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蹈。土家语称“谷斯拔帕舞”,中外专家称“是中国民族舞蹈的最远源头”。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以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为主要流传区域。(图1、在跳毛古斯舞前的祭祀仪式)毛古斯舞的起源,无史籍记载,但有故事传说供参考。据龙山县坡脚乡卡柯村土家族毛古斯老艺人(“梯玛”掌堂师)田其友说:“我们土家族的祖先是‘毛人’。原始社会,‘毛人’身穿茅草树皮,吃的是野兽生肉和野果。后来,燧人氏钻木取得了火,给了土家族的祖先‘毛人’。有了火后,‘毛人’用石头和木棒打得的猎物用火烤熟,食后美味可口。从此,吃生肉现象消失了……”。又说:“毛古斯是女的,当时是女的为男人扎草衣草裙,崇拜男性,并带领男的上山打猎,因为女人最会识别猎物的踪迹,每次出猎必有收获。有了她,土家族祖先‘毛人’才有吃穿,她死后,变成了‘梅山神’(猎神)。因此,后来土家族人上山围猎,必须虔诚祭祀梅山神。又因梅山神是女神,所以祭祀时严禁讲丑话……”还说:“跳毛古斯舞,在我们卡柯田祖,相传有名有据有七代人了……”。毛古斯舞,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表演大多与跳摆手舞穿插进行,也在一定场合单独表演。毛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流传区域内的各县志厅志均有记载。如清乾隆《永顺府志》、嘉庆《龙山县志》、同治《保靖县志》等志书中,都记载了祭祀仪式跳摆手舞和毛古斯舞的习俗。毛古斯舞因有一些性崇拜的内容,曾被禁止。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8月,湖南省土家族访问团在龙山、永顺、保靖等地的访问过程中,皆发动群众恢复毛古斯舞。1959年,中央文化部组织省、州、县民族文艺调查组,对毛古斯舞进行了全面普查和收集并写出调查报告。1963年10月,湖南省民委派员访问毛古斯舞艺人,写出了《马蹄寨毛古斯舞访问记》。“文革”中,毛古斯舞被视为“封、资、修”,停止活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土家族毛古斯舞受到重视,恢复活动。1980年8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邀请各县土家族艺人来馆传授毛古斯舞,并现场拍成电影资料片,为研究学习留下形象资料。1983年春节,龙山县、保靖县分别举行了大型调年毛古斯舞活动。1983年,《毛古斯·狩猎舞》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首次登上了北京舞台。1983年2月18、19日(农历正月初七、初八),保靖县在县城举行了盛大的土家调年会,县境11个社(镇)3000多人参加文艺表演,观众达6.5万余人,县长亲自升起龙凤旗。入夜,在堆堆篝火旁,县长领头跳毛古斯舞,万众欢腾。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司、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州政府、州文化部门以及邻省、县的40个文艺单位,共176人专程莅会参观。1984年开始,毛古斯舞活动在境内中小学校普及,部分民族学校还组建了毛古斯舞蹈队。在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土家族聚居区村寨,每年春节期间皆跳毛古斯舞蹈,欢度新春。(图2、围猎)毛古斯舞基本动作:1、棍的拿法:横握棍、直握棍、竖握棍、斜握棍。棍是毛古斯表演中所使用的道具,一根两尺来长缠稻草的小木棍。表演渔、猎、农耕时,它可以是猎具、渔具、农具;而在“祭梅山”、“接新娘”等场次中,它又代表男根。土家人把这叫做“粗鲁棍”,在表演中有“示雄”、“搭肩”、“转臂”、“甩摆”、“刷露水”、“挺腹抖胯”、“左右抖摆”等动作,其形粗鄙,语多俚词。2、单人动作:找果子:准备,“正步”,双臂自然下垂,右手握棍的一头,拳头朝前,棍的另一头斜托在身后。第一至二拍,左脚起向前走两步,稍屈膝。右手持棍,在第一拍时间向前拄地,左手自然摆动,眼视下方,作“寻找果子”状。第三至四拍,左脚上一步,上身前俯,左手向地下作“捡果子”状,右手持棍拄地不变。