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滇西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滇西地理综合实习报告一、综合实习概述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从2014年4月8日至2014年4月15日,在滇西地区进行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以观察滇西部分城市地区(大理、保山、腾冲、楚雄)的城市及边周的景观差异为主要内容。二、专题实习报告由于实习地点太多,我根据在大理古城所看到的及查阅的资料,选择大理州旅游开发与传统地域文化保护关系作为主要实习研究对象,加以分析,得到自己的一些综合结论。(一)大理州自然人文地理主要状况1、行政区划大理州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南端,99°58′E至100°27′E,25°25′N至25°58′N,是一个依山半水的高原盆地。市境东西距46.3公里,南北纵距59.3公里。历史以来大理就是陆路连接滇西八地州和通往东南亚的交通要塞。大理白族自治州辖1市11县,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县、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汉族161.96万人,占总人口的50.8%。在少数民族人口中,白族105.84万人,占总人口的33.2%;彝族39.22万人,占总人口的12.3%2回族6•3万人,占总人口的2%三傈僳族2.9万人,占总人口的0•9%;苗族0.96万人,占总人口的0.3%。2、自然地理状况大理市地处于滇东高原和滇西峡谷的交接地带,地形复杂,高原、山地、盆地相间分布。大体可以分为高山峡谷地形、高山山麓洪积扇地形、湖滨倾斜坝地形、中山宽谷及复合地形和中山谷地及湖滨复合地形等五个地貌单元。东有玉案山,南有哀牢山,西有点苍山,三山环状相连。东部为洱海断陷盆地,西部是西高东低的狭长缓坡坝区。点苍山马龙峰为境内最高峰,海拔4122米,地处漾濞江边的坦底摩村为境内最低点,海拔1340米。境内高山、湖泊、河流、丘陵、盆地交错相间。全市总面积1468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22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71%;山区面积978.9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7.27%;洱海水域面积249.3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7.02%。俗称“七分山,一分半水,一分半平地”。大理市处于横断山脉和哀牢山脉的交汇区。苍山属横断山脉云岭余脉,由十九座南北走向的山峰组成,海拔3074米至4122米不等,境内长度为43.6公里,是境内的主要山脉。洱海是全国著名的七大淡水湖泊之一,其主体部分在大理市境内,走向与苍山平行,南北长40.5公里,东西宽3至9公里,当水面高程为1974米(海防高程)时,最大水深为20米,平均水深为11.52米,面积249.34平方公里,蓄水量30亿立方米。西洱河是洱海的主要出水口,源于下关向西汇入澜沧江支流的漾濞江,境内长度23公里,落差660米,年均出水量10亿立方米。大理市地处低纬高原型北亚热气候带。年平均气温为15.1℃,最冷月平均8.7℃,最热月平均20.1℃。年平均无霜期230天,初霜期为11月中旬,终霜期为3月末。年平均降雨量1078.9毫米,平均降雨日136天。坝区极少降雪,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76.6小时。年平均湿度为66%。大理既有印巴次大陆热带干热气团调节冬令气温,又有洱海对气温和空气湿度的自然调节,季节变化不明显,年温差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寒暑适中,四季如春,具有旅游观光和度假疗养的良好气候条件。大理土壤有高山草甸土、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石灰岩土、红壤、紫色土、冲积土、水稻土等10大类。3、人文地理状况大理州是以白族为自治民族的自治州,1997年《大理统计年鉴》统计,全州主要有25个民族,其中人口上千人以上的有汉、白、彝、回、傈僳、苗、纳西等7个民族,这些民族也是在大理州境内定居最早的民族。境内的土著民族主要是彝族和白族,两汉至清的文献称彝族为昆明、乌蛮。罗罗等,新中国建立后,经过民族识别,定称为彝族。主要分布在境内的南部、西南和东南部,即巍山、南涧、漾澳、祥云、弥渡、水平等县,其余各县有少量分布。白族在清代以前的文献中称白人、民家等,新中国建立后,经过民族识别,定称为白族。主要分布在洱海地区及其周围,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县为聚居区,其余各县均有分布。长期以来,境内的各个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大理辉煌灿烂的文明历史.(二)、大理州旅游开发及传统地域文化1、大理的旅游开发以白族文化为主的大理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加之大理是白族最集中的地区(白族人口占云南白族总人口的80%左右),同时也是白族文化资源最富集的地区。自古以来一直是白族及其先民生活的家园,他们在这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大力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对大理来说,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节日民俗文化以白族舞蹈、节庆活动为主的民族文化娱乐,已成为大理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如商贾云集的“三月街”,欢快的“绕三灵”,阿鹏和金花谈情说爱的“蝴蝶会”,隆重的“火把节”,独有的白族“本主节”文化,妙趣横生的石宝山歌会,别有情趣的“栽秧会”、“跳二月”等等,这些节庆活动无不体现着白族人民浓郁的民俗和动人的传说。丰富多彩的大理民族节日,从不同的侧面直接地反映出大理各族人民绚丽的传统文化,是民族风情文化最集中的展示。节日又是民族服饰、歌舞的大展示,各种服饰、歌舞尽显风采,演出一副副斑斓的民族风情画。在这些节日里既有神秘庄严的祭祀,也有欢快的歌舞,浪漫的情歌对唱等等,而在人类的早期生活习俗和社会状态也凝固在民族节日中,保留了数百年,并显示着大理曾经走过的历史轨迹。民族民间艺术方面在大理,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舞和地方戏剧,如:洱源西山流传的歌舞创世纪、放羊歌、打虎歌等,都是与游牧生活有关。白族的洞经音乐,民族山歌、大本曲、吹吹腔等,还有不胜枚举的历史传说如:风、花、雪、月的传说,地名传说洱源县风羽镇后的鸟吊山的《百鸟朝凤》和大理县“辘角庄”的传说最具代表性等。民族民间工业方面大理的民族民间工业丰富多样,白族的“扎染”及服饰、剑川的“木雕”、鹤庆的“银器”、下关的羽毛画、大理石及其工艺品等,还有挑花刺绣、酿酒工业、制茶工业也一直在被沿用。大理白族的服饰是大理文化传承的载体,是白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以及其他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的物化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发展史的缩影,同时也是研究白族文化乃至大理文化的活化石。民族建筑方面白族民居建筑风格独特,最典型的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和同春”的白族民居。家家流水,户户养花的白族庭院是白族建筑的最显著特征。“三坊一照壁”是大理建筑文化最特有的典型代表,而“粉墙画壁”,“鹅卵石砌墙墙不倒”都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目前,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已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利用。