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德育案例偷东西那点事儿1
“拿东西”那点事儿——用学生的方法解决问题、教育学生前言在本案例中,其实拿东西即为各班常见的小偷小摸行为,为什么不称为偷东西,因为笔者认为,学生开始阶段的“偷”都是随意行为造成的。低段学生的自我行为意识不强,是非观很薄弱。之后又因为害怕惩罚,不敢承认。所以这时都是些“假偷“行为。而这些随意行为由于没有被周围人及时发现及引导,才会慢慢转变为“真偷”。本文中出现的事件都为学生初犯,故笔者都把它称为“拿”。关于“拿东西”这事儿,每位老师遇到都会直摇头,因为这是一件麻烦事。小则铅笔橡皮纸张,甚至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大则贵重物品、钱财。查来查去往往毫无头绪。每遇此等事件班主任是调查也不是,不调查也不是。而各位老师调查起来也是各有绝招。而这个时候班级里面总会有几个怀疑对象。时间一长,便会给带上“小偷小摸”的帽子。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那么该如何处理这些事情呢?能够既教育了学生,又不伤害到学生呢?其实答案不在我们这里,学生身上就有着解决事情的方法,达到教育目的的方法。。画面一拿东西的人:小辰(化名)一个胖胖的,模样可爱的女孩子。能说会道,做事能干,家境良好。一日下午班队课,对活动结果进行颁奖。一等奖是一支钢笔。发完奖品过后没有多久,学生跑过来告诉我,发给她的那支钢笔不见了。因为刚发奖品不久,于是我再次让学生互查。很快发现钢笔在她的同桌小辰那边。而这时,小辰拿着钢笔对我说,是他妈妈买给她的。我把钢笔留下,当事人留下,其他学生放学。放学时,有些同学悄悄地对我说了他的想法:“老师,小辰一有好东西,早就在第一时间向别人炫耀了。”在办公室里,小辰刚才瞬间苍白的脸色有了些许血色。我对她说:“真的是妈妈买的吗?”小辰不说话。我继续说:“有同学说:‘小辰只要一有好东西,早就在第一时间向别人炫耀了。’今天怎么藏得这么好呀?你能解答同学的疑问吗?”过了片刻,见他掉着眼泪说:“那支钢笔是同桌的,我趁她不注意拿的。”事情水落石出了,我追问之前有些同学丢掉的东西是否也是她拿的。她摇摇头,我表示信任。让小辰写清楚经过,也指导了她写了面对错误该怎么办。之后我问她,这张纸该怎么办?和她讨论以后,决定让父母签名以后,放在我这里。之后我所做的便是马上和她的爸爸联系,说清楚了事情的经过的同时,交代务必不要严惩这个孩子,只要加以指导就行。之后,发现过她拿过餐巾纸和老师的奖励卡,当然这两件事情也是以前事作为提醒,之后便没有这类事情发生了。画面二拿东西的人:小民(化名)一天上午,学生课间对我说,她的一筒画笔丢了。是在前一天放学时,发现找不到了。我无奈地告诉她说:都发生了24小时了,那个拿彩色画笔的同学肯定把画笔藏好或者拿回家了。这个查起来有点难。暂时没有办法。老师只能够帮你发个短信,问问家长看。结果也是毫无消息。事情就这样过去了一周。一次大扫除的时候,丢失彩笔的孩子在她的储物柜边上的地上发现了自己的彩笔盒子。由于周五我不在,当周一学生将这个情况告诉我的时候,我就知道好办了。在吃饭的间隙,我问了全班学生,谁发现了同学使用的水彩笔是不带盒子的。前几天同学丢了一盒,没过一会儿,就有人跑来告诉我说,小民有一盒彩笔,没有盒子,是用杯子装的。到了晚上,我给对方家长电话,了解那盒彩笔的由来。郑敏婕家长表示并不是他们买的,也问了孩子,孩子说是学校里的奖品,这样一来也就真相大白了。本想着第二天让郑敏婕主动向同学道歉,结果第二天,我有了新的收获。一大早,一进教室就看到小民哭红着眼。我把她和丢笔的孩子叫到教室外面,本想让小民自己和对方道歉,没有想到丢笔的孩子说,小民已经在前一天的放学的时候和自己承认彩笔是她拿的,并且向她道歉了。“那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呢?”我问丢笔的孩子。“小民说,她很害怕被老师知道以后受惩罚,所以希望对方在原谅她的同时,不要告诉老师。”这下我基本清楚了,并且也从内心感谢小民。回到教室,我对全体同学说:“笔找到了,那位同学主动向她道歉,老师觉得这位同学做的很对,她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在老师没有出面调查之前,主动获得了对方的原谅,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这种勇于承认错误的态度,不仅不会被老师批评,更应该是我们所有同学学习的榜样,这位同学就是小民。”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画面三拿东西的人:小陈周五劳技课,同学们很高兴。因为那天老师要教大家做风筝。刚上课,学生就跑过来和我说,她放在桌上的制作风筝的竹竿不见了,询问了同桌和其他同学,都证明这位学生今天是带竹竿的,至于是谁拿的,就没有看见了。下课后,我问她,如果想想算了的,老师就不追查了。如果想老师帮忙的,那老师就尽力帮你,但是也有可能没有结果。这位孩子表示希望能够我帮助查找,于是我对她说,等一下老师讲完以后,课间你就找些安静的地方活动,周围最好人少一些,希望那个拿你东西的同学能够主动向你承认。接着我就跑进教室,对全班同学说:“那个拿竹竿的同学有两个选择:一是自己主动向同学承认错误,获得她的原谅。二是放学的时候,一个个向我说明自己的竹竿来历,要有同学证明或者是父母证明方可离校。”这么一说,同学们立刻议论纷纷。过了十几分钟,那丢竹竿的孩子跑来告诉我,细竹竿是另一位同学拿的,他已经向她道歉了。