第四拍,起身,左手“虚拳”,端于嘴前似吃果子状。图3、毛古斯舞发祥地土碧村人跳砍火畲祭梅山:“八字步”,双手“横握棍”端于胸前,向前鞠躬两次。理野兽脚迹:“小八字步”,屈膝,上身前俯,双手于腹前“直握棍”,棍头稍下斜45度。第一至二拍,左脚上一步,向右拔棍,上身稍右扭,眼视棍头方向。第三至四拍,做一至二拍对称动作。追野兽:向前走“碎步”,上身左右稍扭动,同时“高低手”位举棍,棍子稍抖动,眼视前斜下方。迂回追:“斜丁步”半蹲,上身向左扭,双手于腹前“斜握棍”,棍头斜向右前,双脚连续向前“磋步”,棍子上下稍抖动,头左古摆动。追打:“正步”,双手屈肘于右侧“竖握棍”,棍头稍后斜。第一至二拍,双腿屈膝,下身前俯,右脚起向前跑两步。第三拍,左脚跑一步,双手举棍向左斜前下方打去,双腿半蹲,右脚紧跟左脚,棍按于地下。第四拍,“棍按于地下”姿态不变。抖狗蚤:“小八字步”,双手叉腰,屈膝,头稍后倾,眼视前方。第一拍,右脚起先落地,左脚稍提起,双脚交替“小跳”四次,同时双肩随脚上下耸动,头左右摆动,身随之晃动。第二拍,双手叉腰,屈膝,摆动“抖狗蚤”,停顿一次。打露水:“大八字步”,左手“虚拳”端于腹前,右手握“虚拳”屈肘于腹左手前,双拳口朝前,稍屈膝。第一拍,左腿屈膝向前迈一步,向左送胯,上身稍后仰,右转身1/4圈,双腿成“大八字”半蹲,双手保持准备姿态(双手握棒状)。第二拍,身体顺势向右摆动,同时右脚上成“丁字步”。(图5、示雄)6、打露水搭肩:同“打露水”准备姿态。第一至二拍,做“打露水”一至二拍动作。第三拍,双脚原地小跳一次成“八字步”半蹲,上身前俯头,双手保持准备姿态。第四拍,双脚原地小跳一次,小跳落地时,胯迅速前顶,挺腹,上身后仰,双手“斜握棍”向右肩上甩“搭肩”。撬天:“右丁字步”,双手“斜握棍”。第一至二拍,右脚上一大步,屈膝,向右送胯,左脚稍提起,跟于右脚旁成“八字步”,双膝弯曲,上身稍向左扭,同时双腕将棍下压,两拳上撬。第三至四拍,保持上撬姿态,臀部向左斜前送胯两次。野兔跳:“大八字步”半蹲,双手曲肘于两肩前“立掌”,手心朝前,两大母指对两耳根。第一至二拍,双脚保持准备姿态,向前跳两次,上身稍前俯,同时双臂屈肘前伸,连续拍掌六次。第三至四次,做一至二拍动作。第五至六拍,双脚保持准备姿态,向后退跳两次,同时双手屈肘于腰,连续拍掌六次,上身前俯仰头,眼视前方。赶猴子:“正步”,双手“竖握棍”,向前走碎步,上身随着摇动,眼视前方。围猎:“大八字步”半蹲,双手旁抬25度,手掌打开,掌心朝前。第一至二拍,保持准备姿态,“花邦步”向右移动,上身向右倾斜,上身和头不停摆动。第三至四拍,做一至二拍对称动作。3、双人动作:围打:一人在前,一人在右斜后,站“八字步”,双手“斜握棍”于腹前。第一拍,前一人右脚向右斜前上一大步,双腿半蹲,同时双手举棍向右腰前下方打,另一人左脚向前迈一大步,双腿屈膝,同时双手举棍向左前下方打去,两棍交叉压地。第二拍,前一人左脚向右斜前上一大步,双屈膝,举棍向左下方打,另一人举棍向左自转360度。第三拍,同一拍动作。第四拍,同时两人立起举棍,握棍下压。打粑耙:两人相对站“正步”,双手“斜握棍”于胸前。第一拍,两人同时上左脚成“弓箭步”,一人举棍,另一人打他。第二拍,“弓箭步”不变,一人打地,另一人举棍。(图4、表演打粑粑)毛古斯舞相关器具:1、服饰:棕叶帽、茅草、树叶或稻草衣裤。2、道具:齐眉棍,五尺多长;油桐鼓,三尺长,直径五寸,猪板油薄膜制作而成;敲鼓木棒,长一尺左右。3、乐器:牛皮鼓:制作简单,取一截两人环抱的桐木,掏空其中,两端蒙以牛皮。猪皮桐木鼓:据说远古时祭神用的鼓只用这种桐木鼓。即截取碗口粗细的桐木,长三尺,剜空,一端蒙以猪板油,以篾箍扎紧。前后真声“嘭嗵”,无需配锣(当时尚无铜器)。铜锣:直径为三尺左右,是神堂里的必备响器。舍巴歌开端常有一大段固定的锣鼓点,村民们一边口念锣鼓点,一边跳起摆手舞。在摆手歌的行腔中,常在结尾加上“盘咚盘咚”的点子。盘为锣声,咚为鼓声。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土家语称为“帕帕格次”或“拔普卡”,汉语多称为毛古斯或毛猎舞。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手法,表现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生产内容,既具有舞蹈的雏形,又具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糅交织,形成浑然一体的祭祀性舞剧。