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20课口技【教学任务】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本文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作文中运用。3.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能力。4.深切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热情。重点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难点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课时三课时课型教读课【教学流程】第一课时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问题最佳解决方案自主学习用多媒体或者小黑板出示以下练习: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惊觉.()中间.()意少.舒()许.许()几.欲()齁.声()叱.儿()伸颈.()曳.屋()倾.侧()犬吠.()呓.语()2.《口技》的作者是朝的,这篇文章节选自朝编选的笔记小说。3.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时间词语:表示突然发生:表示同时发生:表示相继发生:表示在特定时间内发生: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1.三名学生到黑板上做题,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2.做完后小组内交流答案,互相纠错。预测:觉、间、少、许、几这几个字都是多音字,应注意区别读音。另外伸颈的颈和倾侧的倾声调都易错。练习答案:1.juéjiànshǎohǔjīhōuchìjǐnɡyèqīnɡfèiyì2.清林嗣环清张潮《虞初新志》3.忽、忽然;一时;既而;是时;俄而、少顷、未几明确任务1.导入: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普通的嘴,竟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得惟妙惟肖,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我们把这种艺术叫做口技,它是中国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2.板书课题及作者。3.引导学生讨论本课学习目标。1.指二到三名同学进行口技模拟表演。2.随着老师写好文章的课题及作者。强调“嗣”的写法。3.各个学习小组讨论本课的学习目标。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合作探究1.安排10-15分钟进行课内朗读。教法: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的量不多,通过反复的读、形式多样的读,培养朗读文言文的语感。2.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善:擅长会:适逢,正赶上施:设置、安放少顷:一会儿但:只闻:听见坐:通假字,同“座”,座位欠:打呵欠伸:伸懒腰既而:不久乳:喂奶毕:全绝:极点,最意:心情舒:伸展,放松中间:中间夹杂曳:拉虽:即使名:说出奋:卷起股:大腿几:几乎,差点儿走:逃跑1.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比赛。(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3)齐读课文。2.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注意①词语的活用: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②古今异义词:股:大腿走:逃跑展示交流1.掌握活用的词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教法: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1.①“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②“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③“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④“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展示交流2.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3.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4.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5.全班齐读,组内讨论难以理解的字、句,教师参与指导,然后全班交流,疏通文意。教法:学习字词,疏通文意。主要让学生自主合作解决,让他们在相互质疑解难的过程中培养动脑的习惯,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教师适当的点拨,可让师生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的火花,这体现了教学中的活动原理及新课标自主合作的学习理念。2.“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3.“会”(适逢)“厅事”(大厅、厅堂)“施”(放置)“闻”(听见)“奋”(卷起)“但”(只)“虽”(即使)“走”(跑)4.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两(个)儿百千(个)人百千(条)犬百(只)手百(条)舌百(张)口5.重点翻译以下句子:(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总结反思这节课我们主要朗读了课文,疏通了文意,解释了关键词语,翻译了重点句子,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文章内容,很好地复述文章大意。复述文章大意。背诵课文。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教后反思第二课时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问题最佳解决方案复习检查用多媒体或者小黑板出示以下练习:1.解释加点的词语的含义。虽.人有百手会.宾客大宴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两股.战战不能名.其一处几.欲先走.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妇抚儿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2.翻译下列句子:⑴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⑵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⑶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指名提问,口答。预测:学生可能出现如下错误:1.虽有可能会翻译成虽然,走应翻译成跑;最容易错的是“妇抚儿乳.”很容易解释成吃奶,应该是喂奶。2.翻译句子也应注意古今异义词。练习答案:1.即使;适逢;只;大腿;说出;差不多;跑;这;喂奶;夹杂2.(1)在同一时间一齐发出来,各种妙处都具有。(2)满座的宾客没有不伸着脖子,侧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着,认为妙极了。(3)在这种情况下,宾客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的,他们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要抢先逃跑。明确任务1.复习导入: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明确本课学习重点:①了解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②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2.引导学生确定本课学习目标。的高超技艺的写法合作探究1.检查背诵。2.讲析结构和内容。说明:教师可以“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启发学生理清层次。3.口技表演描摹了几个场面?请进行简略概括。1.学生齐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2.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第二部分:第2-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3.说明:让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意思对即可。明确:三个场面: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群乱。展示交流1.展示交流,研究欣赏。⑴文中的口技艺人使用了哪些道具?⑵模仿了哪些声音?⑶观众反应如何?2.学生再读课文,然后质疑问难,进一步深入的理解课文,品味思考。⑴文中多次描写观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⑵开头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这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1.⑴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⑵犬吠欠伸呓语儿啼妇呜夫叱絮絮,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咳嗽,大呼、齐哭、百千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等。⑶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意少舒、稍稍正坐;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2.⑴侧面描写,烘托技艺高妙。⑵不是。首尾呼应,强调道具简单,突出技艺高超。学法指导:学生在表演互动中,激活思维的灵感,在互相帮助中,培养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总结反思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默写出描写观众的反应的句子。布置作业模仿文章的写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一个人物或描写一幕场景,不超过100字。(此环节视时间,如不够就作为课外作业。)教后反思第三课时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问题最佳解决方案复习检查用多媒体或者小黑板出示以下练习:1.解释下面的多义词。妙:众妙()毕备以为妙()绝绝:以为妙绝()群响毕绝()指: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坐:稍稍正坐()满坐()宾客2.默写填空:(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以为妙绝。(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3.请分析“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所有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提问明确答案。预测:第一题虽是一词多义,但由于前两节课的学习,应该难度不大。第二题,宾客的反应部分,容易混淆。第三题,赏析句子有一定的难度,要把握正确的方法及要点。附练习答案:1.妙:妙处;美妙绝:极点;停止消失指:收支;指明坐:坐;同座,座位2.见课本。3.用排比句式,表达了急促的语势,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秒毕备”写得好在哪里?合写了五种声音,也突出了表演技艺高超;这样使表演达到了第一个高潮。明确任务1.导入:在林嗣环的引领下,我们欣赏了一场三百年前的口技表演,领略了口技艺人的精湛技艺。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和表演一样精彩的文字,去感受《口技》这篇文章的魅力。2.引导学生讨论本课学习目标。本课重点:以复习和练习为主合作探究1.全文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2.说说你认为文章写得最精彩的是什么。(可从文章的写法、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赏析,分析语言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一种修辞等)1.善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2.例:“遥闻深巷中犬吠”:以“犬吠”开场,既写出一家人由睡到醒的缘由,又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以致一些微妙的声响都能听得十分清楚,连“欠伸”“呓语”都能听得见;一个“遥”表现声音之远,营造出幽深、夜里宁静的气氛,暗示“深巷”显示人家之多,为后文表演失火、救火伏笔。展示交流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练习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1.解释下列加点字。施.八尺屏障()满坐.寂然()妇抚儿乳.()众妙毕.备()2.联系全文说说“京中有善口技者”中“善”字的作用。附答案:1.设置,安放;同“座”;喂奶;全、都2.统领全文,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善”字进行。3.睡醒远近外内小大4.①只听到屏障中抚尺拍一下,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②全场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5.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这样写说明听众听得入神,写出了听众被表演者的技艺折服。3.第②段描摹一个声响场景,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到()的过程,写声响按由()及(),由()及(),由()及()的顺序。4.翻译下列句子。①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②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5.用横线划出选文中描述听众反应的句子,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拓展迁移阅读下文完成练习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中(清康熙十九年),余在扬州,一友挟猫儿同至寓。比(及至)晚酒酣,郭起
本文标题:第20课口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59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