我非常高兴,孩子们已经学会了这种特殊的认错方式,已经不需要我作为中间人放学以后调查了。至于批评,我觉得也不是那么重要了。案例回顾及分析三次事件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并且针对这类事件的处理,可以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首先我们发现学生是处理问题的好助手。在本文案例中,不难发现学生是老师得以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虽说老师和学生在校八小时,其实真正了解学生的还是他们自己。他们朝夕相处,课间课堂乃至上厕所。哪个学生有哪种爱好,哪个学生有某些方面特别的表现,最清楚的就是学生,他们的一点点线索可能就会变成事件的转机。在第一个画面中,一个孩子的那句:“小辰一有好东西,早就在第一时间向别人炫耀了。”第二个画面中孩子提供的没有盒子的线索,都是成为了解决时间的关键。在学生的协助下,老师们还要耐下性子找准突破口。“拿东西”这种事,有时候是要马上查,有时候是要耐下性子来慢慢查的。时间可能一周,甚至更长。关键是要找准突破口。搜书包,搜身这类做法是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做的。因为一旦搜了也找不到,往往令拿东西的孩子存在了侥幸心理,而对于其他同学也是个反面效应,他们会想:这样查也查不出,看来老师也拿这样的同学没有办法。这样一来反而助长了拿东西的孩子的坏习惯。所以既然是以查出谁拿了为目的,就一定要耐下性子。在我们处理这里事件的过程中,学生有互相学习承认错误的方法的能力。除了调查出谁是拿东西的人,让他写检讨,全班面前读一读之外。我们更多的是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处理此类事情。特别是犯了错误的一方,要让他有自己面对错误,“我如果一时冲动,拿了别人东西怎么办?”本次案例中就有很好的弥补错误,获得别人原谅的方法。而另一方面,我们也教会了其他学生宽容,要能够原谅别人的小错误。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更融洽了。学生也能够在一次次的事件中,找到正确别人原谅的更有效的方法。每次学生丢东西,笔者总会很用心的去帮助寻找。每次学生找回东西,都非常的开心,与老师的关系也融洽了。而笔者也较好地教育了那些拿东西的孩子,让他们在错误中获得了成长。那么,怎么做到这些的呢?首先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了解这个都会犯的错误。笔者发现三次事件中的主人公都不是同一个人,之前班级中也有喜欢将别人东西占为己有的学生。在这三个事件之后,也有孩子在犯同样的错误。前一届学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从教多年的老师也会说,每届学生中都会有这样一两次丢东西的事情。似乎它就和小学品德必修课一样。许多的孩子都要面临这一道德考题。既然我们没有办法要求不出这样的考题,那么就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面对学生的错误。宽容他们的初犯甚至再犯。同时宽容错误不代表从容错误,甚至熟视无睹。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帮助他们面对错误。只有怀着一颗宽容的心,才会去了解事情的真相,了解这一次次拿东西背后的真正诱因,才能够对症下药。其次要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捕捉事件中微妙的变化。我们处理此类事件,一定要非常敏感。有时候周围同学的一些窃窃私语,或者是当事人的一个小动作,都要捕捉。同时,我们在处理事件中还要敏锐的调整处理事件的方法。一旦发现方法不合理,就要马上转变方法。有老师会说,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多的办法呢?其实笔者的办法就是一次次的从处理这类事件中积累下来的。最终要用一颗童真的心去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最让大家不解的是最后一个画面中,竟然连拿东西的那个孩子都没有批评。其实,已经有人批评过他了,那就是他自己。深深的自责比他人的谴责更起到教育效果。在每次的处理时间中,笔者总会尊重学生的选择。他说要一查到底,我会尊重他,并且告知他可能有的结果。他说不用查了,没有关系。我也会尊重他的选择。可能又有人会说了,这是在纵容学生,其实不然。我们的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不是说始终有人在旁边提醒他,督促他。而是要他自我成长,自己提醒自己,自己纠正自己的行为,自己面对自己的错误。那么,前面的案例中的孩子,多少就有了这方面的能力。我们应该为之高兴才是。总之,班级事务管理中,许多时候都是些繁琐的,周而复始的事情。班主任老师都很容易厌烦这里事情的处理。但是,如果我们将之视为挑战,然后有心的,宽容的,智慧的处理这类事件。我们会慢慢从处理的过程中,感受到学生的智慧,学生的能力,学生的潜力。反之,有时候学生还会成为我们的老师,成为我们今后教育道路上的教参书。
本文标题:德育案例偷东西那点事儿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50897 .html