具有以下独特的艺术特征:1、戏剧性特征。表演具有固定的程序:《扫堂》、《实姐》(即围猎)、《送坐》(即捉鱼)、《借目》(即做阳春)、《粑粑哈》(即打糍粑)、《接新娘》诸场,有的地方还表演《哭切卡卜》(即熊外婆)等童话故事。其间渔猎农垦等内容与摆手舞基本相同,但表现形式却不一样。前者是以定型的舞蹈动作来体现,毛古斯则是通过一定情节、人物对话及动作等戏剧手法再现生活。如《实姐》,以“报信”、“开山”、“理脚迹”、“围山”、“倒杖”、“分肉”、“祭梅山”、“封山”等一系列情节,真实、古拙地再现了原始社会中土家族先民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如《接新娘》,出场人有由男人反串新娘和毛古斯。以宽大的桐叶或芭蕉叶作头巾,以桐叶柄扯成丝或一串红玉米作耳环,正月多用红布头和红色的“露水衣”装扮“新娘”。由两人双手交叉组成一乘轿子,抬起“新娘”,一路吆喝着颠啊,跑啊,最后在举行拜堂成亲时,在互不相让下引发争斗,谁打赢了谁就当“新郎”。这种“争婚”的闹剧,显著地展现了群婚制向对偶婚演变时代的婚姻特征。7、祭祀八部大王时跳毛古斯舞参加毛古斯表演的或十来人或二三十人不等。其中一人饰“婆帕比”,即老头儿;一人饰“帕尼”,即老婆子,其余饰其子孙---小毛古斯,皆呼老翁为“拔普卡”,称老妪为“帕帕”,意即祖父祖母。几个人扮家畜。2、动作特征。毛古斯舞动作特点别具一格,表演时屈膝抖身,头上几条大辫子不停摆动;碎步进退,左右跳摆。表演的动作,有“打露水”、“扫进扫出”、“围猎”、“获猎庆胜”……舞者双膝微屈,臀下沉,摇头抖肩地踯蠋而行。正如《诗·小雅·正月》所云:“谓天盖高,不敢不蠋;谓地盖厚,不敢不蹐”的原始先民形象。毛古斯舞《迁徙》中有这样的对白:小毛古斯问:“社克里嗯直?”(你们从哪里来的?)老毛古斯答:“伢石迷洞,尔那吉乃嗯至。”(我们是从小野兽居住的洞里、从猴子爬过的路上来的。)小毛古斯问:“社扣捏剥啦?”(你们睡在哪里啊?)老毛古斯答:“伢库若卡蒙吉捏剥呼。”(我们睡在树下面的。)小毛古斯问:“社乃昔嘎呼?”(你们吃的是什么啊?)老毛古斯答:“讶业库若布利嘎拉。”(我们吃的是棕树籽籽。)3、结草为服的服饰特征。土家族毛古斯舞最突出的特色是服饰原始,结草为服,颇有原始人的形象,其服有以茅草为之,有用棕片、棕叶、芭蕉叶结成。其奉祭的神象也是用七根茅草扎成的,土家称为“梅山”,是土家族尊崇的猎神。传说土家猎神是位有胆有识的女猎手。因有虎患,她替民除害,在与老虎搏斗中被虎抓得片纱末存,羞愤下抱虎跳崖身亡。土家人为纪念这位替民除害的女英雄,遂奉其为猎神。但因她死时是裸体,不便塑像,才以草码代神像而祭之。毛古斯舞的重要价值:1、历史价值。它记录了父系社会初期至五代时期的“酉溪人群”的渔猎、农耕的生产生活、婚姻习俗情况。它以丰富的内容与湘西酉水流域旧石器、新石器考古遗址相佐证,扩写了土家族古老文明的历史进程。8、老艺人教毛古斯的基本要领2、文化价值。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它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古老遗产。从戏剧发生学来说,它是中国戏曲的一条古根,从中可以找到戏曲的写意性、虚拟性、模仿性等基本性的创始缘由和载歌载舞表演形式的来源。因此,有些戏曲专家赞它为“中国戏曲、舞蹈的最远源头”。3、科研价值。毛古斯演绎了人类祖先从砍火畲到初学训牛,初学打铁到犁耕的进化过程,被誉为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活化石,给“世界稻作起源于长江中下游”的观点提供了佐证。4、民族语言价值。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随着民族的融合和语言的汉化,全国800多万土家族人口中能讲土家语的只有16万,仅占20%,聚居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酉水流域,相伴摆手画、毛古斯舞保留了大量的土家语词汇,对研究土家族的族源、物质和精神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具有珍贵的价值。
本文标题: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74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