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21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第21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21.1复习笔记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组织,其主要职能是:①经济调节。政府实行科学决策,并制定和实行各项宏观政策,引导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达到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②市场监管。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通过健全法律体系,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③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对那些不以盈利为主的行业和公共事业,包括社会所必需的公共经济活动承担投资的责任,从而营造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和平稳定的环境。④管理国有资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含义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以满足人民需要和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经济的、计划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2)宏观调控的必要性①实行宏观调控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单纯地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而必须依靠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使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相符。②实行宏观调控是保持社会经济总量平衡,实现按比例地进行资源配置的需要。a.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下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失衡往往难以避免,并由此导致经济波动,因而需要政府从宏观上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b.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以协调多元化、多层次的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③实行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不足的需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其他调控手段规范和调节市场,并通过市场引导国民经济按照预定的宏观经济的目标运行。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波动1.经济波动及其影响因素(1)含义经济波动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交替出现的扩张和收缩、繁荣和萧条、高涨和衰退现象。(2)影响因素①投资率的变动。一般来说,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投资率较合理时,将促进经济的正常增长;当投资率过大时,会导致投资品供应短缺,投资周期延长进而导致整个投资效益下降,最终使实际经济增长率下降,从而影响经济波动。②消费需求的波动。消费需求的不足时会导致产出下降,失业率上升,从而使实际经济增长率下降;反之,当消费需求过旺时会带动实际经济增长率过快增长。③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扭曲和落后,会制约经济增长。④资源供给。当资源被过度利用时,经济将超高速增长;当资源供给不足时,经济增长率将降得很低。从而资源供给是否适度,也会影响经济波动。⑤技术变化的状况。当技术进步发生时,会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反之,在技术倒退时,经济会因此而陷入衰退之中。⑥经济体制的变动。经济波动由于体制和人为的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往往比市场经济下的经济波动严重得多。⑦心理预期的变化。心理预期的不稳定性会影响投资、消费等行为,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引起经济的波动。2.我国经济波动的状况及其原因从1953—2005年的53年间,我国经济增长的超长波动有10次,改革前有五次,改革后有五次。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周期波动属于古典型波动,根本上是由于生产方式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波动为增长型的经济波动,很大程度上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我国的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宏观调控的模式、目标与手段1.宏观调控模式选择合理的宏观调控模式对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意义重大。宏观调控模式由经济体制决定,并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其他条件的变化,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经济在实践中曾经形成多种宏观调控模式:(1)高度集中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体制僵化,指令性强,不利于充分调动地方、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不能很好的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模式。既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导向性作用。这种模式具有以下特征:①整个宏观调控是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在这种宏观调控模式中,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②计划的形式和作用的范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总量关系、货币发行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活动中主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而大量一般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及小型建设,则主要由市场调节。③对企业的调控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即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使企业的活动大体符合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④调控手段由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相结合,逐步地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仅仅作为辅助手段。2.宏观调控的目标①促进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要把促进经济增长摆在重要位置。科学的实施宏观经济调控,就是要保持一个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促进国民经济健康而持续地发展。②增加就业,是指尽可能消除非自愿失业,使每个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能有平等的就业机会。我国的基本国情表明,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是我国长期的突出矛盾,因此尽可能地增加就业,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③物价稳定,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即将物价变动保持在经济顺畅运行所允许而居民又能承受的范围内。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维持物价稳定对于稳定经济进而维持社会稳定和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主要指资本流出、流入的平衡和进出口的平衡。政府宏观调控应结合国内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状况,调控好国际收支的规模和结构,以保持国内总供求和国际收支的综合平衡。3.宏观调控手段实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1)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由政府制定的用以调整各种经济主体利益关系和指导、影响经济活动的准则和规则。①财政政策。即国家干预经济时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决策。a.财政收入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税收政策。在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下,政府可以用降低税收和税率的办法来刺激总需求;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可以采取增税的方法来抑制经济过热,引导经济回复均衡。b.财政支出政策的内容包括:确定财政支出的总量;确定财政支出的方向和积累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确定财政支出的重点;确定财政支出的程序和制度。②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③汇率政策。即通过调节本币汇率水平以调节国际收支从而实现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④收入分配政策。即政府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进行调节的政策。a.社会主义经济中实施收入分配政策的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促进分配的公平和效率;调动劳动者劳动积极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在运用收入分配政策进行调控时应该注意: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又要在再分配时注重公平;既鼓励一部分人和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又要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特别是要防止由非劳动因素造成的收入分配悬殊;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2)经济计划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计划主要是指建立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基础上的指导性计划,是体现宏观管理目标、任务、各项宏观平衡和各种基本比例关系,并由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政策措施所组成的计划。(3)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①政府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运行,一方面可通过经济立法保证社会生产和流通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还可通过经济司法制止和纠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消极现象,打击和惩办各种经济犯罪活动。②政府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是指依靠行政机构采用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带有指令性的任务或某些具体限制等行政方式调控经济的运行。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1.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的行政体制(1)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的行政体制的要求和目标即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将政府职能真正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2)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的行政体制的途径①实现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的中心内容和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应该是:a.政府只对投入企业的资产享有所有者权益,对企业负债承担相应的有限责任;b.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参与市场竞争,获取经济效益;c.企业对其占有的国有资产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政府监督企业资产运营和盈亏状况。②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提高政府效率。它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保证。2.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1)建立、健全科学的经济决策体系和制度。(2)深化金融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发挥价格、税收、利率、汇率等机制的作用,进行宏观调控的体系。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加快发展货币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大力支持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加强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部门的合作,沟通信息,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继续扩大金融对外开放。②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快推进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着力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规范政府公共工程管理;明晰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税费改革;健全税收制度,强化税收征管;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财政保障能力,注意防范财政风险;严格财政管理,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3)建立健全宏观调控管理体制,实行分级管理与分级调控。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有赖于建立一套可行的管理体制。①两级调控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合理、明确的划分事权。②两级宏观调控体系的作用是:a.有利于中央政府集中精力抓好全局性的、中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战略;b.使省级政府集中精力管理地方经济,降低宏观经济调控的成本和“政府失效”的可能性,提高宏观调控的效果。(4)建立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与完善法律体系,把政府的宏观调控纳入法制化轨道,是实现政府宏观调控有效性的根本保证。建立健全适应我国宏观调控的法律体系应继续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明确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②要加强法制建设;③加快推行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提高行政执法水平;④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21.2课后习题详解一、概念题1.宏观调控2.财政政策3.货币政策4.收入分配政策二、问答题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有哪些?2.简述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模式、目标与手段。3.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4.结合我国体制转轨期的实际,分析如何综合运用金融手段和财政手段来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参考答案一、概念题1.宏观调控答:宏观调控亦称政府干预,是政府对国民经济实施的总体管理,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作为两种不同的宏观调控方式,在宏观经济管理中都是必要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宏观经济的运行主要应靠间接调控的方式来调节,直接调控的方式主要作为间接调控方式的必
本文标题:第21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60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