋史·卷三百四十·列传第九十九》)这表明王安石变法()。A.加重百姓负担B.引起不同政见者反对C.全面遭到了反对D.已经背离了改革初衷12.据统计,北宋皇祐(公元1049年)至熙宁(公元1068年),只有二十年光景,每年的收入竟由三千九百万增加到五千零六十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A.人民的负担较以往加重B.北宋生产力有了重大突破C.庆历新政获得巨大成效D.王安石变法成果非常显著13.王安石新法推行的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来自()。A.大地主B.中小地主C.农民D.皇室14.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15.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A.汉武帝改革B.北魏孝文帝改革C.唐代“两税法”改革D.宋代王安石变法16.北宋王安石变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A.加强北宋的军事力量B.解决北宋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C.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D.打击官僚地主和抑制土地兼并17.北宋过分集权所带来的恶果有()。①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大③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④地方上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8.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A.政府财政收入问题B.大地主的特权问题C.农业生产发展问题D.中央与地方的问题19.北宋范仲淹“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A.减轻徭役B.提倡农桑C.加强军事D.整顿吏治20.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西夏并立,而且边患不断,其原因是()。A.国防空虚B.豪强争权C.藩镇割据D.分封诸侯21.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22.史称“庆历新政”的改革主持者是()。A.王安石B.范仲淹C.孝文帝D.商鞅23.凡皇帝生日、宫廷大礼乃至官员退休、死亡等,官员都可以为子孙及门客求得一官半职,这种现象称为()。A.继承B.世袭C.磨勘D.恩荫24.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负责变法,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变法的领导机构。此时的统治者是()。A.宋太祖B.宋仁宗C.宋神宗D.宋哲宗25.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中,与引文内容及史实相符的一项是()。A.王安石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的关键,因此他加强保甲制度B.王安石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的关键,但是变法只注重经济C.王安石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的关键,因此他注重任人唯贤D.王安石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的关键,但是变法却用人不当26.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分别是()。A.整顿军事和严肃吏治B.整顿吏治和理财C.增加税收和限制土地兼并D.整顿吏治和振兴教育27.“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③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④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8.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均输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29.北宋实行“元祐更化”的主角是()。A.范仲淹B.王安石C.司马光D.韩琦30.下列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体现了“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或“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思想的有()。①青苗法②农田水利法③方田均税法④市易法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④D.②③31.王安石变法中不是解决北宋中期“积贫”问题的措施是()。A.青苗法和募役法B.农田水利法和方田均税法C.市易法D.保甲法和将兵法32.“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敝。”这段话反映出()。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33.过度削弱地方权力,往往导致国力的衰微。与纠正这一弊端有关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B.王莽改制C.王安石变法D.元祐更化二、史料分析题1.材料一: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雍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材料二:今之县令循例而授,多非清识之士。衰老者为子孙之计,则志在苞苴,动皆徇己;少壮者耻州县之职,则政多苟且,举必近名。故一邑之间,簿书不精,吏胥不畏,徭役不均,刑罚不中,民利不作,民害不去,鳏寡不恤,游惰不禁,播艺不增,孝悌不劝。以一邑观之,则四方县政如此者十有七八焉,而望王道之兴不亦难乎!——《范文正公集》卷八⑴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指出了哪些社会问题?⑵材料二中现象的出现与宋朝的什么制度有关?⑶为了解决上书问题,范仲淹等人采取了什么行动?结果如何?2.材料一:1059年,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臣于财利,固未尝学,然窃观前世治财之大略矣。盖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王安石全集》卷三十九材料二:当时站在新法对立面的人,除了有富弼那种反对任何微小改革的顽固守旧人物外,有许多是因为如何革除弊政问题上同变法派有不同政见……司马光在宋英宗时曾提出改衙前差役为募役的主张,但他又认为对待祖宗之法应当“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知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他认为祖宗之法使宋朝承平百年,不因尽变,所以当他认为变法是要尽变祖宗之法时,他就大叫“祖宗之法不可变”,成了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因此,在宋仁宗庆历、嘉佑年间那些“常患法之不变”的“名士”们,在熙宁变法时纷纷站在反变法的立场,这种变化主要不是他们政治立场有什么改变,而是因为他们的改革主张同熙宁变法不同,不能接受熙宁年间否定“祖宗之法”的变法。——吴泰著《宋朝史话》材料三:王安石的故事是中国历史里的一个大题目,几世纪以来对他作褒贬者不知凡几,迄至现代仍左右国际的视听。记载他作为的书文,也有不同文字的刊出。显然的,他的功业是一值得争辩的题目。——黄仁宇著《中国大历史》⑴王安石是怎样“治财”的?⑵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矛盾是什么?双方的分歧主要变现在哪些方面?⑶为什么黄仁宇认为“王安石的功业是一值得争辩的题目”?3.材料一:(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王)安石得政,行新法,(司马)光逆疏其利害……帝曰:“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对曰:“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宋史·司马光传》⑴材料二中“帝”是指谁?⑵王安石与司马光争论的焦点是什么?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王安石与司马光之争的看法?4.北宋时期禁军人数激增北宋军费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⑴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宋朝禁军人数激增的原因有哪些?⑵上图反映了禁军人数激增所带了的什么问题?5.材料一:年代天禧五年(1021年)皇祐元年(1049年)治平二年(1065年)收入(贯右匹两)15085万余12625万余11613万余支出(贯右匹两)12677万余“所出无余”13186万余材料二:宋朝初年,宋两次对辽用兵失败,从此采取守势,辽却一再派兵南下。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辽撤兵,宋辽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西夏与北宋多次进行战争,1043年,夏宋双方达成和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赐”西夏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⑴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的什么现象?⑵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宋朝冗费现象有哪些原因?6.材料一:(仲淹曰:)“今内外官虽多,然与陛下共理天下者,惟守宰最要耳。比来不加选择,非才、贪浊、老懦者,一切以例除之,其间良吏百无一二,使天下赋税不均,狱讼不平,水旱不得救,盗贼不得除,民无所告诉,而不思叛者,未之有也。救之之术,莫若守宰得人;欲守宰得人,请诏二府通选转运使。转运既得人,即委逐路自择知州;知州已得人,即委逐州自择知县。其不任事者,奏罢之。仍令久其官守,勿复数易,其异政者,宜就与升擢。则官修政举,朝廷唯总其大纳而振举之可也。”—《续资治通鉴》卷一材料二:“以方今之势揆(揣测)之,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也。……何也?以方今天下之人才不足故也。……朝庭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军费70——80%—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材料三:“诚能使天下人才众多,然后在位之才可以择其人而取足焉。在位者得其才矣,然后稍视时势之可否,而因人情之患苦,变革天下之弊法……人才之未尝不由人主陶冶而成之者……亦教之、养之、任之有其道而已。”—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⑴上述材料反映范仲淹和王安石在变法思想上有何共识?为什么会有这种共识?⑵材料中范仲淹与王安石提出的解决方法有何不同?⑶基于以上内容,他们分别采取哪些措施?结果如何?7.材料一:(苏辙说)“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材料二:青苗法常为人所攻击的一点是收取利息。虽然
本文标题:第18课题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43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