此外,大理古城的改造为“新大理”的宏伟蓝图添上了点睛之笔,为了充分展示大理厚重深邃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先后恢复重建了气势恢弘的崇圣寺,重现了“家家流水,户户养花”的生动景致,使古城更显妩媚。同时大理南诏文化城以及“天龙八部”影视城等的开发对游客充分了解大理民居的文化传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饮食文化方面白族地区风味特产众多,其中以乳扇、雕梅、砂锅鱼和“三道茶”等久负盛名。特别是有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底蕴的“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白族“三道茶”,既表现了白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又反映了白族的人生观,其人生哲理意味深远。白族口味嗜酸、冷、辣、甜、微麻,喜食“剁生”(生猪肉),善于腌制火腿、香肠、腊肉等肉类及咸菜。白族妇女多会制作蜜饯、雕梅、炖梅。白族的饮食花样较多,地方名小吃有揉烧饵块、凉米线、喜洲粑粑等等。2、旅游业对地域名族文化的冲击旅游者到一个地方旅游,不仅要亲眼目睹当地美景,同时还要亲自参与当地人的活动,观看歌舞表演,品尝当地特色风味,购买民族手工艺品等等。与此同时,必然也把自己的文化带到旅游点,这样当地文化就容易被影响、被侵蚀、被破坏。尽管旅游业的发展是一种双向性活动,旅游者与旅游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但事实上,旅游者对旅游地社会的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接受到的旅游地社会的影响。一方面,就目前的民族旅游地区而言,旅游者一般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而大多数旅游者传承的是汉民族文化。还有民族旅游地区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旅游者所带来的汉文化对当地民族文化就有较大的冲击力;另一方面,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接触短暂且相对肤浅,接触范围也很有限,但对当地居民来说,他们同旅游者的接触是长期不断的,他们接触的不是某个旅游者,而是不同时期前来旅游的旅游者群体。所以,民族文化相对于外地汉文化而言,往往成为弱势文化。在整个文化交流中,旅游地的民族衣着风格、建筑形式、饮食习惯、思想观念都因吸收外来文化中的某些成份而发生较大的改变。他们向旅游者吸收得越多,向旅游者传输得就越少,文化的不平等交流由此产生。这种不对等交流还会因旅游者的个人动机、文化特征、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特别是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将经济运行模式、科学管理文化和现代观念带进当地,对当地的民族文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旅游业发达地区的青年已普遍衣着汉装,使用塑料、金属制日用品,而且价值观、生活方式也因现代用品的进入而发生变化。因此,旅游业的开发势必使外来文化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冲击,导致民族文化的蜕变和消失。大理发展旅游业,就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外来的文化的冲击。外来游客的大量涌入,人们为了获取利益就不惜以改变自身传统文化来满足游客的需求。此外,外来游客的到来,打乱了当地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但是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民俗文化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现在有些白族青年已经不会讲白族话,而有些白族家庭在孩子出生后就教他们说普通话、英语而不教他们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导致了年轻一代淡化白族语言文化。3、对大理地域文化的保护针对大理旅游业的发展中对白族民俗风情产生的影响,大理州政府要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要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地方立法步伐,完善行业管理的各项规定,要一手抓开发、一手创优、一手治劣,为大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特别要加快民族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民俗风情旅游开发的特点和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引进人才的计划,在大理的大专院校增设民俗文化旅游专业,尽快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和旅游业发展的人才队伍。要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让人们明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在其发展过程中,其它任何东西都可以创造,惟独以往的历史及其遗迹和传统文化不能再创造,它们一旦被破坏、污染或消亡、退化,就难以复原;除极少数陋俗之外,文化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有个性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不可避免,在与外来文化的接触交流中,不能一味模仿或吸纳外来文化,也不能完全封闭自己,而是有选择地吸取外来文化精华,发展自己的文化。通过宣传教育,培养人们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从群众保护到群众自觉保护。为期8天的野外实习匆匆的结束,给我们留下许多向往和不舍.通过这次野外实习,让我领略到滇西不同的地域景观和名族风情,结合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让我对人文和地理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次的实习是我们了解了很多,课本上的,课本外的,我们都达到了最佳的结合。同时增加了我的见闻和视野,更给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以上就是我的这次野外实习的心得和感触。参考文献:【1】苏春丽,李艳.云南民俗旅游风情【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2】王峰,张晓琴.中国少数民族风情丛书——白族【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3】牛迪.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的保护【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9).【4】传统民居与旅游开发——通海论坛【J】.新建筑,2006,(04).【5】李东红.杨利美.寸云激.白族民居的价值及保护开发对策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4,(07).
本文标题:滇西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78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